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兆青
(山東醫專附屬醫院(臨沂市老年病醫院),山東臨沂 276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代謝性疾病,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長期高血糖,糖尿病極易引起多種并發癥。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中國糖尿病腎病約占終末期腎臟病的10%,發病率在我國為16.8%~23.48%,呈明顯上升趨勢,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腎臟疾病[2]。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特征為蛋白尿、漸進性腎功能損害、高血壓、水腫,晚期出現嚴重腎功能衰竭,是DM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治療中,飲食護理尤為重要。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和控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和控制,這樣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與護理時,應將飲食護理作為照護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這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病情控制和預后[4]。糖尿病腎病患者如果能在早期進行飲食干預,積極治療,就能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主要探究飲食護理干預對于DM患者飲食的依從性、蛋白質及熱量的攝入量、生存質量的影響。
選擇山東醫專附屬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8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46.5±7.2)歲,病程6~29年,平均病程為(11.05±1.50)年;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6~77歲,平均年齡(46.4±7.4)歲,病程7~31年,平均病程(11.10±1.7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入選標準:①本研究選取有明顯臨床表現,經專家診斷,符合相應診斷鑒別標準的患者;②無用藥禁忌證的患者可參加本試驗;③選擇能夠與護士進行正常交流,沒有心理障礙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標準:①沒有和醫院簽署關于參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的患者被排除在外;②心臟、肝臟、腎臟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③基本數據有缺失的患者排除在外;④心理狀況不佳,不能與護士進行有效交流的患者排除在外。
1.2.1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
①用藥護理。醫務人員應該時刻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嚴格控制患者的藥物用量和使用頻率,胰島素注射治療疾病的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胰島素注射。②對病患進行相應的護理知識培訓,以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程度[5]。
1.2.2 觀察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和飲食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之上加以飲食護理,保證患者每天有足夠的營養,并且調節水、電解質平衡,進行全面的治療。
(1)心理護理。在進入病區時,護士要用熱情、真誠的方式與患者交流。根據患者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護理,關懷和體貼患者,讓患者充分意識到飲食控制對于控制疾病的重要性。飲食控制依從性不好的患者一般會出現意志薄弱或一定的抑郁、偏激等不良情緒。糖尿病腎病患者按年齡和文化程度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營養療法的重要性、地位、方法,這是膳食護理的重要環節。
(2)營養狀態評估。全面、客觀地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明確患者的營養需要,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是糖尿病腎病患者膳食護理的核心。結合實驗室指標,根據不同的檢測內容,及時發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以患者的飲食、癥狀、體征等為依據,對其進行全面的評價。肌酐的動態變化與蛋白質的降解速率有很大的關系,用肌酐動態測定患者的營養狀態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方法。根據對尿毒癥發生、死亡率有一定影響的肌酐指數的推算公式,得出肌酐指數=8.84+10.91×蛋白質降解速率。
(3)飲食方案的制定。糖尿病腎病患者長期攝入高蛋白食物不僅會加劇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高濾過狀態,還會引起毒素的蓄積,進而引起腎功能損傷。通常建議每天飲食中的蛋白質以0.6 g/(kg bw)補充,并在一定限度內增加優質蛋白的比重。如果發展為尿毒癥,則應該更嚴格地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建議患者低蛋白飲食,多吃較高蛋白質含量的主食,將膳食總熱量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盡量減少脂肪和鹽的攝入。糖尿病腎病患者一般會出現脂肪代謝障礙,盡量不要吃太多的脂肪,如橄欖油、花生油等。糖尿病腎病患者往往會有浮腫、尿量減少等癥狀,要嚴格控制食用鹽用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盡量不要食用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如芹菜、菠菜、各種肉湯和動物內臟等,這樣可以降低嘌呤代謝對腎臟造成的負擔。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能量,就會消耗體內的蛋白質,導致肌酐和尿素氮的增加,發生疾病,所以補充能量非常重要,可以選擇一些熱量較高、蛋白質含量較低的主食。對DM患者進行合理的膳食限制,嚴格限飲,以維持體液的平衡。糖尿病腎病的腎臟損傷會影響人體對鉀、鈣、磷的吸收與排泄,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3種含有不同元素的食物。
(4)有效控制血糖。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地抑制DM的發生與發展,目前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口服降糖藥物和注射胰島素。胰島素的注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治療中要注意指導患者和家屬如何正確地使用胰島素,做到按時、定量。在服用胰島素時,最易出現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在服用時需要調節劑量到合適的范圍內,要密切觀察血糖水平,血糖水平應該保持在正常標準以下。依據標準體重、實際體重、年齡和運動情況指導患者,制訂適當的膳食安排,以達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5)加強患者飲食依從性。在膳食護理中,要注意對患者的膳食配合和各項營養指標的監控。通過患者膳食中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入情況,了解患者的膳食順應性,觀察患者的進餐情況。每頓飯都要吃光,如果有多余的要做好記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計算出具體的攝入量,為醫生的治療提供數據參考。根據精確記錄的3 d飲食計算熱量,根據精確記錄的每天24 h內的尿中尿素氮含量計算蛋白質攝入量。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飲食依從性、蛋白質及熱量攝入量、生存質量。應用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評估,結果越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
以SPSS 18.0統計軟件為基礎,將所得的數據按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進行兩個組別之間的比較。統計數據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飲食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飲食依從性對比[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蛋白質和熱量攝入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蛋白質和熱量攝入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蛋白質攝入及熱量攝入量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對比
隨著糖尿病患者的不斷增多,糖尿病腎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如何防止其進一步惡化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要想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程,需要最大程度保護受損腎臟,要保持相對的低糖、低鹽、低脂和低磷的飲食習慣,如此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飲食護理是一種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食物能量攝入量、食物種類和飲食頻率等指標展開控制和管理的護理干預方式,能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對飲食不合理為主要誘因的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及康復效果更好。在醫療護理過程中,患者的飲食護理是整個護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糖尿病腎病對飲食有很高的要求,飲食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做好DM患者的膳食護理,及時掌握DM患者的膳食變化情況,二者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
本研究發現經飲食護理干預后,患者對飲食調整的認同度較高,有良好的依從性。觀察組患者的各項飲食依從性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經過對比可以看出,觀察組干預后蛋白質及熱量攝入量、生存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明顯增加(P<0.05)。由此可見,飲食護理對DM患者非常有意義。
綜上所述,飲食護理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的康復,提升患者的飲食依從性,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