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鈺
7 月17 日,俄羅斯宣布暫停執行“黑海谷物協議”,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國際糧食供應面臨更大不確定性的擔憂。受此消息影響,芝加哥小麥期貨一度飆升9%,創2012年以來最大漲幅;巴黎市場小麥收盤上漲8.2%,創2022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
此前,正是該協議的嚴格執行,烏克蘭農產品通過海運恢復部分出口,扭轉了全球糧食價格飆升勢頭,FAO最新數據顯示,6 月,國際食品價格繼續下行,較去年3月的最高點下滑了23%。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其糧食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可忽視。如俄羅斯暫停執行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將直接導致全球糧食供應減少,從而引發全球糧價上漲和糧食短缺的風險。這對于那些糧食進口國家將是一個巨大打擊,可能導致社會動蕩和經濟衰退。各國應加大糧食生產和儲備力度,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糧食短缺風險。
此刻暫停黑海烏克蘭糧運,其直接影響要幾個月后才會在世界各地感受得到。那么,現在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同時,由于烏克蘭的黑海糧食出口有近四分之一以中國為目的地,中方是歐洲糧食的重要采購商。暫停執行倡議,對我國糧食安全及市場有什么影響?哪些上市糧食企業及農業板塊值得關注?
一年前,2022 年7 月22 日,在聯合國的積極斡旋下,俄羅斯、土耳其和烏克蘭共同簽署了“關于從烏克蘭港口安全運輸谷物和食品的倡議”,基本內容是:允許通過安全的海上人道主義走廊,從烏克蘭的三個主要港口向世界各地出口谷物、其他食品和包括氨在內的化肥;俄羅斯與聯合國同時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保障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也能進入國際市場。原定是4個月續約一次。去年11 月、今年3 月、5 月,協議連續三次續約,最終于7月17日到期。
聯合國官網信息顯示,在協議框架內,迄今為止,3286 萬噸糧食從烏克蘭的三個黑海港口出口到了遍布三個大洲的45個國家,其中,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為1885萬噸,發達國家為1401萬噸;另外,世界糧食計劃署向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國家如阿富汗、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蘇丹和也門等國需要援助的民眾運送了超過72.5萬噸小麥,解決了重要糧食商品的供應問題,扭轉了全球食品價格創紀錄的增長趨勢。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價格指數在過去一年中持續穩定下降,比2022年3 月的峰值下降了超過23%。2022 年7月,在“黑海倡議”簽署之時,糧農組織發布的食品價格指數為140.6。截至2023年6月,該指數已降至122.3點,降幅11.6%。同期,糧農組織的谷物價格指數從147.3 點降至126.6 點,降幅14%。這些均得益于該倡議帶來的全球糧食供應量的增加。聯合國高級官員對此稱,“黑海倡議”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筆者認為,“黑海倡議”的基本含義就是包括港口及其海運安全得到國際保證,谷物和糧食的出口及其收入結匯得到平衡保證。
烏克蘭所控制的黑海港口是全球糧食運輸的“咽喉要道”之一,全球超過五分之一的小麥和六分之一的玉米貿易經黑海運出,烏克蘭控制下的港口在全球糧食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地位得以展現。有關方暫停執行協議,意味著烏方控制的黑海港口及其谷物與糧食海運出口的安全性受到威脅,有關方或將會停止出口谷物與糧食。
此刻“黑海倡議”中止,其直接影響大概要幾個月后才能顯現,意味著國際糧食供應面臨更現實的不確定性。糧食國際貿易的不穩定影響到糧食供給,進而影響糧食安全,沖擊市場預期,造成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
就糧食生產與出口貿易而言,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全球糧食貿易市場中具有龐大的出口份額。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2021 年,兩國的大麥、小麥和玉米產量合計占全球總量的19% 、14.3% 和4.6% ,全球32.5% 的大麥、30.6% 的小麥以及19.7%的玉米出口均來自俄烏兩國。兩國的地緣沖突直接影響了兩國的糧食生產和出口,不斷的沖突會直接影響國際貿易的穩定性。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又是糧食進口大國。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中國在歐洲農產品市場的主要進口國。2021年中國從俄、烏兩國進口農產品金額占整個歐洲市場的25.8%。
2005 年至2021 年中國從俄羅斯、烏克蘭的農產品進口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僅2021年中國從俄、烏兩國進口農產品金額分別達到42.9 億美元和52.4億美元,保持了從烏克蘭、俄羅斯進口農產品的基本平衡。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由于烏克蘭的黑海糧食出口有近四分之一以中國為目的地,該協議的執行固然有助于我國糧食進口的穩定性,但是協議的暫停也會給我國的糧食進口帶來波動。短期內,兩國的地緣沖突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動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和糧食安全總體可控。但中國是全球糧食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長期風險將會對國內糧食安全形成侵蝕,甚至影響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故有“糧穩則天下安”之說。新時代最高層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
數據顯示我國主要谷物產量逐年提高。2010~2020 年間,按單位播種面積產量計算,小麥增長了21%,玉米增長了17%,稻谷增長了38%。2021 年,我國糧食(谷物)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別為6.83億噸和483千克。我國人均口糧長期以來一直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人均糧食占有量400 千克的糧食安全線。簡言之,我國糧食及肉類產量在逐年增加,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14億人吃飯問題,中國人的口糧安全有了基本保障,穩住了基本盤。
在中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同時,谷物的進口量也呈現遞增趨勢。2021年中國谷物進口量達到5870 萬噸,比2010年的570萬噸增加逾10倍。盡管如此,我國谷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出口,總量較小,但是逐年仍有小幅增長。2021年我國谷物出口總量增長至260萬噸,雖然相較2015年增長了4.2倍,但與巨量的谷物進口量相比,仍然較低。2015年至2021年中國的谷物市場均存在貿易逆差,2021 年谷物凈進口高達5610萬噸。
分析進口糧食品種發現,小麥、稻谷和大米、玉米的進口量占糧食總進口量的比重較大。2021年這三類主要谷物進口量占谷物總進口量的74%。玉米的進口量由2015 年的460 萬噸增長至2021 年的2840 萬噸,占谷物進口總量的48%。
谷物進口數量在巨幅增加的同時,我國大豆的進口數量也在逐年增加。2021年中國進口大豆數量高達9650萬噸,同年,我國大豆產量1640萬噸,進口量幾乎是國內大豆產量的6倍。從進口金額上看,2021年中國從世界進口農產品的金額為2198 億美元,比2005 年的286.50億美元增長了6.7倍。
雖然俄烏糧食貿易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和糧食安全影響總體可控。但暫停執行也給國內上市糧食企業及農業板塊帶來巨大機遇。
公司在此背景下,我國應苦練內功,增強農業科技創新,以科技為支撐提高本國糧食產量,緩解糧食進口壓力。在這方面,值得關注的上市糧食企業有北大荒、大北農、隆平高科、蘇墾農發、登海種業、鵬都農牧、農發種業等,這些上市糧企市值均在100億元以上。
比如,我國農業第一品牌北大荒,是我國目前規模大、現代化水平高的種植業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2022 年,公司實現播種面積1042.9萬畝,實現生產水稻、玉米、大豆等優質農作物總產121.4億斤。另一方面,公司所屬區域內土地資源豐富,地處三江平原,與烏克蘭一樣處于黑土帶,公司主要從事耕地發包經營,2022 年,公司實現土地承包費收入31.26 億元,毛利率53.12%。
而以地方國有大型農業企業為代表的蘇墾農發是種植農墾加工一體化航母,公司年產糧食超過100萬噸,較大的糧食產能使得公司業績具備較為明顯的糧價彈性。同時,公司種植效率具有優勢明顯,2021年,公司小麥、水稻畝產分別為553.2、608.3 公斤,高出全國165.8、134.1公斤。
筆者認為,在全球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我國糧食產業政策將更加聚焦糧食安全和種子自主可控。未來數年,糧食種植與種業產業有望持續獲得政策的強大支持,糧食價格也有望保持長期穩中上漲趨勢。具有種植和種業優勢的上市公司雙重賦能,值得重點關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所提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