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文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一種集表演、繪畫、雕刻、音樂、說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譽為我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獸皮或紙板制成的彩色影偶,皮影藝人在白色幕布后用木桿操控并使用燈光照射影偶,使幕布上形成動態的皮偶影像,同時運用音樂、說唱等形式進行表演。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把中國皮影戲稱作“電影的先驅”。
認識皮影戲,從遙遠的遙遠開始
皮影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有關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唐宋時期,皮影戲有了較好的發展。明清時期,皮影戲日臻成熟。皮影戲表演的內容多以歷史故事為主,不僅城市居民喜歡觀看,在廣大農村地區也十分流行。
我國皮影戲流布范圍十分廣泛,在融入地域文化和群眾生活的過程中,結合各地方言、表演聲腔,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皮影戲流派。目前,國內多數學者認可的中國皮影戲流派包括“七大影戲”:秦晉影系、灤州影系、山東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贛影系、潮州影系。皮影戲雖然有很多流派,各具地方特色,但皮影的制作技藝大體相同,一般包括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
方寸舞臺,看皮影戲如何演繹百味人生
伴隨著音樂響起,在皮影藝人的操控下,彩色的影偶就在白色的幕布后舞動,一場精彩絕倫的皮影戲上演了……
皮影戲對藝人的表演技藝有很高要求,表演者通過控制影偶的一根主桿和兩根耍桿,使影偶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表演者除了要一人控制三四個影偶的動作外,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音樂,兼顧旁白、唱曲、操耍。演出時,影偶緊貼白色幕布活動,鏤空的影偶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表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決定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
皮影戲植根于民間,承載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傳遞了歷史文化、社會信仰和當地風俗等信息,為人們日常生活增添了趣味。皮影戲就像一部最古老的動畫片,陪伴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
獨具特色的安徽皮影戲
靈璧皮影戲
靈璧皮影戲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間,主要流布于宿州市靈璧縣及其周邊地區。當時,一位姓“來”的靈璧藝人從河北學藝歸鄉后,在靈璧縣漁溝鎮來霸村(現為劉塘村)將皮影戲傳承并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來門皮影”,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來門皮影”更名為靈璧皮影戲。靈璧皮影戲有獨特的地域風格,在影偶制作上,雕刻精細,著色鮮艷,造型栩栩如生;在題材上,主要取材于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內容豐富多彩。2008年12月,靈璧皮影戲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皖南皮影戲
主要流布于宣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明清之際,隨湖北移民流入皖南地區,在吸收皖南民間小調和花鼓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表演時,前場兩人根據劇情人物需要輪換操作、演唱,后場一人敲打大小鑼、雙镲、云板,另一人敲打鼓、梆子伴奏。皖南皮影戲的表演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集說、學、逗、唱于一體。一人唱,眾人和,氣勢雄渾,韻味十足。2008年12月,皖南皮影戲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馬派皮影戲
主要流布于安徽北部、中部地區。馬派皮影戲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時期,由皖北藝人馬信昌所創,并以家族傳承的方式繼承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歷史。它以皮制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進行表演。皖北平原為馬派皮影戲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在唱腔和形象上都打上了顯著的北方戲劇特征。2017年11月,馬派皮影戲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