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童

一身中式長衫的成龍,轉身揮動鼓棒,鼓聲一響,震撼全場。幾頭醒獅靈活地在香港中樂團的演奏中,伴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跟著節拍舞動起來。
這首獨具嶺南文化之風的《龍騰虎躍》,為“灣區升明月”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揭開序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品牌,“灣區升明月”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曾在2021年中秋夜于深圳舉辦,今年則渡江而來,于6月29日晚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
隨后,李克勤的一首《紅日》、劉德華的一首《中國人》點燃現場氣氛,臺下觀眾揮舞熒光棒,有如繁星點點;而藝人們則每人獲發一面小國旗,他們揮舞著旗幟,任達華、吳京等人更不由自主地打著節拍跟唱起來。
這場晚會圍繞“賡續文化傳承、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于回望、守望和展望的目光中,溯源經典、著眼當下、暢想未來。晚會共分為五個單元,依次為中國人組曲、電影金曲、家在大灣區、陪我看電視、未來新天地。
據晚會總策劃、總導演,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總編輯王平久介紹,這次晚會在節目編排上,精心遴選不同代際經典影視金曲、經典歌曲的同時,格外注重通過音樂表達民眾心聲、時代故事、中國精神,力求打造純粹的藝術現場、傳奇的藝術對話、現代的藝術表達,形成經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
一明一暗間,一盤電影膠片在舞臺下方緩緩轉動,銀幕上投影出《英雄本色》的片段。《當年情》的前奏響起,古巨基緩緩走出來。
叼著牙簽、身穿披風的小馬哥也從很多人的青春記憶里顯形:依然外表俊朗、開槍有型、義薄云天的他緩緩走到人們面前,輕甩風衣,微笑道:“我無做大佬好耐喇。(我不當大哥已經很久了)。”
時勢造英雄,《英雄本色》誕生于香港經濟騰飛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此時香港前途已定,欣欣向榮的信念感營造出崇尚自由、接納張揚的社會氛圍。桀驁不馴的小馬哥、正義高大的豪哥、青春執拗的阿杰代表了一代人的價值觀,以及對于英雄主義的向往與追逐。
《英雄本色》當年公映后,以3400多萬的票房問鼎當年香港票房冠軍,主演周潤發和張國榮亦成為炙手可熱的票房保證。影響同樣輻射鄰近的內地乃至海外華人圈。

“灣區升明月”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現場及部分表演藝人。本文攝影/和平
那可謂是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港產片,星光熠熠的巔峰時期。電影工業尚未在盜版橫行和創意枯竭“復制自己”的雙重夾擊下萎縮,仍能保持著每年出產兩三百部電影的最高紀錄,開辟出動作片、功夫喜劇、古惑仔等多元題材,《古惑仔》《監獄風云》《唐伯虎點秋香》《阿飛正傳》等均在大銀幕留下深刻印記,也由此支撐起大眾長久以來對港產片的二元想像:既有很藝術的底色,又有很商業的成分,既有“王家衛式文藝”,又有“王晶式通俗”。
對于內地的一代人而言,港產片滿足了他們所有的青春幻想——亂世江湖、兄弟情誼、快意恩仇,槍林彈雨下的江湖粗野狂放之氣從未衰減,仍能容納他們在其中盡情咆哮。在豆瓣上,有影迷寫下這樣的評論:如果沒有這些無因的憤怒和反叛,我們的青春肯定缺少很多應有的生氣。
而在那些龍爭虎斗、流彈飛車的熱血之外,若說還有一抹安靜、濃縮的美,那一定屬于《星愿》里的張柏芝。
“找不到堅強的理由,再也感覺不到你的溫柔,告訴我星空在那頭,那里是否有盡頭......”一襲黑裙的張柏芝挽起長發,唱起經典之作《星語心愿》,她身后的銀幕上,夜幕低垂的維港灑落一陣流星雨。
成長于千禧年前后的少女無人不會唱這首歌,甚至二十多年過去,還是有人會在KTV點這首歌,當音樂響起,包廂里的每個人都會止于喧囂,靜靜地盯著銀幕上那張稚嫩卻驚艷的面孔,重溫MV里短短幾分鐘的電影精華,思緒已經回到那個暗生情愫的年代,重溫獨屬那個年代的氣質與感動。
至少在1999年那場真實的獅子座流星雨里,世上每個角落的人,仰望同一片天空,沒有錯過世紀末的燦爛,也沒有錯過港產片中極致浪漫且傷懷的愛情。
香港有句潮語,有請小鳳姐。意指當遇到值得慶祝的事,便可送上一首香港殿堂級歌手徐小鳳的《喜氣洋洋》。
此刻,晚會踏入“家在大灣區”單元。當容祖兒、李晨、杜江、鄭愷、柳巖等人輪番上場,演唱《彩云追月》《濤聲依舊》《晚風心里吹》等歌曲后,在主持人一句“有請小鳳姐”中,那把低沉磁性似穿透時光的熟悉聲音,先送來“風的季節”,“她的歌總會在你的生活中某一些時刻,感動過你。”主持人陳貝兒盛贊徐小鳳的歌是“香港之音”。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梅艷芳正是唱著這首《風的季節》參加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昂首走入了公眾的視線。
而由譚詠麟、鐘鎮濤、彭健新、陳友、葉智強組成的“溫拿五虎”,從霓虹燈璀璨的香港街景里走來,唱起充滿回憶的《L-O-V-E Love》《玩嚇啦》《sha la la la》,這群相識于微時的朋友,就這樣唱著歡快的歌攜手走過半生。如今年過半百亦不忘搞怪,在輕松的樂章里默契地相識一笑,這期間兜兜轉轉的故事,喜樂與彷徨,與困窘的叛逆抗爭,都成了時代最真實的注腳。

晚會現場。

現場的觀眾。
作為華語流行歌壇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香港流行歌曲曾在內地風靡一時,巨星云集之聲名甚至遠播亞太地區。單是香港地區1995年的唱片就賣出了1700萬張,創下18億港元銷售總額的成績。20世紀80至90年代,粵語歌常霸占內地廣播媒體的流行音樂排行榜,許冠杰、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Beyond,乃至后來的“四大天王”,他們的歌聲曾貫穿各個時代的大街小巷,一盒小小的磁帶,也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
粵語歌的迷人之處,在于其歌詞的文學性,黃霑、周耀輝、潘源良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人,巧妙地利用粵語的聲調特色,以或文雅、或俚趣,又富含人生哲思的詞句和曲,不論是家國情懷、男歡女愛、人生起伏,還是市井生活的主題,都能信手拈來。
盡管時代更迭,粵語歌不再如當年那般輝煌,但仍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畢竟總有一些作品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因其閃閃發光的品質而沉淀為人們心中的經典。
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初,內地開始陸續引入港劇,最早是《萬水千山總是情》《大俠霍元甲》《上海灘》。“電視汁撈飯”(意指邊吃飯,邊看電視)的風潮也由此進入內地。
那是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文化娛樂產業尚未繁榮,甚至電視機也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夠擁有。有香港學者回憶,當時在鄉間居住,每到晚上眾人便圍攏在有電視機的那戶人家,十幾雙眼睛盯著那部細小的電視機,沉醉其中。
在晚會第四單元“陪你看電視”中,眾星演繹了許多經典港劇的主題曲,如《上海灘》《笑看風云》《一生何求》《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上海灘》激情鏗鏘、《笑看風云》輕快灑脫、《萬水千山總是情》深情厚重……這些主題曲不僅是港劇的標志,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它們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人情世故、英雄豪情。
“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云過山峰也可傳情......”汪明荃的歌聲如一股溫暖的春風撲面而來,悠揚而富有力量,蘊含著歲月的感慨和愛的堅守。趙雅芝和呂良偉則攜手唱出他們主演的《上海灘》主題曲,重現劇中馮程程和丁力的愛恨糾葛。
到了90年代,TVB進入全盛時期,劇種百花齊放,《壹號皇庭》《陀槍師姐》《妙手仁心》《金枝欲孽》...... 在互聯網還不發達的年代,TVB的表現形式是超前的,它將鏡頭對向那些各行各業看似平凡、并不完美的人,它從未站在高人一等的視角泛泛而談人生之道,而是試圖呈現都市生活的疲憊、人性的掙扎,以及一些日常的溫馨。
在那些劇里,不管是什么劇情,什么場景,只要有人不開心,總會有那句經典的勸說: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啦。下班歸來,不論多晚,總有一個人問一句:你餓唔餓,我煮碗面俾你。還有一句,小時候聽到還不以為意,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是真理:一家人最要緊是齊齊整整。
港劇對一代人的影響也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多人的第一句英語,是從“Yes,sir”開始的,很多人對奶茶和咖啡的概念,是由“鴛鴦、走冰”構建的。
當經典旋律再次響起,觀眾們紛紛跟著一起吟唱,仿佛回到了那些搖著蒲扇跟隨劇情跌宕揪心的炎炎夏日傍晚,對于世界的認知與憧憬、最初審美與喜好,甚至是愛情觀,都是在那時構建,以至在往后數十年的人生里仍要頻頻回頭,那不僅是一段無憂無慮、難以忘懷的青澀歲月,也是一個人的來時路,一切從那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