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薛皓月

“快點進來歇會啊。”快遞員王杰送完最后一單,剛走進M+金獅校園里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驛站”,坐在里面的快遞小哥們就熱情地招呼他。大家都說,以前午休只能就近找個樹蔭坐一坐,三伏天真是熱得吃不消。現在有了這個驛站,不僅能避暑,還有免費的飲用水,好棒!
這塊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服務驛站,設有休息區、就餐區、文化空間、咖啡吧等,提供休憩小坐、餐食加熱、飲品、手機充電、無線網絡等配套服務,并配備急救箱、常備藥品、微波爐、工具箱、方便速食等,讓“小哥們”冷可取暖、熱可納涼。另外還提供圖書資源,“小哥們”在此可以閱讀學習。
如今,城市里的外賣、快遞配送訂單量與日俱增,“小哥們”穿梭于蘇城大街小巷,默默保障著蘇州人的日常生活。滄浪街道全力統籌資源,實現“陣地圈”“服務圈”“治理圈”共建聯動,打造新業態新就業黨建陣地集群,形成“1+21+N”的“滄浪‘新鋒”驛站體系,為新就業群體送去實實在在的溫暖。
新就業群體的“穩穩幸福”
一大早,外賣小哥楊宇乾趁著工作間隙,來到西二路的一家電動自行車修理店。“我的電動自行車前后剎車都不太靈敏,長期在路上騎行,剎車問題不是小事,要引起重視。所以特意來請師傅幫忙維修,沒想到修車還能打折。”小楊說。
外賣小哥徐學飛來到新市路上的一家理發店理發,“平時趕著接訂單,一直沒空理發,沒想到滄浪轄區的理發店還給外賣員優惠折扣,既方便又實惠。”
滄浪街道瑞光社區考慮到南門商圈周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較為集中,在街道牽頭下,社區黨委聯動南門商圈10家愛心商戶推出海棠暖“新”服務套餐,為“小哥們”提供餐飲、理發、修車等生活服務的優惠“福利”。
他們是使命必達、奔忙在小區樓棟間的快遞小哥,他們是風雨無阻、穿梭在街巷的外賣騎手。如今,這群新就業群體奔跑路上有了暖“新”站點。
街道聚焦新就業群體“吃飯難、充電難、休息難”等問題,打造了以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21個社區暖“新”紅韻服務驛站為分支點,M+金獅校園里、胥江PARK等多個產業園樓宇、商圈驛站、鄰里紅韻服務點為延伸的“1+21+N”的“滄浪‘新鋒”驛站體系。“我們按照‘六個一服務標準,日益完善‘暖蜂驛站‘小哥加油站的服務設施,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另外,街道鏈接和整合“兩新”黨組織、愛心商戶、共建單位等資源,推出暖“新”十條服務清單,涉及職業提升、交通出行、健康保健、子女教育、消費購物等方面,為“小哥們”營造專屬便捷生活圈。
出乎意料的感動
近日,瑞光社區黨委聯合南門商圈愛心企業為25名外賣小哥送上一份特別的“健康套餐”。外賣小哥們來到體檢中心,免費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高清彩超等項目的檢查。在體檢報告生成的同時,醫生還針對體檢報告中的問題,提供專業解答和健康指導意見。
瑞光社區還為新就業群體辦了一場“集體生日會”。伴隨歡快的生日歌,許愿、吹蠟燭、切蛋糕,社區黨委和暖“新”聯盟單位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送上生日祝福,現場儀式感滿滿。共建單位和愛心企業還送上了生日禮物,愛心商戶也贈送免費理發券。
“平時工作忙,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很激動。謝謝社區、愛心單位對我們的關心,也讓我這個新蘇州人心里感到特別溫暖。”外賣騎手王杰說。在“溫情座談”環節中,與會代表傾聽“小哥們”的工作和生活所需,叮囑他們要注意行車安全,累了可以隨時去“海棠花紅小哥驛站”歇歇腳。而社區黨委也將匯集更多的社會愛心力量,攜起手來共同關心這些新就業勞動者。
“目前,我們已開展健康體檢、親子實踐、聯誼社交等20余場活動,為新就業群體筑起溫暖的‘新家。”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外,街道還鏈接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惠企資源,制定職業規劃、技能培訓、職場體驗、就業援助、權益保障等五項職業提升賦能計劃,已服務新就業群體300余人次。
“新”力量融入滄浪治理
順豐快遞勞動路網點的80后快遞員呂成,從事快遞工作已經9年。站點周邊的每條路、每幢樓,呂成很是熟悉。今年他加入潼涇一社區的海棠先鋒隊伍,發揮自身“活地圖”的能力,利用空余時間聯系走訪銀橋新村1—6幢100多戶居民,他帶著民情日記本開啟“民情速遞”。獨居老人呂常鳳是他聯絡走訪的重點關注老人之一,他上門為年逾八旬的呂奶奶檢查家中的電器、燃氣安全,還仔細詢問她的身體情況和生活所需,盡可能為老人提供幫助。
在轄區一場“大掃除”活動中,人群中的那抹亮黃引人注目。“小哥們”有的拿著鏟子清理小廣告,有的合力將大件的廢棄物品搬上垃圾車。有的還化身“粉刷匠”,右手提著裝有涂料的小桶,左手拿著刷子,對樓道、墻面上的小廣告進行粉刷。
文明在不經意間傳遞,這也是滄浪街道與新就業群體的一場有溫度的“雙向奔赴”。據悉,街道積極引導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志愿服務項目發布、志愿者信息登記、問題建議收集,鼓勵社會責任感強、綜合素質高的新就業群體擔任“海棠先鋒”志愿者、網格員,就近結對融入社區網格。“小哥們”通過隨手拍、隨時報的方式,反饋異常情況、突發事件、社情民意,成為社區治理的“移動探頭”。街道還組建了先鋒騎手、先鋒引擎等志愿服務隊,已開展接送就醫、愛心送餐、幫扶照料等50余次義務服務,并舉辦車輛亮標識、服務亮承諾等10余次活動,受益群眾600余人。
他們就像“小蜜蜂”,走街串巷、風雨無阻、日夜奔忙,如今有了“新身份”,身上自帶著更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