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思敏 1957 年生,成都雙流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墨畫院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成都畫院原副院長。作品曾入選第七、八、九、十一、十三屆全國美展,第二、三、四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全國首屆花鳥畫展,全國第一、二、三屆中國畫展,百年中國畫展等展覽。獲“中華杯”中國畫大獎賽大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提名獎,第三、四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佳作獎,跨世紀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優秀獎,亞洲女畫家作品展優異獎,以及“黃胄美術獎”“徐悲鴻美術獎”等獎項。作品《蒼茫天地間》《秋天的況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大量作品及文章由《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中國書畫報》等報刊發表或專欄介紹。出版《姚思敏作品選》《中國畫名家畫庫花鳥卷(第一輯)姚思敏》《一個女畫家的世界》之一之二、《踏遍青山·中國山水畫十家寫生作品姚思敏卷》《高等美術院校教學范本——姚思敏》《寫意河山——姚思敏山水畫寫生精品集》等。
2022年11月4日,由成都市文化館主辦,成都畫院協辦的從心出發——姚思敏中國畫精品展在成都市文化館開幕。該展覽通過多樣態的展出方式,較為全面地梳理了成都畫院原副院長、專職畫家姚思敏從藝50余年的藝術發展脈絡,特別是通過幾個較為集中的系列作品,展現了近年來姚思敏在藝術上的一些新探索和新追求。
展覽開幕后,姚思敏專門邀請了一眾青年藝術家和青年評論家在現場以圓桌討論的方式展開研討,希望不僅能讓青年人看到展覽,更能聽到來自青年人的客觀反饋。研討會由成都畫院青年策展人曹箏琪娜主持。除青年藝術家外,還邀請到成都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青稞、成都畫院理論家張穎川、甘孜州美協主席金澤花等參與討論。通過青年藝術家的視角,全面觀察和思考姚思敏的藝術境地,兼及討論當下中國畫的探索創作之路。
劉瑤(成都市文化館美術師):本次展覽是我館全民藝術普及系列展的首展,非常有幸邀請到著名畫家姚思敏老師。在展覽的策劃上,我們尤為注重觀眾的視覺體驗,根據創作年代將作品分版塊進行解讀,并對各系列作品進行了文字簡述,將作品創作的過程以視頻方式呈現出來,希望對觀眾理解和欣賞姚思敏的中國畫藝術有所幫助。本次展覽也首次采用技術互動,打造沉浸式體驗廳,讓觀眾在溪水潺潺、幽谷傳音中體驗到山水清音、繁花造夢的審美愉悅。
曹箏琪娜(成都畫院青年策展人):這次展覽的第一單元把姚老師早年的重要作品進行了一個整體性、文獻性梳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藝術家從何而來的語境,也讓我們更容易觀察到她近年來作品與早期作品間明顯的轉變。從跟隨朱佩君老師學習傳統工筆畫到創作出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清音”,再從追求新圖式的“清音”到將山水畫審美與花鳥畫技法結合的典型“姚式風格”,再到“孔雀”“繁花”等多個系列,一直到更遵從生命體驗的“高山杜鵑”“石窟古道”等系列,姚老師的創作歷程,展現出一個勇敢的“顛覆者”形象,印證了她一直以來求新、從心的藝術主張。
如果說《清音》是被觀眾認可的美,那姚老師現在的畫就是自己想要的美,是不加矯造、放下包袱的美。我們大多數青年畫家還處在“清音”時代,甚至說也只有很少部分的佼佼者才能擁有自己的“清音”,但是作為個體藝術生命而言,不僅需要“清音”,在未來的藝術長河中,還需要更多的“高山杜鵑”,更多的“石窟古道”。作為藝術家,只有從“應物應時”的此境找到更具“生命感”的彼境,所創作的作品才是能跨越此刻。姚老師的歷程,為我們展現了這種探索的一種樣本。
比起她自己常愛提的“高山杜鵑”,我更喜歡最近的這批“石窟”系列,這批作品超脫了物象的束縛。我們畫院曾組織畫家到安岳采風,很多藝術家面對石窟都容易困頓于精美的雕刻藝術本身,但姚老師在這個系列中所畫的石窟,是將石窟作為元素融入自然之中去對待的。放下了歷史文化的包袱,反而讓作品更具歷史感。這種方式與她當年將山水與花鳥結合的自由如出一轍,在最講究程式化審美的中國畫領域中,她通過打通關竅,找到了一條堅持筆墨審美,卻能不斷出新的方法。姚老師的這個展覽算一個小半生的回顧展,讓我們年輕的一代看到很多的方向,特別是這種在自由中繼承傳統的方法是很值得學習的。

劉海濤(成都畫院專職畫家):藝術創作離不開環境和時代,每一代藝術家都被地域和時代賦予了各種“樣式”,這些樣式有些是繼承、有些是創新,但往往都帶有地域和時代的印記,也有幸運者能找到獨屬于自己的“樣式”。但無論再多的、被放大的技巧和方法,關鍵還是要看作為創作者,真正想表達什么,如何去認識內心。
姚老師他們那一代人將熱情奉獻給土地,正如李可染提出的“為山河立傳”,他們的創作是飽含熱情的,但這種熱情和今天藝術界那種熱情是有所區別的。我覺得可以稱之為“深厚的熱情”,是在飽含生命感受之外,更具生命真誠和善意的熱情。我是北方人,來到四川后,感受到巨大的自然差異,這種差異足以促使藝術家作品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藝術家不只是揭露各種社會狀態,還應該推開門走出去,去自然中尋找希望,追逐、贊美、表達、痛苦,之后繼續追求真誠。
李善葉(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青年教師):姚老師近期的那批描繪山林野趣狀態的作品,讓我產生了很強的共鳴,我從小生活在四川農村,對那種自然環境很能感同身受。四川有很多這樣的地方,放眼看去就是雜草叢生的感覺,但其中各種植物交織纏繞,又非常的美,加上濕潤的土地和雨露共同作用,讓自然的美在很小的空間內不斷疊加。這種感覺離我的生活很近,所以我能從中讀到真實性。

作為藝術家,從心出發很重要,海螺溝高山杜鵑的震撼,漫山遍野的綠,然后團團花簇的紅……這種大面積的綠,搭配鮮艷的紅,就是姚老師畫里的這種感覺。寫意畫就是這樣,感覺很重要,藝術創作就應該來源于我們生活的所思所感。
杜方曉(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副教授):姚老師的作品在不同時期呈現了不同時期的感覺,以前看的時候就是一種符號印象,今天的展覽讓人感覺到一種歷程,這種語境與單獨看一幅畫的感受不一樣,繪畫是一種閱讀的過程,與讀書聽音樂一樣。
姚老師的畫,特別是最近的一批寫生,構圖自由、筆墨鮮活,如果說早期是微妙的小情感,那現在就是一種奔放的姿態。她的畫里有與傳統的距離,有與油畫的融合,不是刻意嫁接,是深入感受后的真情流露。
連卓奇(二級美術師,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繪畫系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姚老師所提出的“十個優點比不上一個特點”給我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怎么樣去教學生這個方面對我幫助很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我們在教學中追求某種標準,可能會無形地壓制了他們的特點。所有個人風格和特點的形成,都有一個階段,就連姚老師的作品也呈現了這樣的不成熟的階段,因此我們在教育中更應該鼓勵學生,并且也應該自我意識到要敢于直面不成熟。
今天的另外一點感受,就是繪畫的歷程中會有很多因素的介入,差異所帶來的感受會促使創作題材發生變化。比如我從北方過來之后,看到四川有這么豐富的植被,吸引我從人物轉換到花鳥。在之后的版畫學習中,感受到版畫與國畫其實就是說話的方式不一樣,通過國畫介入版畫之后,我找到他們之間的一種獨特性的東西,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種面貌。此次展覽是對姚老師繪畫歷程的梳理,對處于不同階段的藝術家都會有不一樣的啟發。
同時,我還注意到,姚老師的作品里呈現了很多不同畫種的面貌,雖然她一直只是使用中國畫媒材,但從對各種面貌的接受來看,我覺得姚老師未來還可以多嘗試水印版畫等其他媒介,說不定能找到一些新感覺。
黃小榮(成都和術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今天我是以普通觀眾的身份來參與這個研討會的,但我們除了是普通觀眾,也通過我們的技術為這個展覽貢獻了一點自己的力量。我從姚老師的畫中常常能感受到鮮活的生命感,也許是古人所說的“入境”,能從作品中聽到鳥鳴和流水的聲音。因此做這個體驗廳的時候,我們是從普通人的觀感出發去考慮,把我從姚老師畫面感受到的東西傳達給更多的人。我們將姚老師的作品進行分層和動態化,再配合各種自然之聲。這個體驗廳是個嘗試,希望未來能通過對藝術畫面的轉化,在傳播的手段和載體上進行更多的嘗試,讓更多普通觀眾通過技術手段獲得更豐富的藝術感染,真正做到人民的藝術家為人民。正如我們公司的標語:仰望星空,根植大地。
向洋(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姚老師是愿意講真話的人,也是愿意聽真話的人。這次她專門組織這個研討會,提出希望我們提意見,甚至是批評。但在我的感受中,藝術家畫到這個時候,其實都知道自己的感覺和方向,雖然也希望聽到意見、做出突破,但面對意見時,還是會迅速做出判斷。和意見一致的那些感受或許會增加突破的速度,如果不一致,原本的那種方向也不會愿意去改變。
創作是以最大的熱情去表達感受,繪畫學習不僅是學技法,更多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道的層面,所以像姚老師那樣,一直不斷地想要從中去尋找突破的藝術家,也是在修煉自我的路上非常堅定的藝術家。對于我們來說,姚老師的這種對自我的要求,應該是身教大于言傳的意義的,我希望能堅持做一個聽真話、講真話的人。
宋俊辰(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副教授):姚老師的繪畫,給我一種海派的感覺,特別是現在越來越放松的大寫意,已經不是追求技法、構圖的階段,而是開始自由灑脫,完全從心出發的階段了??催@些作品的時候,明顯地感到畫得很爽快。如果說要提批評,那大概就是看起來放棄了嚴謹,但也正是這種散而不亂的狀態,真正演繹出了中國畫中最可貴的“寫意性”。
焦海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繪畫系主任、美術館館長、副教授):姚老師的畫永遠是表現她想表達的。對來自北方的我來說,蜀地自有的地貌差異在她的作品中很明顯,加上她的筆墨又有很新鮮的感覺,讓我看到完全不同的創作境地。在她的作品里,用筆、用墨、用色和表現的內容是協調的,是抽象與非抽象的融合,讀畫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力量的游走,有種生命原動力的感受。
我是姚老師石窟系列創作的見證者,當時我們是一同找到一處石窟開始寫生的,后來姚老師把那次寫生中的感受延續了下來,形成了今天看到的這批作品。感受是自己的體會,是從自己生活中來的,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很重要,正是因為有了生命的體驗,讓作品的“新”向絕非視覺新鮮感的簡單形式轉變。

李穎(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藝術史教師):對于觀展,理論家與畫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理論家高度概念,畫家卻要考慮多種繪畫構成因素。比如姚老師的“繁花”系列、“孔雀”系列其實是非常不好處理。在我與她交往的過程中,有機會看到很多過程性的東西。剛開始這兩個系列的創作是比較滿的,孔雀甚至是糊到一起。但是姚老師藝術上的堅韌,就在于她總是一個系列一直畫,保證在大體量的探索中去完成提煉,加上她思維活躍,到處寫生,又生出更多支系、更多感受,最后調整到最佳狀態。也許理論家很少關注到這個過程,只是從其他一些角度來看她的作品,但我注意到這些過程的可貴,所有過程的累積才完成最后的積淀,也正是因為知道這種累積的艱難,也更能看到姚老師數次改變背后所要付出的堅定。這次展覽中的新作,讓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種強大的、野的生命力。
高原(高級修復師):在姚老師的作品里,有西畫的影子,但我們看不到明顯的西畫風格,她的作品并不是簡單的嫁接和移植,而是一種吸收之后的融會貫通,是一種自然地流露。在她的作品中有一些光影效果、體積感以及陰面和陽面的呈現,這種繪畫方式跟我們傳統的山水畫有不同之處。傳統山水畫可能是皴擦點染,而姚老師在剛開始作畫的時候是非常自由的用筆,在之后對畫面的收拾中,又可以把剛開始看著有點多、有點亂的地方處理得恰到好處。然后我們才發現原來畫得這么像,當然這種像不是我們說的素描的那種像,而是對生活的認識,是一種內在的像,不是表面的相似,這也是我特別欣賞姚老師作品的一個方面。
盧貞(成都畫院專職畫家):觀看姚老師的作品,使我們可以回到一個本質性的東西,就是在寫意的表現性中去思考創作。姚老師畫的很大氣,是比較有性情的東西在其中支撐,就是大家經常講的大氣不失精微。李青稞老師提到,在數字體驗廳中作品被放大后,筆痕墨跡更有看點,其實就是因為姚老師始終在控制造型跟筆墨之間的高度結合,一直在法度跟開闔之間把握這個度,如果走過了也就不合理了。
比如姚老師自己很喜歡的一張紫藤,就是在探索線條跟紫藤的造型關系,實際上還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基礎性的東西,這種對造型關系的把握是藝術家永遠無法回避的。在把握這個法度跟開闔之間就體現出藝術家的藝術態度: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是這樣的性格,是這樣的一個表現方式,那大家喜不喜歡?我首先把自己的態度展示給大家。我覺得這種自信來自她多年的積累,然后再下一個十年,可能又有另外的呈現。期待下一次姚老師的展覽。
郭學強(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教師):傳統的寫意畫是有很成形的用筆的,但姚老師的創作是沒有具體筆形的,是重重疊疊、模糊不清、不確定的一種閃爍效果,相對于古人有她的創新之處?,F代繪畫之所以叫現代繪畫,就是追求一種邊緣的模糊,是現代人對于美的一種心理追求。姚老師的創造就在這個地方,解散了中國畫的筆形,通過模糊構成了自己的筆墨系統。
王志(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設計學院基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姚老師的作品給人一種愉悅享受,從中可以看到藝術家有自己的堅持和內心的沖動,很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對我的啟發很大。以前我覺得畫畫是自己的事,和社會也沒有太大的關系,今天看了整個展覽,明白藝術創作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是表達與文化的傳承。
朱麗潔(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設計學院青年教師):姚老師的作品一直在變化,畫畫與做人一樣,畫畫不光是技法,還是修煉內心,破除自己的困境,覺得對的事要堅持下去。只有在享受繪畫的同時,帶給別人的感受也是同樣的,這樣的作品,傳遞的是一種能量。
唐潔(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這次展覽整體呈現的感覺耳目一新,分單元的展示和平時觀看的感覺很不一樣。我覺得姚老師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她的作品很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非常打動人。通過作品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情,對人生的態度,對藝術的堅持。這些對我們年青一代都會有很多啟發。
白晉菁(成都畫院青年策展人):本次展覽中讓我觸動最深的是姚老師庚子之后的作品,一是花卉系列中的紫藤、玉蘭、海棠等等,一改往日的書寫繪畫方式,用筆大膽肆意、色彩明快大氣,都能感受到姚老師對萬物生命孜孜不倦、山川風物欣欣向榮的贊美與感嘆。二是隋唐往事(石窟)系列的作品,雖然此系列大部分作品取景都是石窟山脈局部區域,但張張構圖考究,造景復雜卻層次豐富明確,顯然能看出姚老師在此系列中對色彩相當克制,但對技法與石像的造型卻是追求極致。視覺節奏的輕重緩急更增添了石窟佛像遺跡本身歷史題材的厚重性與敘事感。三是高山杜鵑系列中奔放、鮮明、熱烈的杜鵑花與嚴寒、冷峻的高山產生的強烈對比,充滿了的濃烈的情緒表達。
從工筆到小寫意再到大寫意,直到痛快抒發情感與精神的庚子之后的作品,無論哪種藝術風格,正如姚老師自己所說“十個優點比不上一個特點”,她都能確立自己獨特的藝術符號與創作語言,這也正是我輩需認真學習與反思之處。
孫曉偉(成都畫院青年策展人):剛進畫院時,姚老師偶爾來畫院,會有一個“小課堂”,我們聽她講畫院的老故事,講藝術,講她的生活,直白、樸實但鼓舞人心。姚老師是作為花鳥畫家被人熟知的,但她的藝術實踐與突破絕不止于此,從形式語言的探索,再到主題內容的多樣性嘗試,姚老師始終在構建一種更加多元化的視覺語言體系,這種建構無疑是她豐富自我藝術敘事能力的堅實基礎。
出生成長于西南沃土的姚老師,筆下的墨色蘊含著巴蜀的“勁”與“柔”,既能看到《清音》里清渺淡然的色彩律動,同樣也能看到《秋天的況味》里繁花相間,層層推進的氣象構陳,姚老師尋覓藝術的腳步未曾停歇。
羅海川(四川國際標榜職業藝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常跟年輕的藝術家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憤世嫉俗,不停地強調藝術創作創新要有批判、要有憤怒、要有揭露,漸漸我的創作也開始從內心情緒出發,以發泄為核心。那真正的藝術真的是這樣嗎?突然得到姚思敏老師個展的消息,立刻便奔向展覽現場沉浸于其中,并非常幸運與姚老師現場交流,讓我對藝術創作的內核產生了許多新感悟。
縱覽姚老師的作品,整個空間充滿著三個字“真、善、美”。現在很多創作者羞于表達真善美,誠然,在藝術創作中我們需要自我,但僅僅關注自我太過片面。從《清音》到《西嶺歸來》,姚老師作品始終充滿著角度獨特的美好,她對時間的感悟,她對世界的觀察,在畫面中極致的體現,這樣的思想內涵難道不正是藝術存于世間最大的作用嗎?
姚老師的有個觀點“十個優點比不過一個特點”,姚老師的藝術創作風格也是極具特色。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包含了姚老師初期和現在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姚老師在藝術創作中對自己的不斷超越不斷挑戰,這難道不是藝術創作者應有的藝術尊重嗎?
從內涵到形式,又從形式發展新的內涵,這個展覽是我很長一段時間里看到的讓我感觸最深的展覽。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