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鑫
“以學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其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文探討了初中數學參與式教學的優勢,以期通過“創設輕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于參與;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提高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一、初中數學參與式教學的優勢
(一)落實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主的理念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參與式教學可以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深入學習、理解課堂知識。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踐行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師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如生活環境、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學習習慣的不同,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切實服務于學生,助力每一名學生的進步。
(二)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教與學是分離的,教是教,學是學。這種觀念導致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缺乏自主探索和積極思考的意識。而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圍繞學生的需求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線”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中位線就是與三角形底邊的中點垂直的線。”有的學生說:“不對不對,三角形的中位線應該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請小組代表發言,并畫圖示范講解。再如,在教學“軸對稱”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動手畫軸對稱圖形,并及時點評學生的作品,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參與式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給學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通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不夠靈活。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他們擁有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結合新時代學生的需求,打造參與式課堂,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使學生從多角度理解知識,獲得成長。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參與的策略
(一)創設輕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于參與
教與學是雙向的,需要師生融入情感、積極參與,才能實現預期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不注重教學環境的創設,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參與熱情,不愿與教師和同學交流。這不僅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和諧、輕松、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環境,是點燃學生熱情、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在這種環境中,教師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參與欲,讓學生敢于參與,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第一,教師要運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把教學內容準確、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初中生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教師在教學中要講究教學語言的運用策略,不能全程用數學專業術語,增大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采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傳遞輕松、愉快的信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比如,“來,我們一起去數學海洋探尋知識寶貝吧!”。學生聽到教師這樣的話語,可以適當地減輕緊張感和壓抑感,學習壓力也能得到有效的緩解。
第二,教師要用問題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提問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手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問題來吸引學生,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中位線”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了中位線的定義后,可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三角形的圖,讓學生猜測中位線與三角形第三邊的關系。有的學生猜測“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平行”,有的學生說“它等于第三邊的一半”。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能動性。
(二)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
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才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提高其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獲得應有的知識積累。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從而避免灌輸式教學給學生造成的無形壓力。
第一,創設故事情境。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如法國數學家多布林在阿登省作戰時所寫下的數學手稿,確定了他當代概率理論創始人的地位;陳景潤從小學就熱愛數學,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研究數學,最終創立了“陳氏定理”。這些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動力,點燃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學好數學理論。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無論是導入環節還是教學環節,大多數教師會利用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作為新時代的初中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參與數學課堂,以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教學作用。比如,在講授“正數和負數”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溫度計進行導入,在講解相關知識后,提出問題“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學習,你們現在能分辨出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嗎?0和正數、負數的關系是什么?如果你家鄉某一天的溫度是-5℃~8℃,那么它的意思是?”。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思考,使其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
教師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動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不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究其原因,是教與學沒能結合起來,教是教,學是學,二者分離,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在課堂上,部分教師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面面俱到,一講到底,生怕遺漏重要的知識點;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沒有參與、互動、質疑的意識。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就要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參與機會。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圍繞學生組織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展開,與學生一起設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比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匯總自己的疑難點,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點撥。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聯想、類比、分析和歸納等方法理解概念;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道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題,讓學生根據有理數乘方的運算法則進行計算。事實證明,傳統教學一直是單向傳授、單向學習,無意中阻斷了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難以實現賦能教育的目標,而參與式教學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初中數學教師要本著賦能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給知識賦予鮮活的生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運用能力。比如,商品定價問題、商品降價問題、利率問題、工資與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又如,教師在教學“二次函數與定價問題”的相關內容后,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與生活有關的作業,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吸收知識,實現知識積累。
結語
筆者認為,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應采用參與式教學,為學生創造輕松的教學環境、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不斷探索、質疑和體驗的學習過程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獲得綜合性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鎮原縣太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