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特·施蘭茨
每天,我們都被海量的信息轟炸著,仿佛應當知道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事情。然而,密集的信息流會阻礙大腦對內容進行深層次處理,并最終導致我們的記憶力下降。所以,花一些時間來放空大腦、“與世界脫節”吧!
以前,我認為自己是一個與時俱進、見多識廣、思想開明的人,但現在,我越來越不敢這么說了。雖然我想努力跟上時代,但總覺得越來越無能為力。每天,海量的信息通過各個渠道持續涌來。早上我一睜開眼,手機就已經推送來了今天的第一批新聞。我還沒完全清醒過來,就已經有人發了個人動態、電子郵件或評論分析。似乎每個人都說了些什么,但又幾乎沒有人真正獲悉到什么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貫穿一整天的各類新聞就像嗡嗡作響的蝗蟲,成群結隊地飛到我們身上,而且數量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世界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們逼近,我們只能被動接受永不停歇的信息流,幾乎無法反抗。
似乎對所有事情,我們都應當給出點反應:氣候變化、素食主義、性別平等、新冠疫情、加密貨幣、最新劇集、高超音速武器、疫苗加強針、投資和退休計劃……
“你怎么認為?”“你不也覺得……?”“你聽說了嗎?”
“是,我聽說了,但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等我再了解一下。”原本我應該這么回答,但實際上,我往往是當時就隨意發表了看法,不會進一步去研究。世界上最危險的按鈕,就是網絡社交媒體上的“發送”鍵。通過它,人們可以快速制造各種消息。“網絡輿論風暴”成為一種新的審判方式,人們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曲解、沖突、爭吵和仇恨。
60多歲的我仍有求知欲,也愿意聆聽。問題是,別人愿意聽我的意見嗎?最近,一位年輕的女士僅僅因為我和她觀點不同,就評價我是“典型的白人老男人”。對她來說,我屬于一個特定的群體。如今,似乎每個人都會指著另一個人說:“你屬于某某群體!”“你應該學習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你的想法完全錯誤!”“你應該去了解哪些觀念是正確的!”
世界一直在變化,這一點從未改變。只是,如今這種變化快到讓我頭暈目眩。雖然羞于承認,但在很多事情上,我確實都在不懂裝懂,嘴上說著“我知道,我都知道”,其實一無所知。就比如之前有位朋友對我說:“如果你不買比特幣,就太傻了。”我習慣性地點了點頭,但其實我根本不知道加密貨幣到底是什么,而且說實話,我也不想去了解。對我而言,能弄清楚怎么買股票和債券,就已經很開心了。雖然每天都在用搜索引擎查資料,每天都讀很多新聞,但我總覺得自己獲得的知識反而越來越少。剛剛才粗略了解或消化了一條新聞或一個事件,下一條新聞就立即涌過來,催促著我去讀懂并發表觀點。
暢銷書《清晰思考的藝術》的作者、哲學家羅爾夫·多貝利認為,新聞的泛濫給人一種“我更好地了解了世界,并以某種方式與之建立了聯系”的錯覺,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新聞會讓人們分散注意力、浪費時間,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與大多數人的個人生活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毫不相干。我必須消化所有被強加在我身上的“突發新聞”嗎?我一定要知道凱特·米德爾頓的網球打得有多好,或者里希·蘇納克剛剛發了什么動態嗎?
多貝利建議“完全放棄新聞”,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做到。昨天剛發生的事情,今天就成了“舊聞”。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我們都能立刻獲知,這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也前所未有。而且,我們自己也在網絡上發動態、上傳照片,在因接收太多信息而感到不堪重負的同時,也成了給別人制造壓力的“信息制造機器”。
現如今,哪怕是在等車時,我們也會盯著車站的大屏幕,看上面循環播放的各種資訊。在沒有屏幕的地方,我們就會掏出手機來看,比如在地鐵上。德國一家公立保險機構針對德國人的數字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近3/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天都會多次上網或一直保持在線:用社交媒體處理公務、收發電子郵件、瀏覽新聞、看影視劇、玩電子游戲、在線購物……人們可獲得的信息數量每分鐘都在增加。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世界的數據量已達到50多澤字節。如果將這些數據全部存在光盤上,再將光盤堆起來,能達到驚人的260萬公里高,大約是地球周長的63倍!
精神病學家沃爾克·布施在《清空大腦!》一書中寫道:“數字信息的持續轟炸正逐步堵塞我們的大腦。”密集的信息流會阻礙大腦對內容進行深層次處理,最終導致我們的記憶力下降,留在腦海里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的大腦習慣了舒適模式,喪失了熟記事物的能力。
那么,“信息節食”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甚至很有可能必須不時地進行“數碼禁食”,因為下一波數字化浪潮正席卷而來——人腦和電腦直接連接。如果這種技術得以普遍應用,那么數字世界的一切都會變得更快。
布施建議,既然無法逃避,那就換一種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每天拿出15到30分鐘的時間,關掉手機,靜下心來感受周圍環境。只有當大腦有機會安靜思考時,我們才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的內心,消化過往經歷,整理信息,并將它們記住。此外,“有選擇地接收信息”也是明智之舉。選擇有限的內容,在閱讀或觀看的過程中保持專注,進行反思,加以追問,也能提升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
(摘自2023年第5期《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