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檢
(江蘇省海安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海安 226600)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又稱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導致部分心肌因持久性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心肌壞死,也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嚴重類型,可引起劇烈胸痛及心功能急劇下降,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致命性疾病之一[1-2]。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血栓導致的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狹窄、閉塞,持久的急性缺血達20~30 min及以上即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臨床上通過恢復心肌供血以及預防血栓形成來治療M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療MI的首選外科救命手段[4-5],特別是AMI患者及早干預預后更佳。但臨床上仍有不少AMI患者在PCI圍術期由于不合理飲食而引起便秘、排便困難而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本研究旨在觀察強化飲食干預對進行PCI手術的AMI患者的臨床效果,以期為改善AMI患者進行PCI手術的預后提供參考。
納入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海安市人民醫院進行冠狀動脈介入術的10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43~73歲、平均(58.56±4.35)歲,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初中13例、中職及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16例,AMI下壁21例、前壁加側壁14例、心內膜下15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為46~75歲、平均(59.13±3.74)歲,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初中15例、中職及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15例,AMI下壁19例、前壁加側壁13例、心內膜下18例。兩組的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AMI的診斷標準[6];②首次成功進行PCI手術;③無胃腸道器質性病變、無合并癌癥者;④依從性好、可配合完成研究;⑤對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入組后給予PCI手術后抗血小板、抗凝等雙抗治療,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予戒煙酒、血壓控制、體重控制、情緒管理等宣教。飲食宣教僅進行口頭指導并不進行嚴格的飲食督導,有嚴重便秘者則給予開塞露治療,干預至術后1個月復查相關指標。
觀察組:向患者及家屬闡明合理膳食、規律排泄對疾病預后的積極意義,利用循證分析結果并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階段性營養食譜,并進行飲食督導、排便指導。
①術后3 d內,患者需臥床,活動受限、胃腸蠕動減弱,其食物以細軟易消化、流質為主,少量多餐,分5~6次喂服。食物避免過熱、過冷,可給予米湯、蔬菜汁、山楂泥、果汁、肉湯等,進食液體量應低于1 000 mL·d-1,熱量為2 100~3 350 kJ·d-1。豆漿、牛奶、濃茶、咖啡等脹氣、刺激性飲品禁止食用以免加重心臟負擔而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②術后4~14 d,可逐步改為半流食為主,仍少量多餐,不可過飽,熱量適當增加到4 100~5 050 kJ·d-1。主食宜清淡、營養,易消化,粗細搭配合理,可進食麥片、山楂泥、米粥、鮮奶、瘦肉、芹菜和香蕉等。定時排便,保持大便通暢。③術后2~4周,隨著病情的恢復,應保障充足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攝入以利于病損部位的快速修復,尤其是每日應進食一定量的綠葉蔬菜、水果等富含維C的食物,熱量可保持在5 050 kJ·d-1左右。④嚴格保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飲食干預期間,注意鉀鈉平衡和水量的攝入,飲食中的水量應與輸液量通盤考慮以防心臟負擔加重。鉀元素對心肌的興奮及傳導性有積極影響,而鎂元素有助于保護心肌。人體所需的鎂元素基本來自有色蔬菜、小米、面粉、海產品等,應適當增加此類膳食的攝入。干預人員每日對患者的用餐情況進行監測和督導記錄,干預至術后1個月復查相關指標。
于干預前(首次進食)和干預后(術后1個月),比較兩組血脂水平、便秘所致的心力衰竭、心室顫動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血脂主要為清晨空腹靜脈血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研究數據用SPSS 25.0軟件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由表1可知,干預前,兩組TC、TG、HDL-C血脂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TC、TG、HDL-C血脂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前后兩組血脂指標比較(單位:mmol·L-1)
干預期間,對照組發生便秘8例(發生率為16%)、便秘引發心律失常3例(發生率為6%),后經搶救均康復出院,高于觀察組便秘2例(發生率為4%)、便秘引發心律失常0例(發生率為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脂異常是發生心梗的危險因素[7-8],而飲食調理在輔助治療血脂異常中起到重要作用[9]。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血脂指標改善明顯,說明強化飲食干預有助于降低PCI術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認為,強化飲食干預過程中可嚴格控制增加血脂濃度的蛋類,并適當增加山楂、芹菜等具有降血脂的食材的攝入[10-11],且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督導,通過打破血脂合成和消耗平衡,從根本上減少血脂增加的可能性。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便秘發生率及便秘所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強化飲食干預有助于改善PCI術后患者的便秘情況。便秘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是巨大隱患[12-13],便秘時患者因用力排便會直接導致患者的腹腔和心臟內壓力增加,從而急劇加重心臟負擔,誘發手術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腫而影響支架效果。對于AMI患者來說,發病期間胃腸道的蠕動和吸收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且PCI術后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活動受限,床上排便顧慮也多,導致患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便秘。強化飲食干預通過階段性的飲食調理,逐步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并通過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從而促進腸胃蠕動和糞便排出,減少便秘發生風險及其所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綜上所述,強化飲食調理有助于改善進行PCI術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便秘及其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