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闊宇

【摘要】婦女解放運動在近代革命中是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目的是讓女性擁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包括女性參政,普及女子教育以及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等。其中爭取女性受教育權顯得尤為突出,無論何時何地,女性受教育權總是婦女解放運動的中心議題。保定作為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城市,也作為曾經的直隸省會,其女子教育的發展同樣走在了前沿。民國時期,在常規的學堂教育中,保定先后建立了河北省立保定女子師范學校(女二師)及其附屬小學,同仁中學的男女合校開保定中等教育史之先河;在普通民眾教育中,直隸圖書館特意引進了大批關乎婦女解放的書籍刊物,保定政府也不斷宣傳女子教育。這些都是婦女解放思潮在近代保定教育中的體現。通過對這些重點事件的研究來了解新文化運動帶來的婦女解放思潮對于保定近代教育之影響。
【關鍵詞】近代保定教育;男女合校;直隸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K25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4-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20
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強化尊卑觀念,統治者肆意的將女性排除在主要生產生活之外,并建立了束縛女性的綱常倫理體系。“女子無才便是德”將女子從教育中剔除了出去,故近代以來,多次婦女解放運動都緊緊圍繞著女性的教育權展開,安徽才女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來提倡女子教育,后成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的監督;滿族女子惠興自己動手籌辦女子學堂,竭力推動女子教育并自殺以明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內也高度重視婦女解放思潮與婦女解放運動,鄧穎超建立了直隸支部,向警予也多次在黨代會上提案推動男女平等,毛澤東同志也多次撰寫揭露封建禮教對婦女殘害的文章,并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著名論斷。
教育發達一直是保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著標志,其教育始終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同步進行。清末民初,保定為直隸省會,“京畿首善之地”,在全國首先興辦起新式教育,民國建立后,保定享有“學生城”的美譽,除了保定軍校、私立育德中學、保定師范等,其女子教育也是一大特色,不論是常見的學校教育還是社會的民眾教育,處處皆有婦女解放思潮的影子,新文化運動之后這種影響變得更加顯著。通過研究婦女解放思潮在保定近代教育中的體現,能夠進一步豐富保定的近代教育和婦女解放運動的研究,也能充分了解新文化運動對保定的影響。下文將著重通過對學校教育中的河北省立保定女子師范學校(女二師)、私立同仁中學與培基女校的合并和民眾教育中的直隸圖書館以及社會上對女子教育的宣傳進行介紹來展現保定近代教育中的婦女解放思潮。
一、女二師學潮運動
(一)經過
省立保定女子師范學校成立于1906年11月16日(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日),初名全省直隸女學堂,由直隸藩司增韞創辦,邑紳吳建勛出任總理,冉楷出任堂長。宣統元年改名直隸女子學校。1914年范延榮任校長,1915年夏更名為直隸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915年九月一日接受清苑第一第二初等女學,改辦為附屬第一第二小學,1919年秋又添設中學一班,因高等各班尚依附于校內,故改為附屬第三小學,1923年秋改行六年直進制。1924年二月,范延榮離職,燕士奇繼任,三月爆發了“女二師學潮”反對燕士奇的規章制度,是婦女解放思潮在近代保定教育中的一次明顯體現,四月被迫改任金溥為校長。1926年二月,姚鍔長校,至十月辭職,學校奉令改稱為河北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委河北省教育廳督學王金紱為代理校長。1929年,王金紱調任河北省教育廳秘書,改委王化民長校,此為本校畢業學生首次就任本校,也是首任女校長。1932年附屬民眾學校又添招了婦女班。1933年七月十五日奉令,改稱河北省立保定女子師范學校。
1924年該校爆發了反對校長燕士奇的游行示威罷課等運動,史稱“女二師學潮”。國共兩黨在當時都給予了強烈關注,特別是共產黨保定黨組織介入了此次學潮,1924年前清舉人燕士奇就任第四屆校長后,繼續沿用前任校長的治校方針,反對一切新事物、新思潮,鉗制學生思想,其到任后“反對語體文,不準穿廣腿褲,不得穿裙,一律纏腿纏腳,凡出閣者,皆令梳馬尾”。學監步以誠雖然曾留學日本多年,受過先進思想的熏陶,但回國之后,卻對校長燕士奇所作種種不聞不問,偏愛偷窺學生隱私,私自翻查學生衣柜,查看信件,并不允許女學生同男學員交流研習功課。此外,學校還處處限制學生接見親友,非周末不得外出,甚至把《水滸傳》《紅樓夢》等優秀傳統文學作品列為禁書,不得學生翻閱。除對待學生如此之外,對待教員隊伍,尤其是對待女子教育的教員,燕士奇的做派也讓人大為惱火,他在教員的任命上任人唯親,一到任便驅逐了原有教員20多名,把教員、會計、庶務等職位都安排給了自己的定州同鄉,“濫竽充數,腐敗不堪”。即便這樣,開學后也只有六名教員到任,時女二師有學生2000多名,有7個自然班,6名教員根本無法滿足課程需要,所以經常停課放假,學生因每日無課可上,催促校長招聘新教員,燕士奇不予理睬,一味搪塞,以學生領袖李沛澤、王紹華、王佩珊等甚至以“愛活動”為由被當眾宣布開除學籍。學生們表示不服,紛紛與校領導理論起來,燕士奇惱羞成怒,對學生破口大罵,學生們又聯合起來抗議燕士奇出口傷人,混亂之中,燕之親信、庶務雷開祥以維護秩序為名,糾集校警毆打欺辱學生,“致學生有頭破血流者、臥地不能起者,甚至于衣裙粉碎者”,憤怒的學生終于忍無可忍,在李沛澤、王佩珊等人帶領下包圍了會客室和校長室,搶出校印,將燕士奇逐出了學校,女二師學潮達到頂峰。
學潮爆發后,津滬地區學界、婦女界給予了強烈支持,并組織報社、公團、學校積極響應。三月二十一日,天津《婦女日報》代表劉清揚、女權運動同盟會代表王真儒、女星社代表鄧穎超聯合赴省教育廳了解情況,并要求撤職查辦女二師校長燕士奇;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婦女解放運動,對此次學潮也高度重視,不僅僅有向警予多次在《婦女周報》上發表文章聲援女二師的活動,中共保定小組張廷瑞更是經常到校指導學潮運動并在學生最艱難的時期籌集錢糧送給學生,切實保證了最終的斗爭勝利。最終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女二師全體學生的艱苦斗爭下,長達40余天的學潮以燕士奇稱病請假,教育廳任金溥代理校長,學生部分愿望被滿足而勝利結束。
(二)意義
此次斗爭雖然表面上來看是女學生為謀學業與校方發生的沖突事件,然而其深層的意義卻不止于此:首先來說此次學潮是受到了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以及后期融入馬克思主義后的思潮對當時女二師的學生有很大啟發,反過來,女二師學潮的勝利更是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直隸地區乃至全國學界的傳播。其次,燕士奇代表的是以北洋軍閥為首的舊勢力,學生代表反帝反封建的新生力量,學生的勝利可以成為整個新生力量的勝利,其影響不止女二師,更甚影響到了整個保定的思想解放,也讓人們看到了北洋政府的腐敗,為之后的國民大革命及北伐戰爭在保定地區的順利推進打下了民眾基礎。中共婦女活動家楊之華評價道:“這次保定女師姊妹們的危險、哀慘就是一朵美麗新鮮的花;伊底芬芳,將充滿在全國,驚醒一般夢著的男女青年們。”
二、同仁中學男女合校
(一)背景
同仁中學前身為基督教保定公理會于1903年創辦的同仁學堂。1909年,擴建學堂,添招中學一、二年級學生,在校學生四十余人。1924年秋,楊繩武任校長,聘請專科教員10余人,添設博物館、圖書館等教學設施,增招初中班次,并改名為同仁初級中學。次年9月,經直隸教育廳批準立案,開華北教會學校立案之先聲,教會因此斷絕了辦學經費,遂脫離教會,自籌經費獨立辦學,正式改稱私立保定同仁中學。
(二)經過
在同仁中學男女合校之前,中國其他地區已經有過很多次實驗,大學和小學都陸陸續續進行了男女合校,但在中學問題上社會各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反對者多以“青年之人,情竇初開”為由,反對男女同校,認為這種改革是斷送了佳人才子并使國家受害;贊同者則對反對者的言論進行反駁,其中以陶行知先生的反駁最為有利,他說:“學校是個團體的生活,有其團體的道德觀念和權威,個人行動要時時刻刻受它的制裁……若諸君有一萬個顧慮,學校里教職員和同學相互制裁早已在無形中將危險消滅去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了。”全國其他地方都大致在磕磕絆絆中進行了合校工作,然由于保定所處華北深受封建思想等世俗觀念影響,其合校難度更甚,在當時華北各中級學校,是沒有實行男女合校的,女子接受教育的機會極其稀少。就保定來說,當時有12所公私立中級學校,僅有一所女子師范,即前文提到的省立女二師,每年招收新生不過五六十人。而楊繩武母親所創辦的培基女校在省教育廳的立案未獲批準,并且經歷了幾次校長更迭,辦學前景已岌岌可危。在此基礎上,楊繩武“離經叛道”,秉著男女平等之原則,在華北地區中級學校首開中學男女同校先河。他先把同仁學堂的小學班級分出去,另立“培仁小學”,下余的擴大班次及人數,與教會的培基女中(時有100多名學生和四五名教員)合并,成立“同仁初級中學”,這是保定男女合校最早的一所中級學校。然而這一“過激”的行為,引起了教會守舊勢力的不滿,主管教育的郎管事揚言:“只要有我在,男女學校就休想合并!”楊繩武在同仁中學聘請的教員多來自自己在燕京大學的同學校友,大家都深受新思潮的洗禮,深刻認識到讓女子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大家志同道合,打破了教會勢力的束縛,在1929年2月,終于使得男女同校最終實現。
(三)意義
就楊繩武和其同仁中學的發展來看,與培基女校的合并無疑是正確的,它不僅證明了楊繩武內心婦女解放思想的正確,堅定了其發展女子教育的信心,并且擴大了同仁中學的規模,受到了學界的一致好評,使得同仁中學的聲望一步步提高。通過這一次的風波,同仁中學師生緊密聯系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就整個華北地區而言,開了華北地區中學男女合校的先河,許多處于觀望狀態的學校深受鼓舞,如民生中學也開始了招收女生班,并規定女生學費減半。這是婦女解放思潮在保定地區的一次重大勝利。時同仁中學在其校刊《仁聲》上自豪的寫道:“現在本校是中國男女合校中的一個,尤其是中學校男女合校中的一個,更是在小小的保定的中級學校男女合校的罕見創舉!”
三、直隸圖書館
女二師與同仁中學的事例都是屬于傳統的學堂教育對婦女解放思潮的貫徹發展,而將婦女解放思潮傳播到大眾中去的手段,更多的要依賴社會教育(民眾教育),直隸圖書館便是如此。圖書館被稱為社會教育中“活的教育中心”,是一種社會教育事業,其直到近代才出現,本身便帶有“新”的含義。直隸圖書館于1909年成立,設于保定蓮池書院之內,1918年改名為“直隸第二圖書館”,開近代公共圖書館之先河,對推進保定民眾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如此便利的場所自然就成了宣傳婦女解放的重要陣地,1929年北平大學區教育行政院訓令直隸圖書館“婦女閱覽尤應積極提倡,以期提高婦女學識,輔助學校教育所不及為,此令,仰該主任遵照后開辦法,將關于兒童、婦女閱覽事宜切實進行……茲將提倡兒童、婦女閱書辦法四條附抄于后,仰即切實奉行……”按照教育行政院要求,直隸圖書館門首大書“歡迎婦女兒童閱覽”,并且館內一部分裝潢布置為婦女身心愉悅而量身定制。但在最開始時,購進婦女所閱之書還是進展緩慢,于是北平大學區教育行政院于5月9日所下達指令中尤其強調:“查該館預算每月購書費原定四十元,而本年一月份所購書籍用款不及三元,未免相差過巨……并應急購新文化書籍及婦女讀物,以廣閱覽”。此后直隸圖書館的購書才把婦女讀物提上日程,從五月開始,越來越多的婦女讀物進入圖書館,下表為1929年所購婦女相關讀物:
從表中可以看出,時年所購婦女閱讀書目以童話故事與婦女解放理論著作為主。童話故事中以女性作為主角和題目,慢慢使廣大民眾認識到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理論著作中選取的都是對婦女解放思潮直言不諱的宣傳類圖書,是為女性爭取自身的權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和支持。作為保定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其與民眾教育館一同將婦女解放的理論宣傳到了社會大眾中去,為保定的婦女解放運動提供了支持,更多的女性為了自身的權利而抗爭,推動了保定這座古城的革故鼎新。
四、結語
除上述這三個典型的案例外,在近代保定,由于毗鄰京津,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婦女解放思潮也在源源不斷地在保定新式教育中顯現了出來,作為近代的“學生城”,女子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了近代保定的進步,也豐富了婦女解放思潮的內涵。
男女的受教育權平等是近代一個重要話題,何為男女教育平等?這個答案在近代中國歷史中不斷被探索。在新時代的中國,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已經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平等基本實現,對近代婦女解放思潮和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能夠將女性社會權利從教育上傳播到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保定教育史料選編編委會.保定教育史料選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
[2]保定市教育局史志辦公室.保定教育史料類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3]保定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保定近代教育史略[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
[4]保定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保定市教育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5]武智靈.近代男女同校嬗變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
[6]馬立志.楊繩武教育思想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2,25(03).
[7]劉宏.“女界先鋒的進攻”——1924年保定女二師學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