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第三屆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和“第三屆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成果巡禮活動現場嘉賓合影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與一名重孫輩“娃娃”成了忘年交。緣牽一線,皆因兒童文學創作。
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三屆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和“第三屆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成果巡禮活動現場,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金波講述起與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兒童文學作家葛競的小兒子蹬蹬“以蟲會友”的故事:“我們是蟲友,不僅一起分享養蟈蟈的方法,還交流哪只蟈蟈聲音最好聽、聽起來是什么感覺等。”
金波養蟈蟈,最初是自娛自樂,“聽它叫喚很高興”。后來,是為了孩子而養,他發現,每當有孩子來看望他,與孩子展開交流的最好話題就是蟈蟈,孩子最樂意接受的禮物也是他養的蟈蟈。
“他們會問我,冬天怎么會有蟈蟈?蟈蟈每天都叫嗎?我告訴他們,蟈蟈在冬天也可以活得很頑強。”但是蟈蟈生命只有100天左右。金波說,在這約100天時間里,蟈蟈用生命發出聲音,帶給孩子很多快樂。在他看來,兒童文學作家也是這樣,用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思考。
2022年秋冬之交,金波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名四五歲小男孩的視頻。見到被秋風吹落的樹葉,男孩淚流滿面,邊哭邊喊:“葉子都掉了,我沒有照顧好它們!”男孩的父親回答:“不要難過,風吹落葉掉是自然規律。”金波仔細觀察男孩的表情,似乎對自然規律似懂非懂。此時男孩不喊了,只是默默看著樹葉落下,無聲流淚。
這條視頻令金波心生感動、乃至震動,“面對這么平常的自然現象,一個孩子居然是這種表情!”他由此受到啟發:孩子有著豐富的心靈世界,不容忽視。“為有這么豐富情感的孩子寫作,我們很容易被感動,而一名作家在被孩子感動時,也會想方設法感動孩子。”
同樣的情感互動,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也感受過。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洪波為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灘散小學的小讀者送書時,他戴上嶄新的紅領巾,與孩子一道,來到廣西與越南的邊界線旁,共同擦洗界碑。其中有一名二年級小女孩的紅領巾有些破了,望著高洪波脖頸上嶄新的紅領巾直眨眼。小女孩的眼睛又大又圓。高洪波把自己的紅領巾摘下,系在小女孩脖頸上,對她說:“這條紅領巾,是北京來的一個爺爺留給你的禮物。不為別的,只因為你是護碑的小學生,就值得擁有這條嶄新的紅領巾!”
返回北京后,高洪波將與灘散小學孩子們交往的故事寫成散文《洗界碑》,“印象特別深,讓我終生難忘”。
難以忘懷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只因將孩子裝在心中,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靈去體會。因而金波常說,“沒有衰老,只有成長”。在他看來,作為兒童文學作家,葆有的純真思維和帶給生活的詩意與趣味令人艷羨;為孩子寫作,也是作家的一種福分。“作品可以幫助孩子修身養性,對于兒童文學作家自身來說,既是自娛自樂,也是陶冶修養。”
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金波逐漸找尋到教育孩子的規律和方法:“把感動我們的故事告訴孩子,把我們的感受告訴孩子,讓孩子感動,感動之后得到快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感動之后學會思考。”
為孩子寫作,引領孩子由感動而至思考。金波說:“一個感情豐富、會思考的人,是幸福的人。會思考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也才是健康成長的人。”他希望,孩子不僅長成感情豐富、善良的人,也成為會思考的人。“孩子感動了我們,我們也要用作品感動孩子。我想,這就是兒童文學的真諦。”
葛競對金波與小兒子蹬蹬交往的場景記憶猶新。有時通過手機,一老一小兩個人熱火朝天地討論金鈴子和蟈蟈兩種昆蟲的叫聲有何不同:一個清脆,一個響亮;一個像小鈴鐺發出的聲音,一個像敲銅鼓的聲音……“這種交流就像一次兒童文學創作,有一些特別純真的情感在里面。”
如葛競所言,兒童文學作品創作手法豐富、體裁多樣。其中,以小說、詩歌等最令人喜聞樂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兒童文學作家張國龍認為,對生活和兒童世界的詩性觀照,應當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重中之重。
“每一個幼童,都如同一首天然的兒童詩。”他說,幼童思維和行為方式具有反生活、反邏輯、超現實、物我同一、萬物有靈等特性,無以復加的好奇心、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洶涌澎湃的創造沖動、永難滿足的游戲精神等,皆具有“詩”的特質。“因此,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應當能夠讓幼童得到情感宣泄與共鳴,感受到語言的節奏、韻律之美,通過捕捉生活的樂趣和各種美好,以及不完美之美,塑造兒童的詩性氣質和人格。”
詩語化的文字基調、純真的情感內核、圖文兼美的呈現形態……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兒童文學走過百年,兒童小說無疑是重要組成部分。張國龍介紹,清末民初的兒童小說通俗易懂,契合了啟迪明智和爭奪國民資源的價值訴求;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兒童小說善于直面現實,與全民、全面抗戰的現實需求高度契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兒童小說具有干預現實生活的普適性,從而承擔起了以“國家本位”為中心的宏大敘事重責;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小說重拾少兒本位、人性關懷,成為見證成長的“良師益友”;21世紀以來,兒童小說異軍突起,中國兒童文學迎來黃金時期,步入世界兒童文學舞臺中心,成為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因子。在他看來,百年兒童文學尤其是兒童小說的發展歷程中,展現著豐富多元的中國童年精神。
談及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黃金十年”的發展,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兒童文學評論家陳香認為,更多是長篇兒童小說的興盛。“兒童文學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除了一般文學藝術規律外,讀者對象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也決定了文學創作、接受和鑒賞的差異性。”她表示,21世紀以來,隨著教改工作推進,兒童文學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走進校園,兒童文學市場出現一波熱潮,其中尤以長篇兒童小說“大熱”,然而就當代兒童文學的整體生存和藝術經營而言,“堅守和創造短篇、中篇作品有更多意義和價值,相對短小的篇幅也適宜少年兒童閱讀”。
她呼吁更多人關注兒歌、童詩、謎語等兒童文學體裁在養成幼兒語言、感知、審美能力和價值傳遞方面的作用,以及童話故事、幼兒戲劇等對兒童情感、想象、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期待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涌現出更多新人、兒童文學出版單位開拓出圖畫書以外的更多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