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彬 張發坤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要想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師就要讓學生走進自然與社會進行實踐。但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當前的地理教學大多在課堂中借助情境讓學生討論和探究,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那么,能否找到一種方法,既能讓學生親近自然、動手操作,又不受時空的限制呢?對此,筆者嘗試借助專業地圖軟件,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接下來,筆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地貌的觀察”為例,談談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奧維互動地圖軟件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一、奧維互動地圖的優勢
可以用于學習地理知識的軟件有很多,如Google Earth、3D Map Generator、LocaSpace Viewer等,但受專業化程度、版本差異、地區限制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這些軟件更適用于地理專業人員。學生的學習時間緊、學習任務重,能分配給地理學科的時間有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上述專業地圖軟件顯然不切實際。因此,一款操作簡單、智能手機即可安裝運行的專業地圖軟件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奧維互動地圖是一款包括谷歌地圖、Bing地圖、等高線地圖、三維地圖、百度地圖、搜狗地圖等,集好友位置分享、軌跡記錄、實時路況顯示、指南針等功能于一體的地圖軟件。筆者希望借助這款軟件,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將野外考察任務轉為地圖模擬任務,讓更多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發展智力、增強責任感、提高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地理實踐力。
二、運用奧維互動地圖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教學案例
(一)解讀課標,制定教學目標
課標對這節課的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使學生能夠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但無論是借助野外觀察還是運用視頻圖像識別地貌,其前提都是學生掌握了認識地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因此,這節課突出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要求,即能夠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地質地貌,并說明其對人類的影響。教師應盡可能地創造外出條件,讓學生能實地觀察當地的地貌,同時學會辨識、描述地貌的基本方法。如果無法為學生提供外出條件,教師則需要盡可能地尋找替代方法開展教學。
(二)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
的地理實踐力
1.讓學生掌握地貌觀察順序,熟悉地貌觀察的主要內容。通過野外考察,學生可以很輕易地掌握區域地貌的特點,但在課堂上,學生無法觀察具體實景,想要全面了解區域的特征就比較困難。于是,在“地貌的觀察”教學中,筆者借助奧維互動地圖的3D模式,先引導學生以俯視的視角觀察福建省柘榮縣東獅山周邊景物,再讓學生對比已有國道線路上的3D實景,使學生形成先整體后局部的意識。
2.讓學生了解地貌觀察的實踐過程,從類型、高度、坡度、坡向等角度說明景觀的主要特點是這節課的核心,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關鍵。對此,在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在某一主題線索的引導下,借助相關軟件,通過觀察、調查等方法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其次,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調查內容和調查方案,幫助他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合理利用軟件等地理教學工具的能力。最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調查方案的可行性和改進措施,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地理實踐力。
基于此,筆者創設“溫福高鐵寧德段是否適合走北線(柘榮—福安)”這一現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借助奧維互動地圖的選擇線路、畫線、繪制剖面圖等功能,分析柘榮—福安區域建設交通線路的可行性。
在課后,筆者設計研學方案,布置小組研學任務,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實地考察,獨立設計并實施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系統性的觀察和調查,主動反思和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三)做好課前準備,幫助學生熟悉操作軟件
筆者借助學校的智慧課堂多媒體教室,指導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安裝奧維互動地圖App,并進行簡單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看3D模式地圖、標高、選擇線路、畫線、繪制剖面圖、軌跡3D瀏覽等基本技巧。軟件的介入能模擬出真實的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明確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
1.創設活動情境,提出問題。溫福高鐵項目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6條主軸中長三角至粵港澳主軸國家高速鐵路網“八縱八橫”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溫福高鐵寧德段的走向還未確定,當前主要有南線(福鼎—霞浦—寧德)、北線(福鼎—柘榮—福安市區—寧德)可供選擇。在教學中,筆者先提出“若只考慮地形因素,北線是否具有可行性?”這一問題,讓學生借助奧維互動地圖,分析“柘榮—福安”路段交通線路布局的可行性,并引出“該區域的整體地貌是什么樣的?在規劃具體線路時應重點考慮哪些要素?這些要素對線路布局和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等問題。接著,筆者創設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調查,既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也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了解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法。
2.認識全局,預設線路。此部分包括三個環節,具體如下。
環節一是讓學生利用奧維互動地圖App,找出觀察柘榮和福安境內地貌的最佳地點,并說出觀察地貌時需要用到的工具。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利用軟件展示柘榮與福安范圍內的衛星遙感影像圖,直觀地了解區域地形的全貌,尋找現實中最能看清區域地貌全景的地區——東獅山,進而得到啟發,明確在觀察地貌時應尋找地勢相對較高、視野開闊、障礙物比較少的地方。同時,該環節可以讓學生了解地貌觀察的正確順序是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工具的能力。
環節二是假設溫福高鐵走北線,請學生為“柘榮—福安”路段規劃線路走向,并提供可行性驗證。這個問題很寬泛,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存在較大的難度。于是,筆者將其拆分為以下三個問題:“柘榮—福安”路段區域地貌有什么特點?沿途特殊地貌高差、坡度等有何特殊性,在交通線路布局時是否有辦法克服特殊地貌的不利影響?如何為“柘榮—福安”路段設計一條科學、可行的高鐵線路?
對于第一個問題,筆者先借助奧維互動地圖的線路繪制功能,讓學生繪制出自己喜歡的線路,然后借助軌跡3D瀏覽功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柘榮和福安兩地的地貌特點與變化,并讓學生從大尺度(山地、平原等地形類型)和小尺度(山脊、山谷、鞍部等微型地貌)角度描述區域內的地形特征。最后,筆者借助相關等高線地形圖,引導學生回顧與地形相關的知識,了解“柘榮—福安”路段的地形特征,即以山地、丘陵為主,多洼地、山谷、山脊,且地勢起伏大,這為學生后續判斷該區域是否適合修路奠定了基礎。
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決定從學生選定的線路入手,引導學生尋找特殊地貌,探究其高度差、坡度。具體而言,筆者先借助奧維互動地圖引導學生了解相關區域的高度、坡度、剖面圖等,并讓學生在設計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習運用軟件達成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筆者向學生提問:“這樣的地形地貌是否適合修路?改進方法是什么?”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探討在山區修路的方法。
受機車牽引動力的限制,鐵路線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過2.5%~3%。“柘榮—福安”路段的地形特征決定了在該路段修高鐵的難度極大。但我們可以選擇在地形坡度相對平緩的地方修路,或在地形坡度陡的地區修建隧道和橋梁等,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
在以上的教學案例中,知識的運用分析是具體真實的,但知識的傳授卻不一定是全面的。如果探究到此結束,容易讓學生認為地形與交通的關系只受相對高度和坡度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所接受的知識比較片面。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進行補充說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因此,對于第三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操作,尋找最佳路線,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柘榮—福安”路段的線路,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在自主設計結束后,筆者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對比各自設計的線路圖,讓學生借助奧維互動地圖找出線路地形剖面圖,并將多名同學設計的線路的剖面圖疊加,從而找到一條線路短、坡度小、投資成本低、安全有保障的線路。
環節三是讓學生思考除上述影響外,地形地貌對區域的影響還有哪些。在完成課題探究后,筆者對這節課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如提問學生“‘柘榮—福安路段的地形坡度多數高于2.5°,這樣的地形如何因地制宜?”,從而讓學生思考地形地貌對生產生活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生在思考后提出:“‘柘榮—福安路段的地形可以開發為梯田或發展林業,這樣既能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發展特色經濟,又能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尋求人地協調發展。”
在讓學生思考地形對環境的影響時,教師還可以引入“陰陽臉”的問題,即在特定環境下,陽坡和陰坡的地形差異會造成熱量與水分的差異,繼而影響植被的生長,借此讓學生明白地形地貌對周邊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明確地理事物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體。
結語
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時,還有諸多軟件和小程序可以服務于教學。如高德地圖、谷歌地圖這些生活化的軟件可以用來獲取地理位置和測算距離;地質云App可以識別巖石的特征和種類,獲取地形圖;形色App可以識別植物類型。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接受新思想,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作者單位:1.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
2.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