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布置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對整個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改變。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對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進行優化與革新,在此基礎上設計新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學生自身來說,其思維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設計出相應的方案,引導他們完成作業任務,從而增強數學學習效果。本文探討了“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以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一)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
作業是課堂活動的重要延伸,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作業內容。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將作業內容與課程主題相聯系,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同時,作業還要體現出學科特點,如數學涉及很多概念、公式,教師應注重對基礎知識作業的布置。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簡單計算題的訓練,如加減法運算等。教師應在布置基礎知識作業的同時,優化作業設計,減少作業量,以滿足“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需求,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二)層次性與趣味性相統一
教師要重視作業設計的針對性,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做過的題目按照知識點順序重新排列,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還應注重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三)適度性與多樣性相統一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適度性原則。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合理布置作業,科學控制作業量及完成時間。針對數學教學難度較大、內容較多等情況,教師應適當增加單元或模塊練習,并組織學生進行拓展式訓練。同時,在作業內容方面,教師應突出教材知識體系中的重點與難點,布置多種形式的作業,如趣味游戲類作業、活動探究類作業、綜合運用類作業等。另外,教師在布置書面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過多重復,做到精講精練,強調“講清概念、弄懂規律、講解實例、分析結論”,做到適度性與多樣性相統一。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類型
(一)設計調查類作業,培養探索精神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什么這樣做”與“怎樣做”這兩個問題,既可以作為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依據,也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落腳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調查類作業,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推測自己認為可能出現的情況,并思考解決方法。
例如,在學習“圓”這一單元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書本和互聯網,搜集有關“圓”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如果學生能夠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將其與“圓”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教師還應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對學生展開分層指導。此外,對于那些需要重點記憶的內容,可以適當加以強調;對于一些容易遺忘或難以記住的內容,則要予以補充和說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小組類作業,強化合作意識
教師應給學生布置小組類作業,但是不能過分強調知識內容和能力要求,要做到循序漸進、精講精練,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分數除法”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題目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自己認為最合理的解題方法。教師也可把這一部分作為一個小專題,集中講解其解法和要點,然后將這些解答方法歸納成一道道例題,引導學生通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重視課堂訓練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練習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每一單元的題目進行歸類、整理,通過分析不同類型題目隱含的規律,尋找解題思路與方法,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由于教材中的習題可能會與練習冊有重復,無形之中增加學生的作業量,因此教師需要嘗試設計一些新的作業布置模式,如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以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教師應考慮通過適當的強化訓練,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題目,并在學生完成后進行指導和講評。這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完成教材練習八的第一題,計算164×32、254×36、54×145、537×45等算式。在學生進行筆算的過程中,教師應在講臺下走動,觀察并掌握學生的計算情況。學生對于164×32與254×36的計算正確率很高,而對于54×145和537×45的計算正確率較低。因為很多學生將第三小題的“54”和第四小題的“45”看反,導致計算出錯。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以提高學生后續做題的正確率。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字運算和邏輯思考能力,也要重視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增強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講解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具體的計算訓練讓學生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總結解題技巧,提高解題
效率。
課堂習題訓練是作業設計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為學生在課上提供有效的輔導。因為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較為薄弱,所以教師需在課堂習題訓練中增加計算方面的內容,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師批生改”
“師批生改”是提高作業質量的一種有效方法,既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又能夠讓教師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兩道習題,習題一為“一個160人的旅行團,準備坐渡輪去湖心島玩。渡輪每次最多可載40名游客,運幾次才能運完?”,習題二為“一本故事書一共有120個故事,小紅每天讀1個故事,讀完這本書大約需要幾個月?”,從學生的完成情況來看,部分學生沒有理解題意,使用了乘法的計算方式,這說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因此,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問題,對錯題進行點評,讓學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題方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訂正錯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共同探究解決對策,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同時,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不同的解題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總而言之,教師將“師批生改”工作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時,要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課后評價,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課后延時服務
課后延時服務是“雙減”政策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的重要措施。在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在完成基礎練習之后,往往會出現對所學知識理解不深或不透徹的情況,這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課后延時服務有助于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指導,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避免學生出現學業落后等情況,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以“角的度量”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課后延時服務中,教師可以歸納、總結有關習題,讓學生選擇相應的解題策略,并鼓勵學生上臺講解,這既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解答難題,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思考能力。同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補充更多解題方法或者提出疑問,這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總之,課后延時服務不僅能為學生減輕作業負擔,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教學效率。
結語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作業形式,優化作業內容,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嘉峪關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