包元麗
【摘要】《荷塘月色》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其語言清新雋永,意境幽靜深遠,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美學價值。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譯本在整體上再現了原作的音樂美和形象美。本文擬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分析框架,選取朱純深的《荷塘月色》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典型譯例的分析探究散文英譯的翻譯方法及技巧,希望借此研究拓寬生態翻譯學理論的解釋范圍,同時也可以豐富散文翻譯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荷塘月色》;“三維”轉換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5-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32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迎來了一個向外表達自我的最好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文學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也是外國受眾了解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窗口。通過翻譯這一手段向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有助于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荷塘月色》作為我國現代文學的散文名篇,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譯本的傳播是我國對外展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促進中西文化互鑒的重要媒介之一。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譯本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原作的文體特征與審美效果,有效地實現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與借鑒的目的。推動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加強文化輸出,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本文在生態翻譯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和探討散文英譯的翻譯方法及技巧。
一、生態翻譯學理論綜述
生態翻譯學是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生態翻譯學研究途徑,是一種運用生態理性對翻譯進行綜觀的整體性研究[2]。它衍生于中國本土,最初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此部分將概述生態翻譯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及核心理念。
(一)發展歷程
生態翻譯學于2001年在中國應運而生,茁壯發展至今,已然具備較為清晰的理論框架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其發展主要歷經了“立論”“倡學”“創派”三個階段。
2001年至2004年為“立論”階段,即理論的初步提出與構建階段。2001年12月,胡庚申在亞洲翻譯家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的論文。在該論文中,他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出發,重新闡釋了翻譯的本質、過程及原則,初步搭建起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本構架;2004年,胡教授出版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在書中,他圍繞達爾文進化論的“適應與選擇”這一主線建構起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生態翻譯學理論框架。
2005年至2009年為“倡學”階段,即倡導更多學者學習與研究生態翻譯學。2006年,胡庚申在“翻譯全球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了《生態翻譯學詮釋》的論文,首次在國際場合正式引入生態翻譯學概念;2008年,胡庚申在其發表的《生態翻譯學解讀》一文中,系統分析了生態翻譯學的產生背景以及理論發展空間與局限等;2009年,《上海翻譯》率先開設了“生態翻譯學研究專欄”,并邀請專家撰文,吸引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
從2010年至今為“創派”階段,即成立生態翻譯學流派。2010年成立的“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2011年創辦的會刊《生態翻譯學學刊》以及連年召開的“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3],都標志著生態翻譯學研究隊伍的日益壯大,生態翻譯學流派已蔚然可觀。隨著生態翻譯學流派的成立,“倡學”也在持續深入發展。自2011年以來,胡庚申致力于不斷完善生態翻譯學的理論體系,為其提供深入的理論闡釋與補充,從而使其理論框架更為清晰明朗。
作為生態翻譯學的奠基者,胡庚申教授十年磨一劍,建構并完善了生態翻譯學理論,開辟了新的綜觀翻譯研究的視野。近二十年來,在他的引領下,生態翻譯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方興未艾,生機勃勃。
(二)核心理念
“生態翻譯學著眼于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以生態翻譯學的敘事方式,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4]該理論從生態學視角,主要闡釋了如下四個核心理念:翻譯的生態環境、翻譯的過程、翻譯的原則、翻譯的方法。
上海大學方夢之教授將翻譯的生態環境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5]此處的翻譯主體是廣義的,是指所有參與翻譯活動的生命體,包括譯者、作者、讀者、資助者、出版者等。外界環境則是指對翻譯活動產生影響的包括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環境等的總和。
生態翻譯學認為,“適應”與“選擇”是翻譯過程的實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中心,既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又要對譯文實施選擇。翻譯因此被描述為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6]。為了獲得最佳的譯文,譯者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有必要不斷地做出適應與選擇。
生態翻譯學的翻譯原則概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具體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原則上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度地適應,繼而依此做出適應性的選擇轉換。”[7]這一翻譯原則對于翻譯實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它要求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既要盡量維持原文的生態,也要盡量維持譯文的生態,使兩種語言和文化在生態上保持平衡與和諧,以確保信息交流順暢。
生態翻譯學理論將其翻譯方法概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原則的指導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8]。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關注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聯系,注重各維度之間的互通與和諧共生,再根據源語和譯語的生態環境在三個維度之間進行翻譯的適應與轉換。
二、《荷塘月色》的文體特征
《荷塘月色》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體特征,其行文結構看似松散隨意,實則獨具匠心。在原文中,朱自清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幅幽美寧靜的月下荷塘圖。此部分將主要從語言表達、句法結構以及修辭手法三個方面來闡述《荷塘月色》的文體特征。
(一)語言表達
在語言表達方面,原文的語言具有清新質樸、生動簡練、自然流暢以及富有詩意的特點。在遣詞造句上,作者十分考究,卻又未經刻意雕飾,顯得渾然天成,別具一番韻味。此外,朱自清還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繪聲繪色的疊詞來展現語言的韻律美。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這些疊詞的交錯使用讓原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同時營造出一種回味無窮的意境之美。
(二)句法結構
從句法特征來看,《荷塘月色》的行文舒緩而優美,自然且流暢。在句式安排上,全文構思新奇精巧,朱自清在文中交錯使用了大量的長短句,使得行文錯落有致且富有變化,極具節奏感和音樂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此處長短句的交錯使用減緩了行文速度,產生了一種舒緩流暢、抑揚頓挫的韻律美[9]。其次,原文還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結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此句結構對稱,句式工整,屬于典型的平行結構,體現出散文的對稱美與均衡美。
(三) 修辭手法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鮮明的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等。原文中比喻的運用十分貼切得當,生動形象;有生動的擬人,比如,“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此處作者將荷塘的白花擬人化,使得白花清新可人的形象躍然紙上;還有出神入化的通感手法,比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句運用了通感手法將嗅覺轉化為聽覺,通過歌聲的美將風中的清香進行具體化描摹,使之突破語言的局限,進而增強原文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
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荷塘月色》英譯分析
生態翻譯學的翻譯方法概括為“三維”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需要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之間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接下來,文章將結合“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對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譯本展開具體分析。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通過對源語言的語言形式和句子結構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從而達到適應目標語語言生態環境的目的。由于受到地理環境、文化歷史背景以及思維模式等因素的影響,英語和漢語在行文習慣、語言表達、遣詞造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英譯時,譯者應充分考慮中英兩種語言差異,選取恰當的翻譯方法與技巧,以達到譯文與原文在語言維度上的平衡。
例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譯文: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例1原文是典型的無主語句,根據原文的語境,此句省略的主語應是“我”。考慮到中英語言形式的差異,朱純深先生在其英語譯本中采取了增添主語“I”的翻譯技巧來處理,使之符合英語的句法結構,以適應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此外,朱純深準確理解了原文中“不寧靜”所表達的含義,即當時朱自清心中充滿了苦悶與糾結的情緒。在英譯時,為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朱純深在語言維上做出了適應性選擇,將“不寧靜”譯為“upset”,準確傳達出原文作者的苦悶情緒,使目標語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例2: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譯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
例2原文是典型的平行結構,“熱鬧”“冷靜”“群居”“獨處”四個詞語作并列賓語。譯文為了適應英語的語言結構,在語言維上做出了選擇轉換,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對原文做出解釋,首先將“熱鬧”和“冷靜”這一對名詞轉換為形容詞,再將“群居”和“獨處”這一對動詞轉換為介詞短語,從而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語義。其次,鑒于英語是一門形合語言,注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與邏輯性,常利用連接詞來連接句子,因此朱純深在譯文中進行了語言維的轉換,接連使用了兩個連詞“as much as”來銜接前后文,以展現前后文之間的邏輯關系。譯文此處兩個連詞的使用既保留了原文的平行結構,又維持了原文與譯文在語言維度上的平衡和諧。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的選擇轉換側重于雙語文化內涵的闡釋與傳遞。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較大,因此譯者在英譯時應將目光投向雙語文化差異,力求維持原文與譯文在文化維度上的生態平衡。在面臨某些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內容時,譯者應心系目標語讀者,并在文化維做出妥協性轉換,整合出符合目標語文化語境的譯文,避免造成歧義和誤導。
例3: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
譯文:So those charming youngsters row their sampans,heart buoyant with tacit love.
例3在原作中,朱自清為了描繪江南采蓮的熱鬧景象,便在文中引用了古詩《采蓮賦》。此處的例句大意為此時正值采蓮時節,俊男美女搖起船兒蕩漾柔情。例句中蘊含了一些古漢語詞匯,其中“妖童”在古漢語中代指美少年,“媛女”代指淑女或者美艷的女子,而“心許”則指的是心中互生情愫。考慮到英語讀者缺乏對應的文化背景,對此類古代漢語詞匯的含義并不了解,因此譯者在英譯時進行了文化維的選擇轉換,采取意譯法,將“妖童媛女”譯為“charming youngsters”,即俊男美女,將“心許”譯為“tacit love”,即心照不宣的愛意,從而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文化內涵,實現了原文與譯文在文化維度上的平衡。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注重傳遞原文的語言特征與文化內涵,還應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實現。從翻譯的本質來看,翻譯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把選擇轉換的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考察譯文是否實現了原文的交際意圖。就散文翻譯而言,其交際意圖體現在譯文不僅應傳達出原文的語言和文化信息,還應再現原文的藝術特征和審美效果,進而使目標語讀者得到審美愉悅。
例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譯文: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例4原文運用了疊詞“曲曲折折”“田田”來修飾“荷塘”和“葉子”,營造出月夜荷塘幽美朦朧的意境。在漢語中,疊詞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但在英語中卻幾乎少有疊詞,翻譯難度頗大。此時若采用直譯法來翻譯疊詞,勢必會造成英語讀者理解上的困難。朱純深在英譯時首先考慮到交際維的轉換,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來處理原文中的疊詞。在譯文中,朱純深將“曲曲折折”譯為“winding stretch of water”,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蜿蜒曲折的荷塘的形態,而且巧妙地借助了英語中押頭韻的修辭手法來傳遞出原文中疊詞所具有的韻律美和節奏感;“田田”則譯為“a silken field”,形容詞“silken”兼具觸覺和聽覺的美感,一方面讓人不禁仿佛觸摸到如絲綢般柔美而綿密的荷葉,同時清輔音/s/的運用使得行文極具音律美,營造出一種飄逸靈動的意境美,從而成功地再現了原文的審美功能。
四、結論
肇始于中國本土的生態翻譯學雖然是近年來翻譯領域的新起之秀,但它極具宏觀性和前瞻性。自2001年發軔以來,生態翻譯學已走過二十余載的歷程,在眾多學者的不斷研究與發展下日趨走向成熟。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英譯本精準地把握了原作的藝術神韻,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審美功能。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分析框架,著重探討了朱純深版《荷塘月色》英譯本的典型譯例,得出了以下結論:朱純深版《荷塘月色》英譯本適應了翻譯的生態環境,在語言維、文化維與交際維三個層面都做出了適應性選擇轉換,維持了源語和譯語生態上的平衡和諧,有效地實現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目的。在生態翻譯學的關照下,朱純深版《荷塘月色》英譯本不僅準確有效地傳達了原作的文本內容,而且成功地還原了原作的文體特征和美學功能,從而建構起中西文化互鑒的橋梁,助推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何良.提升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J].紅旗文稿,2019,(17):37-38.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馮全功.立論、倡學與創派—— 《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評介[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06):106-110.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11-15.
[5]方夢之.論翻譯生態環境[J].上海翻譯,2011,(01):1-5.
[6]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胡庚申.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3):49-52.
[8]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
[9]劉雪梅.散文翻譯中語言美的藝術效果再現——以《荷塘月色》英譯為例[J].作家,2011,(08):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