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焱
戶外環境能激發幼兒深入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促進其提出問題、不斷嘗試。教師應設計貼近幼兒生活的戶外課程,建立幼兒與自然的聯結。大自然對幼兒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樂于參與戶外課程,他們可以拿著工具挖土,可以在戶外實踐時暢聊,會發出“我找到寶石啦!”“我發現螞蟻啦!”等驚嘆。無論是鏟子上的石頭、樹葉,還是“燒烤架上”的“烤串”、木片,它們都是孩子們的寶藏。
一、依托戶外課題開發課程
隨著戶外課題“開放性教育視野下的戶外游戲優化”的順利開題,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始探索如何合理利用幼兒園內的戶外資源。該課題中的戶外游戲更加強化與園本課程、班本主題課程的聯系,在原有的課程中滲透游戲精神,讓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外延上,該課題中的戶外游戲不僅包括體育鍛煉,還包括自主游戲,如沙水建構游戲、種植活動等,充分發揮戶外游戲資源的價值。在明確戶外課題的基礎上,筆者所在班級選擇了一條“彎彎路”,旨在通過班本實踐不斷優化開放性教育視野下的戶外游戲,以形成實施方案與行動指南。
幼兒園內的自然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本資源,動物、植物的生長牽動著幼兒的心,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資源和充足的探索空間以支持幼兒的學習。筆者所在幼兒園有一條“彎彎路”,幼兒經過這個地方時常常會過去玩游戲。于是,筆者帶領幼兒來到“彎彎路”上探險。在探索的過程中,圓寶跟小齊說:“這里有很多輪胎,我們去跳一跳吧。”湯源說:“這個欄桿外面就是我奶奶經常帶我去玩的地方?!焙f:“這里的水池中還有很多小蟲子呢。”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樹、一蟲一鳥都是幼兒的玩伴,“彎彎路”里的水、泥、石、樹等都是大自然最常見的物品,同時也是深受幼兒喜愛的、具有探索性的游戲材料。由此可見,要想讓幼兒在戶外自由地進行探索和游戲,幼兒園就必須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打造充滿自然野趣的原生態游戲場地,使幼兒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順應幼兒天性開展活動
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中提出,現代社會中幼兒往往被“困”在家里,缺少與自然的接觸,患上了“自然缺失癥”。由此可見,教師應順應幼兒的天性,多帶領幼兒到自然環境中開展活動。經過多次班本課程的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在課程初期需要給幼兒提供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帶領幼兒漫步在大自然中,讓幼兒在觀察、探索中發現自然之美,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一)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有時部分幼兒的行為表現與教師預想的不太一樣,對此,教師要了解導致他們行為表現的原因,洞察他們內在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彎彎路”上進行戶外活動時,剛開始,幼兒只是四處觀察、跑動,在奔跑追逐的過程中,幼兒發現周圍有很多樹枝、樹葉、石頭?;氐浇淌液?,筆者發現幼兒激烈地討論著自己在戶外的發現,于是再次帶領幼兒來到“彎彎路”,讓幼兒自由地進行游戲,鼓勵他們嘗試用現有的材料挖泥土,如石頭、樹枝等?!皬潖澛贰备浇哪景濉⑤喬サ纫渤闪擞變旱挠螒虻谰?,被幼兒組裝成了“燒烤架”。在這次戶外游戲中,筆者發現了幼兒對“彎彎路”周圍環境的興趣,滿足了幼兒的探索需求。
(二)提供深入探究的機會
有學者說,課程是由許多個瞬間累積起來的,教師要多讓幼兒體驗,讓幼兒與一個個瞬間相遇。無論是發現新鮮事物還是深入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的。在這一個月的課程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各種自主探究的機會,耐心地指導幼兒,讓幼兒獲得了發展。
例如,在“彎彎路”上玩了兩次游戲之后,幼兒發現石頭不方便挖土,于是他們想到了鏟子,開始利用鏟子挖土??墒?,部分幼兒用鏟子也無法挖起一些較硬的土壤,這時,筆者觀察到安安拿起自己的小鏟子去接水,當他接完水回到挖土的地方時,鏟子中的水早已灑完了。圓寶看到安安遇到了困難,主動對安安說:“安安,我可以幫助你?!闭f完,他拿出了自己的水桶,和安安一起用水桶運水。其他幼兒見狀也紛紛效仿,不一會兒,挖土的地方就變成了小水坑,幼兒開始挖小河、踩水坑,每個幼兒都在快樂地玩耍著。回到教室后,筆者想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游戲感受,便向幼兒提問:“大家今天都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呀?”有幼兒說:“我們挖了一片大海?!庇變和诘男∷映闪怂麄冄壑械拇蠛?,筆者驚嘆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并表揚了他們。
又如,幼兒發現“彎彎路”附近有很多小木片,他們把小木片放在了網格架上,將其當作“牛排”,開始了“烤牛排”游戲。有的幼兒往“牛排”上撒粉末,有的幼兒用鏟子翻動“牛排”,過了一會兒,香噴噴的“牛排”就出爐了。還有幼兒用樹枝將樹葉穿在了一起,稱其為“烤牛肉串”,這樣的創意得到了大家的稱贊。
幼兒喜歡在“彎彎路”上玩游戲,在游戲中,筆者支持幼兒自發的活動,讓幼兒自由地探究,真誠地接納幼兒的探索行為,并對其發現表示了贊賞。上述活動體現出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筆者作為他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分享著他們的快樂和驚喜。此次課程始于幼兒的興趣,也會在幼兒的探究中繼續深入。
三、發展班本課程,生成區域游戲
幼兒的區域游戲是一種自主游戲,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活動。有學者指出,游戲是一類行為的總稱,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它是指行為主體在消遣活動中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滿足。還有學者認為,游戲是兒童在某一固定時空中遵從一定規則、伴有愉悅情緒,自發、自愿進行的有序活動。筆者班級的大部分區域游戲是根據班本主題課程發展情況生成的,筆者在游戲中尊重了幼兒的興趣,考慮到了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以下是班本課程在各個區域的拓展情況。
(一)美工區
美工區的黏土一直很受幼兒的喜愛,有幼兒提出:“我們可以用黏土來做‘羊肉串和‘土豆,這樣就可以去‘彎彎路上烤燒烤了。”于是筆者投放了烤串制作圖,讓幼兒在美工區中進行“烤串制作”游戲。在筆者的指導下,幼兒利用黏土制作了各種各樣的“烤串”。
除此之外,幼兒還在觀察“彎彎路”時發現了螞蟻、毛毛蟲等小動物,他們利用黏土和樹葉,用手指點畫的方式分別設計了螞蟻的家和毛毛蟲的家。
“彎彎路”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游戲資源。筆者將“彎彎路”上的小草、樹枝、樹葉等帶進教室,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拼出連環畫,提高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樂高區
“彎彎路”上有許多磚塊,猜猜和蓓蓓想將這些磚塊搭建成一個“灶臺”,可在嘗試了幾次后,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固定住磚塊,于是,在課堂的分享討論環節,他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時,有搭樂高經驗的凡凡說道:“可以用互鎖結構呀?!庇谑?,凡凡、咕嚕等小朋友當起了“小老師”,他們用樂高積木模擬磚塊,搭建出了一個“小灶臺”。他們的搭建吸引了更多的幼兒,大家一起搭建出了一個又一個“灶臺”。第二天,幼兒就用磚頭在“彎彎路”上搭建了“灶臺”,他們還將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開始了“燒飯”游戲。
(三)萬能工匠區
果果和陽寶在看見萬能工匠區中豐富的操作材料后提出設想:“這些長長的、圓圓的材料也可以用來搭一個燒烤架呀?!庇谑?,幼兒將在“彎彎路”上的游戲經驗遷移到萬能工匠區,利用這些建構材料搭建“燒烤架”、制作“烤串”,在教室里進行“燒烤”游戲。
(四)生活區
在游戲后,幼兒的衣服、褲子和鞋子都比較臟,筆者所在幼兒園為幼兒準備了下水連體褲,這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但是,部分小班幼兒穿衣服比較困難,為了讓幼兒學會穿下水連體褲,筆者將連體褲投放到生活區中,先為幼兒示范穿脫過程,再讓幼兒進行嘗試。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逐步掌握了區分連體褲正反穿的方法,學會了自己穿脫連體褲,在同伴遇到困難時還會互相幫助。
(五)娃娃家
除了上述區域,娃娃家也是教室里的熱門區域。幼兒在“彎彎路”上嘗試了“燒飯”游戲后,對于扮演“廚師”這一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們扮演廚師,在娃娃家利用玩具小灶臺和各式各樣的玩具食物,制作出了一道道“美食”。
結語
戶外班本課程立足于兒童的需要,能夠讓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使幼兒在戶外實踐中親身感知、動手操作。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幼兒有了好奇心,開始對外界產生探究欲,并與同伴進行合作,充分參與實踐,在游戲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設計戶外課程時,筆者會根據幼兒的學習需求和興趣,調整活動內容。在戶外活動結束后,筆者還會幫助幼兒回顧自己探究的過程,及時解決幼兒提出的問題,或根據幼兒的探究需求讓幼兒繼續進行戶外實踐。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幼兒能夠初步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紅溪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