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杰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重點之一。在以往的長線綜合實踐課中,教師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而采用微主題實踐的方法,則能更好地聚焦問題,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有針對地優化學生的探究方法,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故此,教師可以運用微主題的形式,通過小范圍選題,用1~3個課時的探究活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趣字為先,激發參與熱情
(一)契合年齡特征,盡顯童真
《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組織,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在設計微主題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能夠體現童真趣味的探究活動,體現“趣”字為先的特點,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究欲。
例如,在“包餃子”這個微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針對和面、攪拌餡料、包餃子、煮餃子這四個關鍵環節,設計了四個有趣的探索活動,讓學生運用實驗法參與探索。在和面環節,學生參與了“面水比例大挑戰”游戲,看看誰選擇的面、水比例最合適;在攪拌餡料環節,學生比試誰能將蔬菜餡料和肉末均勻地攪拌在一起;在包餃子環節,學生開展了競速比賽和創意制作活動,分別考查自己包餃子的速度和運用創意思維設計出不同形狀的餃子;在煮餃子環節,學生試著用文字記錄、繪畫等方法,記錄餃子在水中翻滾的細節,探究餃子需要煮多長時間才能熟。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結合游戲、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在試錯中總結包餃子的經驗,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結合熱門話題,自主設計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接受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教師在設計趣味微主題探究活動時,可以讓學生圍繞社會熱門話題自主設計活動內容,體現時代性。
例如,在“賀卡傳真情”這個微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先引入了一些社會新聞,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學生經過思考發現,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益發達,人們用微信等應用軟件能輕松聯系他人,很少有人繼續使用寫信、寄賀卡等傳統方法溝通情感。接著,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賀卡贈送給班級中的某位同學,并觀察對方的反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到了探究主題,讓學生探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是否還需要采用寄賀卡等傳統的情感溝通方式。在該活動中,教師結合熱門話題,給予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賀卡的形式、內容,寫下自己想說的話,贈送給自己選定的同學。在自主設計中,學生提高了參與度,增強了參與熱情。
(三)融入游戲因素,迸發活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游戲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微主題探究活動中融入游戲元素,設計充滿童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邊玩邊學,迸發出活力。
例如,在“制作葉畫”微主題活動中,教師設計了找樹葉、制葉畫、賞析畫這三個環節,并將游戲元素融入其中。在找樹葉環節,教師設置了“樹葉消消樂”游戲,學生需要找到和他人形狀不同的樹葉,如果兩人選擇了同一種類的樹葉,且大小、顏色、形狀相似,那么兩片樹葉都要被沒收。在制葉畫環節,教師設計了“小組拼畫”游戲,將學生分成猜畫小組和拼畫小組,猜畫者要猜出拼畫者拼的是什么圖案,拼畫者則要盡量避免讓對方猜出來。在賞析畫環節,教師設置了“猜作者”游戲,讓學生結合此前的活動經歷,參考材料和畫風,猜一猜某幅作品是哪一位同學創作的。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將游戲融入微主題探究的各個環節中,不僅使學生扎實掌握了制作葉畫的技巧,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配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生活為本,豐富生命體驗
(一)家庭生活:接觸家務勞動
《綱要》提出,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故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為本”的思想,圍繞學生的家庭生活設計并開展微主題活動。
例如,在“包餃子”微主題活動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學做一道拿手菜”微主題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回顧自己包餃子的過程,并遷移運用到制作其他菜肴上,借此考驗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該活動分自撰菜譜、準備配料、實踐操作和品嘗鑒賞四個環節。在自撰菜譜環節,學生需要采訪父母,了解菜肴的準備材料、制作過程等,并詳細記錄下來。在準備配料環節,學生不僅要準備材料,還要探索如何才能高效、干凈地處理材料。在實踐操作環節,學生要結合菜譜的內容,自主制作菜肴,探索如何完成炒、煎、煮等操作步驟。在品嘗鑒賞環節,學生需要和父母一起品嘗菜肴,鑒賞菜肴的口味,探討優化方案。
(二)學校生活:熟悉安全知識
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圍繞校園內的安全問題設計主題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為學生未來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例如,在一次班級衛生勞動中,一名學生準備在開燈的情況下用濕抹布擦燈管,幸好教師發現并及時阻止,沒有造成嚴重后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與“安全使用電燈”有關的微主題探究活動。該活動可以分三個環節展開,分別為如何防止觸電、怎樣判斷電器用品是否安全、停電后該怎么辦。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學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用電情況,并挖掘其中隱藏的安全知識,增強用電安全意識。
(三)社會生活:滲透規則意識
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生活設計微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規則,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例如,在微主題“交通安全”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角色扮演、反思自我這三個環節的活動,讓他們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在社會調查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設計調查報告,采訪路人,了解交通安全知識。在角色扮演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演繹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生的交通安全問題,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并說明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在反思自我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自己和家人的行為,看看是否存在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
三、素養為基,引導健康成長
(一)交際活動,提高溝通表達能力
《綱要》指出,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應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故此,微主題設計要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引導其健康成長。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交際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互動溝通,提高其溝通表達能力。
例如,圍繞“制作儲蓄罐”這個微主題,教師可以設計兩個交流主題,一是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創造力,二是讓學生在交流中形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在第一個交流主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同伴進行討論,從外殼處理、材料設計、組合方法等角度出發,探討如何設計出造型新穎、容量更大的儲蓄罐。在第二個交流主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儲蓄罐、它的功能是什么。通過這兩個主題的討論活動,學生不僅能提高創造力,還能形成勤儉節約的意識。有學生在活動后表示:“我原本覺得,積攢零錢沒什么意義,因為就算存滿儲蓄罐,也沒有多少錢。但是看到同學積攢一年的收獲后,我改變了這種想法,明白了聚少成多的道理。”
(二)實驗活動,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是微主題探究活動的重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將其轉化成活動主題,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等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其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自制筆筒”微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從自制筆筒的穩定性和堅固度出發,引導學生參與自主交流、實驗活動,讓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提高解決問題能力。關于如何提高自制筆筒的穩定性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制作的筆筒太矮或者造型比較奇特,導致重心不穩,常出現倒翻的情況。對此,學生要在交流活動中找出問題,在實驗活動中通過調整筆筒造型、增加筆筒重量等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關于如何提高自制筆筒的堅固度這一問題,有的學生用紙制作筆筒,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壞掉了。對此,學生要思考并討論選擇哪種材料比較合適,然后自主制作筆筒。有學生認為可以用硬紙板制作筆筒,有學生提出可以用軟塑料制作筆筒。之后,學生要結合討論結果調整方案,自主完成筆筒的設計與制作,從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三)集體活動,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小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往往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完成微主題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集體活動,給學生制造合作探討的機會,引導他們運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其團結協作能力。
例如,在“泥塑的制作”微主題活動中,教師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鼓勵學生參與集體創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主構思、合作規劃、分工制作、合成調整這幾個項目。在“自主構思”中,學生以“學校生活”為主題,自主思考要設計什么造型的泥塑、展現哪些人物形象。在“合作規劃”中,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各自陳述觀點,由組長帶領投票,選出了最好的設計方案。在“分工制作”中,學生自主報名,由組長協調分配,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參與泥塑制作中的某個工序。在“合成調整”中,學生將成品整合在一起,觀察其整體融合度、協調感,看看是否有不足的地方,然后一起調整修改。通過這一系列的互動,學生可以和同伴交流討論,分享經驗,從而在分工合作中提高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并著重培養學生合作溝通的意識,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綢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