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嚴未

在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寶鄰社區,志愿者服務永遠是一道紅色亮麗的風景線。
在這個占地面積六萬平方米不到的社區里,志愿者們在基層服務中扮演著各種居民群眾需要的角色:在孤寡老人家中,他們是孝順的兒女,定期關懷慰問;在患重病的居民家中,他們是親如一家的兄弟姐妹,鼓勵他們重獲生命希望;在基層治理工作中,他們還是環保使者、安全衛士……
而這背后,離不開寶鄰社區的努力。記者了解到,寶鄰社區黨支部通過搭建志愿平臺、創建志愿品牌,吸引了千余名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并充分把“互幫互助,親情鄰里”的服務精神融入環保公益、愛心幫扶等行動,發揮每一位志愿者的余熱和專長。
搭平臺,奠定志愿服務陣地基礎
近年來,寶鄰社區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了一批集黨建和志愿服務為一體的紅色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滿足轄區不同群體服務需求。社區依托這些平臺,凝聚志愿者力量,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精神,整合各級各類志愿服務資源,不斷完善和豐富陣地的功能設置,構建多功能、多方位志愿服務平臺。
此前,寶鄰社區開展的“洗臉”活動就吸引了轄區眾多志愿者的參與。現場,他們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重點清理垃圾死角、撿拾花壇垃圾、疏通轄區下水通道等,為小區的環境整潔貢獻一份力量。
近日,居住于此的居民發現,身邊還多了幾處睦鄰驛站。該社區黨支部書記曹履芳介紹,這些睦鄰驛站結合“圖書共享”“環保空間”“愛心傳遞”三大主題。其中,“閱讀共享站”里擺放的各類書籍,部分來自居民的志愿捐贈;“環保空間站”整齊陳列一件件變廢為寶的手工作品,也是出自轄區環保志愿者之手;“愛心傳遞站”則是服務于轄區老年群體和戶外工作者的重要場所,志愿者在此定期開展送溫暖、便民服務等活動。
“雷鋒月期間,我們社區黨支部攜手蘇州市醫保局第二黨支部、蘇大附一院門急診醫技黨總支開展醫保政策咨詢及內外科專家義診活動,為居民進行一對一面診和醫保政策解答。”曹履芳介紹,依托社區“愛心傳遞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打通黨組織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是他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塑品牌,提升志愿服務能力水平
“為群眾的幸福感持續‘加碼,就是我們基層開展多樣化志愿服務的目標。”曹履芳告訴記者,寶鄰社區的“花式”志愿品牌大部分都“誕生”于居民需求。
比如,在一次老黨員“送學上門”活動中,黨員志愿者戴元財聽說葛龍英年事已高,又因身體不適,報箱里訂的報紙已多日沒有去拿回來。于是,他主動幫忙每日取報紙,“我自己也訂報紙,順便多拿一份而已。”隨后的日子里,他不僅每日送報上門,空閑之余還陪著葛龍英一起讀報,念一念時政,聊一聊地方新聞、民生趣事。這看上去非常“順便”的事情,他一做就是兩年多。
值得高興的是,在戴元財的帶領下,轄區“95后”黨員小徐、團支部成員小袁等年輕人也經常帶上書籍、報紙等,為轄區腿腳不便、身體不適的老黨員送學上門,或是陪著老黨員一起重溫老電影。社區“老中青”讀報團的志愿品牌也應運而生。
此外,寶鄰社區還凝聚共建單位、小區物業等多方志愿合力,針對轄區獨居、孤寡老人以及特殊困難人群,利用“熟人圈”優勢打造了“愛心門鈴”“移動理發廳”“環境責任管家”等志愿品牌,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關懷,讓志愿服務不僅僅停留在固定的場所里,更是將服務“送上門”。
針對節假日,社區組織志愿者,成立“緊急搶修小組”,由有水電維修經驗的志愿者師傅組成團隊,誰家水電維修上有了麻煩,群里一呼或者打社區電話求助,志愿者便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搶修,保證大家能度過安心的假期。“移動理發廳”也是被居民津津樂道的志愿服務品牌。據了解,作為常態化便民服務的移動“分支”,“移動理發廳”的志愿者定期為轄區腿腳不便的老人以及殘疾人上門理發,八年多來,已免費理發500多人次。
拓領域,多方位開展特色志愿服務
曹履芳告訴記者,寶鄰社區每年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近百次,社區注冊志愿者1191人,定期組織開展義剪、免費健康監測、社區大掃除、文明宣傳等志愿活動,還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群眾的需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理論宣講、科普宣傳、文化活動、健康講座、教育服務等各類主題活動。
寶鄰社區還挖掘社區“草根領袖”、民間藝人等志愿者,為社區基層治理建言獻策“添磚加瓦”,也為傳承傳統文化提供寶鄰力量。
編織達人陳巧娥利用白洋灣當地種植的麥穗,在“同心空間”開展戶外教學志愿服務,給青少年科普麥秸稈文化,并現場教授大家如何用麥秸稈編制扇子、枕頭和升籮等手工藝品,讓大家零距離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身殘志堅且樂觀生活的老人徐銀妹,則成為鄰里間的“精神加油站”,持續為那些找她訴說煩心事的人輸送正能量,同樣也作為社區“特邀志愿者”,通過直播平臺“紅韻寶鄰”開展線上道德講座,傳遞優良家風和積極生活的樂觀精神。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深化拓展社區基層志愿服務,增強社區鄰里互助的友善氛圍,寶鄰社區黨支部通過“海棠先鋒”微網群,召集轄區會水電維修、理發、開鎖等有一技之長的志愿“能人”,并在此基礎上成立海棠連心服務召集處,將社工和網格員日常走訪群眾收集到的“微心愿”歸類,再通過“召集處”發布服務項目,由“能人”志愿者認領,形成“能人”召集、服務發布、志愿認領、完成簽到閉環管理機制,推進各類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