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枝,莊 亮,曾 曄
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1]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和(或)增殖性病變。CG 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反復發作的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強烈的下尿路刺激癥狀。近年來,CG 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復發率高,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而CG 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尚未確定,治療方案也尚未有定論,如何治療CG、降低其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了研究的熱點。有研究[2]顯示,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有效保證患者出院后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服務,促進其早日康復、降低醫療成本和再住院率。本研究探討采用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對CG 膀胱灌注患者治療依從性及遠期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6 月中山市中醫院收治的77 例CG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1 例, 女性36 例;平均年齡(41.25±8.67)歲;平均病程(18.52±6.21)月。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9 例和實驗組38 例。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檢驗、膀胱鏡觀察,確診為CG。(2)行尿道電切術聯合膀胱灌注。(3)初中及以上學歷。(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無癥狀的CG 患者。(2)合并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3)合并嚴重的心、肺、腦疾病。(4)患精神疾病。(5)拒絕參加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1)膀胱灌注護理。囑咐患者灌注前4 h禁止喝水,灌注時排空膀胱并清洗會陰部;進行膀胱灌注時,選擇適合型號的導尿管,規范無菌導尿操作流程;灌注后,根據病變部位采取仰臥、俯臥、左右側臥位各15 min,便于藥物與病變黏膜充分接觸,2 h 后囑咐患者排空膀胱[3]。(2)心理護理。與患者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耐心向患者做疾病的相關健康指導,傾聽患者的心聲,如發現患者存在嚴重的焦慮、抑郁情況,可讓患者到心理門診做心理咨詢[4]。(3)隨訪。責任護士建立微信工作群,定期在群上發送膀胱灌注的注意事項,并每個月與患者進行深入的訪談,解答患者的疑問,并提前1 周通知患者到醫院進行灌注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1)組建膀胱灌注患者隨訪系統開發管理小組。由2 名軟件工程師、泌尿外科主任、2 名主治醫師、護士長和泌尿外科4 名主管護士組成。軟件工程師負責公眾號的開發與維護,泌尿外科主任負責總體統籌策劃,護士長負責協調分工,主治醫師負責循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5],尤其是一些以循證為基礎的系統評價性文獻和多中心臨床試驗的結果,作為本課題構建膀胱灌注護理隨訪流程的參考依據。主管護士負責收集整理患者的一般資料、現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學史、家族史等,錄入公眾號后登記審核,并對膀胱灌注階段性健康教育資料進行分類整理。(2)膀胱灌注患者住院時通過自動掃碼加入隨訪人群。患者掃碼登記個人信息,并由醫護人員和患者根據治療情況制定患者的隨訪計劃。(3)出院后評估。定時發放網絡評估問卷以收集患者的隨訪數據。評估內容主要有不良反應的癥狀評估和依從性評估。不良反應[6]主要有胃腸道反應、膀胱刺激征、尿路感染和尿道狹窄。依從性評估主要有膀胱灌注、復診、服藥依從性。(4)健康教育資訊推送。膀胱灌注[7]是借助導尿管,將藥物直接注入到膀胱內起到殺死膀胱內腫瘤細胞,防止腫瘤復發及腫瘤細胞向深層組織浸潤或發生局部淋巴結的轉移。膀胱灌注化療局限在膀胱內,藥物濃度高,直接作用于腫瘤,效果明顯且全身化療的副作用少。CG 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非腫瘤性炎性病變,是一種上皮增生與化生同時存在的病變,其過程為上皮增生凹入成Brunn 巢,其內出現裂隙,形成分支狀、環狀管腔,中心出現腺性化生形成腺體結構,與此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5)飲食護理。灌注前給予患者高蛋白、易消化、營養高的飲食,對于進食困難的患者,給予靜脈營養支持,從而糾正貧血,改善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灌注后飲食以營養豐富、粗纖維食物為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病情觀察。灌注前要囑咐患者觀察血尿的情況,術后讓患者觀察脈搏、心率、血壓等變化及傷口滲出等情況,并觀察尿液的顏色、性質和量,若短期內引流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應盡快到醫院處理。(7)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要充分贏得患者的信任。詳細、認真地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告知可能出現的一些并發癥及不良反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述說,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甚至絕望的心理,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8)智能提醒。根據患者的手術和灌注時間,主管護士通過公眾號在患者復診和再灌注前7 天和前1 天發送提醒通知。(9)患者微信交流群。患者在微信群互相交流最近的治療護理進展,鼓勵療效較好的患者在群里分享日常護理要點、心得,堅定其他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微信群每天固定時間1 小時線上回答患者和家屬的問題,以提問的形式作出診療方案。(10)滿意度評價。了解患者在診療以及隨訪過程中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了解患者的真實需求,向患者征詢對診療護理的建議,用于改進和更新公眾號的設置。
(1)治療依從性。干預后6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包括預約膀胱灌注的時間、服藥的情況。(2)不良反應發生率。灌注后1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尿路感染、尿道狹窄、胃腸道反應、膀胱刺激征。(3)復發情況。以CG 的復發作為判斷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CG 復發率。(4)隨訪滿意度。干預后6 個月,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選項。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秩和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進行統計。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6 個月,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實驗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例(%)
灌注后1 個月,實驗組尿路感染、胃腸道反應、膀胱刺激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尿道狹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干預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兩組患者CG 復發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CG復發情況例(%)
干預后6 個月,實驗組隨訪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后隨訪滿意度情況例(%)
CG 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非腫瘤性炎性病變,是一種上皮增生與化生同時存在的病變,其病因尚未明確,是膀胱的一種良性病變,有癌變的傾向。臨床上多以膀胱電切為主要治療手段,但術后復發率高,故術后需進行膀胱灌注,可有效防止CG 復發和惡變[3]。膀胱灌注雖然是經導尿管導入膀胱,降低全身的化療副作用,但是膀胱灌注操作周期長、費用高,且尿管的多次插入使患者出現尿路感染、尿道狹窄、胃腸道反應、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應,故給膀胱灌注患者心理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所以有必要對膀胱灌注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范天麗等[8]研究表明,基于IKAP 理論構建的延續性護理可提高膀胱灌注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膀胱灌注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楊梅等[9]的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提升膀胱灌注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延續性護理[10-13]已廣泛地應用于膀胱腫瘤術后膀胱灌注患者,且效果顯著,但尚未見應用于CG 膀胱灌注患者的護理中。隨著互聯網的日益完善,“互聯網+”智能隨訪服務不斷地運用于醫療實踐中,可對患者進行全階段的管理和健康監測[14-15],為患者的隨訪和護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更好地促進患者的康復。故本研究采用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對CG 膀胱灌注患者進行干預,改變了傳統的隨訪護理模式,效果更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提高CG 膀胱灌注患者治療依從性[16],這與患者經常收到提醒信息和資訊有關,患者就能夠有意識并自覺地配合疾病的管理,從而提升治療依從性。實驗組尿路感染、胃腸道反應、膀胱刺激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但兩組患者尿道狹窄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分析其原因在于,尿道狹窄最常見的原因是反復的尿道炎癥、尿道的外傷、尿道內的腫瘤、結石等,CG 患者由于治療需要多次留置導尿管,可能與導尿管導致的炎癥性尿道狹窄有關[1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CG復發率比較,無顯著差異,這與兩組患者的復發例數較少有關。此外,實驗組的隨訪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8]。
綜上所述,對CG 膀胱灌注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公眾號智能化隨訪的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CG 復發率,提升患者隨訪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