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沈逸蓓


如果說鱗次櫛比的樓宇是城市的“會客廳”,那么散布于城市里的公共文化空間就是居民心靈的“棲息地”。近年來,姑蘇區各地涌現出許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鄉文化肌理中活躍的細胞。位于古城西側,坐擁虎丘與山塘美景的虎丘街道內,也不乏風景與內涵兼備的公共文化空間。暑假將至,正是帶著家人在此避暑、納涼、體驗姑蘇文化的好時節。
虎丘路邊,與非遺“零距離”接觸
公共文化空間說到底是為了人而存在,為了人而發展的,要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專業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2023年江蘇省“雙千計劃”實施對象名單的通知》正式發布,虎丘街道海棠芳“非”非遺文化館入選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名單。
近年來,虎丘街道立足轄區非遺文化特色,重點開展“非遺文化圈”建設,目前已形成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市級項目2項、區級項目16項的多層級、梯度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群共22項,國家、省、市、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26名。為進一步展示弘揚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演變特征、傳承脈絡以及項目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虎丘街道打造了海棠芳“非”非遺展示館。
海棠芳“非”非遺文化館位于虎丘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內有中國紅國畫顏料館——慶年堂大師工作室、“聽非遺的聲音”有聲閱讀、非遺手工藝作品展等載體空間,集聚轄區非遺項目,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影像資料以及項目作品、操作工具等實物進行陳列展示,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為非遺傳承人搭建一個展示、傳播非遺的文化平臺。
同時,街道依托轄區非遺傳承人資源,成立“匠薪傳”非遺聯盟,打造“匠薪傳非遺學堂”品牌項目。館內不定期開設“近距離接觸”“零距離體驗”的非遺體驗傳習微課程,為市民提供一個走進非遺的文化空間。“這里的非遺體驗傳習微課程很好,小朋友們能在這里近距離了解非遺、體驗非遺,讓人耳目一新。”前來體驗非遺課堂的小朋友家長表示。從室內到戶外、從內容到形式,這里不斷實現“館內+館外”“載體+內容”雙提升,持續擴大了“海棠芳‘非”非遺文化品牌影響力。
山塘街上,讓雕花“鏈接”藝術生活
走下新民橋,往西是山塘街最具煙火氣的一段。而這段的起始處就是被譽為姑蘇城外第一樓的山塘雕花樓。經過古建團隊的多年心血,如今它修繕一新、搖身一變,成為山塘雕花樓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也成了虎丘街道轄區內煥發著藝術光芒的公共文化空間。
推開古宅厚重的大門,露天水池、走馬樓和廊道即刻映入眼簾。精美的雕花是館內的一大特色,走馬樓的樓下東側、西側走廊分別雕刻了《梁祝》《西廂記》等全本,讓人嘆為觀止。
近日,一場名為“兩江缽袋”的水墨作品展在這里開幕。畫展上既有體現古代文人情懷的山水畫,也有以文化大師和教育工作者為題材的水墨肖像作品,讓參觀者進入展廳后就能感受到中國水墨畫傳統技藝的傳承,給觀者帶來更多的文化認知與藝術體驗。畫展將延續至6月30日。
相關負責人表示,山塘雕花樓美術館作為一家致力于文化藝術推廣的民營美術館,秉承著創新的理念,推動展覽、典藏、學術、公共教育等,正力圖發掘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通過多樣化的形式為大眾傳播優秀的藝術作品與生活方式。
虎丘山下,在園林“品讀”民俗文化
公共文化空間,不僅要“好用”,也要“好看”,講究“內外兼修”。作為大運河沿線的一座重要文化建筑,虎丘塔影園一經開放就獲得了眾多園林愛好者的青睞。塔影園的整體建成,讓市民能夠更好地感受園林文化所帶來的魅力,多元的交互空間又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平臺。
近日,由文旅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群文學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成都市政府、新華網聯合舉辦的2022年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展示活動終評結果揭曉。虎丘塔影園民俗文化展廳入選“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空間設計類)”TOP30。
民俗文化展廳是蘇州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意趣空間,展現了山塘沿街兩側典型吳地風格,通過吳風之源、市井之味、歲時之盛、禮儀之興、風雅之行五個展區將蘇州民俗文化向市民娓娓道來。在傳統民俗節日,還會邀請非遺傳承人、民間手藝人亮相,展現虎丘三花茶、吹塑糖人、國畫顏料制作等傳統手藝和非遺文創產品,讓市民和游客們沉浸式感受別樣的節日氣氛。
公共文化空間的不斷提升,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體現,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邁向更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我們在欣賞虎丘秀美風光的同時,也將體驗到此處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