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偉
天津市濱海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270
肺結核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發現疾病,應積極通過藥物治療對病情加以控制,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其預后[1]。常規藥物治療肺結核患者的效果較弱,為了改善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抗結核板式組合藥逐漸在該病治療中得以使用,且相對于傳統用藥而言,該療法具有用藥方便、簡單等特點[2]。在評價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上,不能僅看患者癥狀的改善情況,還應關注病灶的改善情況,這就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方法,對其進行分析。胸部CT 作為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其檢查范圍更大,更有利于明確病變部位與性質,故而逐漸被應用到肺結核診斷中[3],且能夠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加以觀察。基于此,為了探討更有效的肺結核患者治療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胸部CT 在抗結核板式組合藥治療肺結核患者效果評價中的應用,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12 月天津市濱海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治的80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35.99±2.03)歲;病程1~3 個月,平均病程(1.55±0.15)個月;肺結核分型為原發性肺結核28例,繼發型肺結核8例,結核性胸膜炎3 例,血型散播型肺結核1 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 例;年齡21~73 歲,平均年齡(36.27±2.11)歲;病程1~3 個月,平均病程(1.57±0.16)個月;肺結核分型為原發性肺結核27 例,繼發型肺結核10 例,結核性胸膜炎2 例,血型散播型肺結核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1)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2)知曉實驗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4)近期未參加過其他臨床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2)精神疾病、認知障礙。(3)癲癇。(4)不耐受藥物或有藥物過敏史。(5)痛風、視神經炎、糖尿病。(6)肝腎功能障礙者、貧血、白細胞減少。(7)妊娠及哺乳期。
治療前,兩組患者均進行甲型肝炎抗體、乙型肝炎病毒5 項指標、丙型肝炎抗體、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基礎檢查,若檢查結果存在異常,則不納入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予以患者2 HREZ/4 HR方案治療,即予以患者異煙肼片(生產廠家:廣州市香雪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0514)治療,300 mg/次,利福平膠囊(生產廠家:北京海王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4622)治療,450 mg/次,鹽酸乙胺丁醇片(生產廠家:山西振東安欣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0390)治療,750 mg/次,吡嗪酰胺片(生產廠家:華北制藥河北華諾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0807)治療,1 500 mg/次,均為口服用藥,且1次/d。連續用藥2 個月后,進入鞏固階段,調整用藥方式為異煙肼片(生產廠家:山西振東安欣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0394)口服治療,1次/d,300 mg/次,利福平膠囊(生產廠家:河北恒利集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2566)口服用藥,1 次/d,450 mg/次。連續用藥4個月。觀察組采用抗結核板式組合藥治療。予以患者板式組合藥物(共9 片)治療,即予以患者利福平膠囊600 mg、異煙肼片600 mg、鹽酸乙胺丁醇片750 mg、吡嗪酰胺片1 500 mg治療,均為口服用藥,且1 次/d。連續用藥2 個月后,調整用藥方案為利福平膠囊600 mg、異煙肼片600 mg,1 次/d,均為口服用藥。連續用藥4個月。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實施胸部CT 檢查。儀器選用Toshiba64 排螺旋CT 儀,分別在治療前后進行檢查。檢查時取患者仰臥位,協助患者上舉雙臂,護住頭臂,叮囑患者于1 次屏氣狀態下掃描。掃描時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 kV,電流40 mA,層距8 mm,層厚1.2 mm。掃描范圍為自胸鎖乳突肌至雙側肋隔角,掃描時間6~8 s。若發現病變部位,則需以實際情況為依據,重建2 mm 薄層窗口。行增強掃描時,注射碘必樂造影劑80~100 mL,控制注射速度為2.09~4.0 mL/s,完成注射后動態掃描1~2 min,觀察病灶情況。
(1)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以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均消失,病灶完全吸收、空洞閉合、痰菌檢查結果呈陰性,無復陽為治愈。以治療后癥狀體征均好轉,痰菌檢驗呈陰性,空洞縮小程度及病灶吸收程度均不低于50%為顯效。以癥狀提升好轉,痰菌檢驗結果為陰性,病灶無顯著改變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比較兩組患者病灶吸收情況。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判定,以病灶吸收程度≥原病灶1/2為顯著吸收,以病灶吸收程度不足原來1/2 為吸收,以病灶無明顯變化為無效,以病灶范圍增大或有新增病灶出現為惡化[5]。病灶吸收率=顯著吸收率+吸收率。(3)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納差、惡心嘔吐、頭痛乏力、腹脹等。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例(%)
經胸部CT 檢查,觀察組肺結核病灶吸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結核病灶吸收情況例(%)
觀察組中納差、惡心嘔吐、頭痛乏力患者各2 例,腹脹患者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0%(9/40);對照組中納差、腹脹患者各3 例,惡心嘔吐、頭痛乏力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10/40),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9,P>0.05)。
肺結核主要是由結核分歧桿菌感染所致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還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是一種危害較大的傳染病。研究[6]發現,肺結核發病后患者多伴有乏力、低熱、咳嗽、食欲下降等癥狀。因其癥狀和感冒較為相似,且早期無典型癥狀,故而容易被漏診誤診,影響治療時機[7-8]。及早明確診斷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是改善肺結核患者病情、提升預后的關鍵。針對該疾病,一般需通過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明確診斷后,應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盡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疾病給患者造成的痛苦[9]。
肺結核患者常規治療方法是聯合集中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幾種藥物,藥物名稱不同,劑量不同,用藥時間也有所不同。因用藥種類較多,很多患者可能出現漏服、多服的現象。而抗結核藥需要定期服用,這些漏服或多服的情況,不僅可能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耐藥性的增加。近年來,抗結核板式組合藥的推出為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便利。此類藥物能夠對結核分枝桿菌予以滅殺,降低耐藥性的發生率,可簡化處方、簡化用藥方法,減少患者每日用藥的劑量及次數,簡化用藥的流程,對藥品供應及管理加以規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具有積極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抗結核板式組合藥的用藥效果更為理想。這主要是由于抗結核板式組合藥能夠有效簡化處方,便于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順應性,完善藥物供應系統[10]。同時,在強化治療階段,抗結核板式組合藥還能夠在大劑量組合藥的作用下,增加患者體內的血藥濃度,營造強效殺菌環境,從而提升殺菌功效,發揮更為理想的抗結核效果[11]。在評價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過程中,需要應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來分析患者病灶的改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X 線片檢查可取得一定效果,是以往臨床上診斷肺結核較為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方式,能夠為醫生的鑒別診斷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但其診斷準確率較低,尤其是對于病情較為復雜的患者,漏診率較高。同時,檢查時容易受到患者體位、檢查條件以及操作者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容易影響肺結核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難以滿足臨床需求。隨著CT 技術的發展,胸部CT 逐漸被應用于肺結核診斷中,該檢查方式具有成像清晰、分辨率高、檢查范圍廣、可多角度觀察等優勢。CT 檢查還能夠對患者展開三維掃描,從而全方位顯示出病變部位及其橫斷面,實現對病變部位的多層重建,便于醫生仔細觀察病變部位的大小、性質、密度等情況。且CT 掃描能夠幫助醫生有針對性地觀察患者肺窗、骨窗、縱膈窗的情況,促使醫生更好地了解患者骨骼病變、縱膈病變、肺內病變狀況。CT 掃描不僅能夠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還能為患者病情改善情況、臨床療效分析提供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灶吸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抗結核板式組合藥治療方案更為有效,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且胸部CT 檢查費用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在基層醫院也可推廣。但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后期可擴大研究樣本,展開大范圍臨床分析,根據被研究者的病程、年齡進行分組,了解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的差異,從而獲取更全面的結果。
綜上所述,胸部CT 在抗結核板式組合藥治療肺結核患者效果評價中的應用效果理想,有利于提升疾病診斷符合率,且能夠促進患者病灶吸收、病情改善,降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