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宜居的古城內,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各色社區,而社區中,又往往藏著一位位民間高人。姑蘇區雙塔街道宏葑社區內,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既保留著一段波瀾壯闊的青春回憶,又“藏”著許多讓人驚嘆不已的技術發明。
嚴寒處奮力學習的年輕技術員
前不久,宏葑社區里的老黨員,77歲的“老技術員”倪景明與蘇州的退休核物理學家們,一起受邀觀看了蘇州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壯麗的云》。這場芭蕾舞劇以科學家為創作原型,通過對蘇州籍“兩彈一星”元勛、部隊指導員等典型人物的藝術性塑造,講述了老一輩科學家們不斷突破身體、精神和技術極限,圓滿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感人事跡。
倪景明觀看后感慨萬千,因為他也曾是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中的一顆“螺絲釘”。1959年,倪景明的哥哥調到軍工企業工作。由于廠里招收兵工子弟,他就幫弟弟報名參加了選拔考試。1963年的秋天,只有16歲的倪景明獨自坐上了前往西部的火車,并且通過考試,成了工廠的一分子。
那是一段條件艱苦但難以忘懷的歲月。十幾歲的倪景明跟著大家一起,啃著青稞饅頭,吃著夾生米飯,常年穿著大衣,上下班在雪地里來回走一個多小時。“因為地方偏僻,還能經常聽到狼的叫聲。”他說。
在廠里,倪景明跟著師傅學習,成為一名年輕的技術工,在車間里也數他學習文化、學習技術的勁頭最高。每到星期天,不管路途有多遙遠,他都要去新華書店買書。就這樣,他慢慢積累了500多本書籍,在不斷學習中,工作進步得也非常快,迅速成了技術骨干。
“當時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不講究吃,不講究穿,一心提高技術。”倪景明回憶說,“當地的科技圖書館往往燈火通明,去晚了連座位都找不到。”
沒幾年,由于技術出色,車間里最難的活都交給了倪景明干,并且將他與另外兩個年輕人一同組成了技術革新組,之后又升級為五人組成的技術攻關組。他曾參與改裝產品運輸車、各種工程測試車輛,并成功修復了寒冷地區的凍裂氣缸,研制了汽車汽動升降修車臺等多項技術革新工作,大大減輕了汽車修理工的勞動強度。
1975年,倪景明被選送職工大學機械制造班讀書,1978年畢業后調蘇州國營267廠工作。而立之年回到故鄉后的倪景明,踏上了新的工作征程,但也常常夢回那片奮斗過的草原。2020年,他受邀回到工作過的地方進行參觀,并結識了“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的工作人員。在得知學院缺少當時的相關資料后,他返蘇后立刻捐贈了《原子、化學、細菌武器損傷衛生防護手冊》《槍炮自動原理》《導彈外形設計》等148本書籍。此外,他還將當年使用的繪圖板、卷尺、設計圖紙等工具一并捐贈給了學院。之后的兩年,他又陸陸續續捐贈了不少材料。
古城里創意不斷的出色發明家
年輕時期練就的過硬技術,讓回到蘇州的倪景明在工業生產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先在車間當了一年鉗工,在高質量完成工作之外,還順便完成了18項技術革新。之后,倪景明逐漸受到提拔,在成為技術科副科長時,還成功完成了組合夾具站籌建工作,并攻克了顯微鏡轉鏡定位鉆模技術。
離開工廠后,他也并未放棄設計研究,先后獲得國家核工業獎章,并申請了發明專利和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眾多發明中,有一款“半導體降溫服”的技術曾被2008年北京奧運會采納。由于奧運會在8月舉辦,演員穿上不透氣的福娃充氣外套進行表演異常辛苦,北京奧組委為此征集降溫方案。經過反復試驗,倪景明通過半導體制冷技術成功解決了福娃充氣外套內部無法降溫的問題,并被奧組委采用,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五個由真人扮演的福娃,運用的正是他發明的降溫系統。
其實,走進倪景明的家,就能感受到這里住著一位發明家。不大的公寓內,房間門上安裝的是他設計的機械可換插卡門鎖,客廳和小房間里則放著造型頗為與眾不同的自制壁嵌式機械按鈕式保險箱。倪景明說,自己的床下還有四大箱發明設計的圖稿。而他的房間,仿佛一個小小倉庫,放滿了他的眾多發明產品和獎狀。其中最顯眼的,是他于2009年發明的電動高樓逃生器。有了它,即使身處160米的高樓也能安全逃生。這個電動高樓逃生器是由直流電動機、變速箱、排繩輪等組成的變速升降系統,它包括可供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小孩同時逃生的折疊式座椅,一個折疊式支架,可保證逃生者不被墻壁、窗臺擦傷,以及可以驅動鋼絲繩收放座位的主機。倪景明還為這種逃生器設計了兩套升降操作系統,除了手控操作,還可遙控,遙控距離可超過100米。這款電動高樓逃生器雖然沒有量產,但受到了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還為此邀請他前往北京接受采訪。
倪景明的退休工資并不高,其中不少都投入到了發明創造中,但他更享受其中的過程,也期待著自己的發明能夠給千家萬戶帶去安全和便捷。如今77歲的他,暫時停下了發明的腳步,正悉心品味著釣魚、打乒乓球、寫詩等悠然的養老生活。經歷奮斗年代,難忘青蔥歲月的他,也正在感受著古城內歲歲朝朝的愜意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