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智瓊,黃秋環,馬燕飛,陸柳雪,覃花杏,李 嘉,羅陸軍,梁葉秋,張鵑妃
乳腺癌已成為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在發達國家近10%乳腺癌病人在發病時處于育齡期[2-3],在我國這一比例更高[4]。隨著乳腺癌篩查工作的推進,被檢出的育齡期乳腺癌病人將會越來越多。育齡期是扮演多重角色的特殊時期,乳腺癌的襲擊讓她們焦慮、抑郁、恐懼,渴求擺脫困境,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有研究表明,病人在經歷疾病時會有負性情緒,但同時也會產生積極的心理[5]。創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一種積極心理學,指個體在與創傷性事件進行抗爭過程中所體驗到積極正性的心理改變[6]。這種改變能夠幫助病人快速走出悲傷,恢復至生病前的心理狀態,重獲新生。本研究通過調查少數民族地區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醫務人員有針對性地對此類病人實施相關心理護理干預策略,引導病人積極、理性面對問題,以改善心理狀況,促進病人PTG的產生,提高生活質量。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22年5月—2022年11月在廣西某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的110例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20~49歲;經病理檢查首次診斷為乳腺癌,病人行手術后返院化療的女性病人;疾病分期Ⅰ~Ⅲ期;意識清楚,交流溝通無障礙;病人知曉病情,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身體情況不穩定或癥狀危重;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合并認知困難或精神障礙,或患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病人。本研究已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審查號:YYYF-LL-2023-71)。
按照Kendall所倡導的標準,樣本含量應取研究自變量個數的5~10倍[7]。本研究自變量共15項,需樣本量為n=15×(5~10)=75~150。因考慮到無效問卷或其他因素的干擾,故在此基礎上再擴大20%的樣本量,即所需樣本量至少為94例。本研究最終確定樣本量為110例。
1.3.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自行設計,共包含兩部分內容。社會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居住地、醫療形式等;疾病相關資料包括疾病分期、是否保乳手術等。
1.3.2 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簡體中文版(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
采用汪際等[8]進行翻譯漢化的量表,用于測量個體在遭受創傷事件后所體驗到的心理正性改變。其有5個維度分別為人生感悟、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與他人關系、自我轉變,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總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PTG水平越高,則病人創傷后心理健康狀態越好。量表總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74,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611~0.796。
1.3.3 修訂版社會性問題解決量表(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Revised,SPSI-R)
該量表由王菲[9]在英文版的基礎上進行文化調適修訂,量表有5個維度分別為積極問題傾向(Positive Problem Orientation,PPO)、消極問題傾向(Negative Problem Orientatio,NPO)、理性問題解決風格(Rational Problem Solving,RPS)、沖動/疏忽型問題解決風格(Impulsivity/Carelessness Style,ICS)、逃避型問題解決風格(Avoidance Style,AS),共32個條目。量表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32~160分。量表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85,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66~0.85。社會性問題解決(social problem solving,SPS)被定義為一個自我導向的認知行為過程,通過該過程,個體試圖識別或發現有效或適應性的方法來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情況[10]。面對問題,積極的導向可以提高乳腺癌病人的PTG水平,特別是在培養人們對自己有能力積極改變生活的信念方面[11]。
1.3.4 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C-MLQ)
采用劉思斯等[12]進行漢化的量表,用于測評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感知及人生價值與人生目標的認知水平,分有2個維度,為存在生命意義感和尋找生命意義感,共9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條目2為反向計分,其他條目均為正向計分,總分9~63分;總分越高預示生命意義感水平越高。量表總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1,存在生命意義感和尋找生命意義感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1和0.72。
由研究者培訓科室2名調查員,使用統一指導語言指導病人進行問卷填寫。于病人術后3個月返院化療時發放問卷,問卷當場填寫并回收,查看有無漏項及多選,及時返回病人處詢問核實并更正,確保完整性和有效性。共發放1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表1 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C-PTGI總分及各維度得分 單位:分
本研究共納入110例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年齡22~49(41.93±5.22)歲,其余一般資料見表1。單因素分析顯示,文化程度、職業、居住地、醫療保障形式、是否保乳手術是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一般資料及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PTG總分與生命意義感總分呈正相關(r=0.58,P<0.01);與社會性問題解決中的積極問題傾向呈正相關(r=0.370,P<0.01),與理性問題解決風格呈正相關(r=0.51,P<0.01),與消極問題傾向呈負相關(r=-0.239,P<0.01)。
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方法,以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及Pearson相關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及生命意義感、社會性問題解決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將無序多分類的變量進行啞變量設置,生命意義感、社會性問題解決按原值輸入,自變量賦值見表3。結果顯示,生命意義感、消極問題傾向、理性問題解決風格是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獨立影響因素,共解釋總變異的40.4%。詳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

表4 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總分為(72.85±12.76)分,這與Tu[13]對乳腺癌病人的研究結果相似,低于Nouzari等[14]對胃腸道腫瘤病人家屬的研究,高于杜華等[15]對青年乳腺癌病人的研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大部分病人居住地為農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疾病的了解不足,潛意識認為只要手術切除腫瘤,疾病很大程度上就治愈了,從而不會過多擔心預后情況。且本研究對象均已婚,絕大部分已生育有子女,中國父母傳統的思想都是以家庭為重,以子女為中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子女成家立業,使病人在生病后本著為子女著想而快速調整情緒,重建積極樂觀態度。家庭至上等觀念有助于中國女性的適應過程和創傷后的成長經歷[16]。具體分析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各個方面,發現各維度中得分最高為人生感悟,與王曉旭等[17]研究一致,而得分最低為新的可能性,與方媛媛等[18]研究結果相同。可能與本研究病人年齡大多為40歲以上有關,該階段病人閱歷豐富,對人生的感悟較多;生活相對穩定,已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看淡得失。在臨床工作中乳腺專科護士應發揮個人能力解決臨床問題[19],幫助病人尋求家庭社會支持,鼓勵配偶和子女給予病人更多的關心與支持,讓病人敞開心扉與親人、朋友表達真實情緒,促進其從疾病的悲傷中走出來。
本研究結果顯示,生命意義感是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影響因素,與PTG呈正相關,即生命意義感得分越多,病人PTG水平越高,與以往橫斷面研究[20]和縱向研究[21]的結果一致,生命意義感是PTG的保護因素,這可能與生命意義感也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有關。在我國乳腺癌病人中生命意義的主要變量為需求的滿足[22],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臨床工作者應詳細評估每例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的需求,制訂個性化方案來盡量滿足病人需求,以提高生命意義感,從而提高PTG水平。有研究顯示將預立醫療照護計劃應用于血液透析病人,在面對死亡時可幫助其轉變為正向態度,增加生命意義感[23]。因此,針對乳腺癌晚期病人,醫務人員可考慮對不同年齡階段病人采用預立醫療照護計劃進行干預,探索病人生命意義感和PTG是如何變化的,進一步掌握規律,幫助病人獲取積極心理。
消極問題傾向是指將問題視為威脅的傾向,并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低自我效能感和較差的挫折耐受性[11]。本研究結果顯示,消極問題傾向是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獨立影響因素,與PTG呈負相關,病人面臨問題時越采取消極的態度,PTG水平越低。理性問題解決風格是一個積極的過程,面對問題時理性問題解決風格致使病人選擇產生最少負面后果的解決方案[11]。本研究發現,理性問題解決風格與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呈正相關,病人越能理性解決問題,PTG水平越高。乳腺癌病人在治療的全周期過程中會面臨生理、心理方面等諸多問題,如手術導致女性第二性征完整性受損,化療引起脫發、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放療致使皮膚變黑、脫皮等;還需承受經濟壓力、工作停滯、夫妻關系等問題。面對這一系列問題,病人的社會性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提示醫護人員在病人治療期間應動態評估每個階段病人所要面臨的問題,幫助其理性面對問題,減少消極的做法,提高PTG水平。問題解決療法(problem solving therapy,PST)是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旨在增進病人的問題解決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積極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新興的短療程心理治療技術[24]。以問題解決療法為指導的干預模式能夠有效改善病人的負性情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并增強其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提高病人的PTG水平[25]。Shang等[26]對抑郁癥老年人采用該干預方法亦減少了負性情緒的產生。未來研究可對不同病種病人進一步驗證社會性問題解決與PTG的關系及PST干預效果。
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生命意義感和社會性問題解決中的消極問題傾向、理性問題解決風格是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PTG的重要預測因素。在臨床工作中可對育齡期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采用預立醫療照護計劃、問題解決療法等心理干預措施,促進病人以積極心理面對疾病,提高病人PTG水平。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本研究僅選取一家醫院進行橫斷面調查,樣本量小,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變量未能進入回歸方程可能與此有關。此外,由于人、財、物方面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動態觀察PTG變化水平。未來可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調查研究,結合縱向研究評估不同治療階段、不同年齡病人的PTG水平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個體化心理干預提供科學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