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余蔓蕙 林冬
花鼓戲鋼琴曲這一領域從藝術結構、曲式特點、創作背景等方面作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鋼琴曲《湖南花鼓》為一個切入點,促使大家對花鼓戲鋼琴曲有更廣泛的了解。
《湖南花鼓》是奚其明先生作曲的,同時他還創作了《魂》《傷逝》《青春之歌》等大量經典舞劇作品①。他的音樂作品涉及了各種音樂體裁,如鋼琴曲《湖南花鼓》、流行歌曲《遠山》、管弦樂曲《小河淌水》、芭蕾舞劇《魂》《傷逝》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創作的流行歌曲《遠山》,該曲一舉奪得了第一屆亞洲藝術節名古屋的“銀獎”,這也是中國作曲家所創作的流行歌曲第一次獲得國際上的獎項。
奚其明先生自幼對音樂有著超乎同齡人的熱愛,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別具風味,極具個人特色。他的作品既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保留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使人感受到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又嫻熟地運用了西方的創作技法,采用了多種配器豐富作品的音響效果,顯得十分精巧而清新。他大力支持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記從西方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營養,使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能不拘泥于傳統的束縛,融入更先進的音樂理念,從而能走出國門,在國際的音樂舞臺上綻放獨特的光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鋼琴創作都有為政治服務的特點,在創作手法上拘泥于舊時的框架,和聲寫作上較為單一,對人內心情感的描繪十分匱乏,作品中欠缺個人特色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激情。
鋼琴曲《湖南花鼓》的創作原型來源于湖南著名花鼓戲《劉海砍樵》②。花鼓戲《劉海砍樵》講述了貧窮勤勞的樵夫劉海與由狐貍精幻化而成的美麗少女胡秀英之間的波折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劉海砍樵》的創作技法十分多樣,不僅加入了大量切分音符來模擬新疆手鼓以增加作品的律動感,還疊加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模仿草原上萬馬奔騰的景象,極大豐富了該作品的音樂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歷代文人所追尋的“遠、虛、淡、靜”的高遠意境③。這首花鼓戲作品雖然取材于神話,但卻立足于生活,貼近人民大眾的內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熱愛生活的精神。
《湖南花鼓》整體風格十分歡快,四二拍子,結構較為規整,以連續的8分音符為主構成三度或二度的級進,采用了連線、跳音的手法使作品更為豐富和飽滿。右手的主旋律富有歌唱性的同時帶有地方小調的特色,左手為伴奏部分,與右手旋律部分相互配合呼應。整體和聲織體較為簡單,篇幅較短小,中間夾雜些許不協和音程以模仿花鼓戲的音調,全曲熱情洋溢飽含對追求生活的熱情④。
該曲采用再現單三部曲式⑤,分為A、B、A’三個部分,全曲共125小節,其主題部分與湖南民歌《丫鬟調》的旋律旋律相同。在該曲的和聲寫作上,作者開創性地運用了五聲性縱合化和旋,同時大膽增加了小二度、增四度等不協和音程,巧妙地運用了和旋外音對主旋律進行了裝飾和點綴,使和聲色彩更富于變化性,大大增加了該曲的民族色彩。
其中A 部為1 至59 小節,分為a、b 兩個樂段,采用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中的A 羽調式,第1 至4 小節主題以精簡的方式第一次出現。如譜例1所示:
該曲旋律一出就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感,又創造性地融合了湖南花鼓戲的戲曲因素。簡單卻有民間風格的旋律不由地讓聽眾在聆聽如此富有特色的音樂的同時,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出熱鬧非凡的花鼓戲表演的情景,從而使聽眾對該曲的創作題材與編曲手法留以深刻的記憶。第5至13小節主題再次出現并通過加花變奏的方式在原主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該曲進行到14 小節時,主題旋律第三次以提高八度的形式再現,在高音區模仿女高音的聲音再次強調主題。
作者在該曲的A部不斷巧妙地將主題旋律以不同形式進行重復和變奏,曲風極其歡快,強弱拍對比明顯,左右手聲部如男女山歌對唱般一唱一和卻又配合的嚴絲合縫,時而深情時而高亢,給聽眾形成了強烈的聽覺沖擊又多維度地展現了花鼓戲鋼琴曲的藝術特色。
從第26小節開始,全曲由A羽調式轉為了d羽調式,作曲家不在拘泥于主調風格的寫作手法,復調思想開始顯現,主旋律又出現在高聲部變更為在高低聲部交替進行。第46 小節開始調性由d 羽調式轉為升f 羽調式,整個音區轉移到高聲部。在A部的結束部分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八度和旋來模擬嗩吶的音響效果,渲染熱烈的鑼鼓喧天般的氣氛,并為B部分的主題的展開和發展進行鋪墊。
B 部為中部,由第60 小節延伸至96 小節,極大豐富了樂曲的主題思想。如譜例2所示:

節選自《湖南花鼓》
在B部的前十一個小節中,作曲家在高低音聲部分別使用了大量的二度音程,惟妙惟肖地模仿了鑼鼓嗩吶敲打的聲響。伴隨著不協和音程的大量出現,樂思不斷向前發展,樂曲的氣氛由開頭的歡樂輕松逐漸向急促、緊迫轉變。從第71 小節開始,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如鼓點般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來增加該樂句的節奏感和動力感,力度上由p不斷增強直到達到極強,終于在第78小節到達全曲的高潮部分。從第78小節開始,左右手都出現長時值的八度保持音和連續的八度躍進,在音與音的層層遞進中將激烈的情緒展現到了極致。
再現部A’為第97至125小節,作曲者再次重現了A部的主題,并加入了適當的變化使其具有一定的新意。在全區的結尾部分,調式重新回到A羽調式。譜例3所示:

節選自《湖南花鼓》
《湖南花鼓》的曲式結構如譜例4:

摘自楊勁松研究
《湖南花鼓》的曲式結構較為清晰而規整,其中所傳遞的歡快活潑的主題樂思與當時沉重而壓抑的社會大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當時沉悶的大環境注入了一股精神上的活力,引領了當時受到壓迫的人民群眾追求民主和自由⑥。奚其明在鋼琴曲寫作上大膽創新,突破前人對鋼琴寫作的思想束縛,不拘泥于使用傳統的鋼琴曲寫作技法,而是另辟蹊徑,巧妙運用具有湖湘民族特色的花鼓戲元素并將之和西方傳統作曲技法緊密結合⑦,使《湖南花鼓》這首鋼琴作品在保留民族風格的同時也不失現代感,得以在社會各界廣為流傳。
1.花鼓戲的音調唱腔與據其改編的鋼琴曲的聯系
花鼓戲是一種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劇種,于清代初期興起,起源于湖湘地區,口口相傳至今已有兩百余年的歷史⑧。花鼓戲的內容主要是反映底層勞苦大眾的農村生活,中間穿插了歌唱與舞蹈,充分體現了普羅大眾對封建統治階級荒淫無度的生活的反抗與不滿。花鼓戲所采用的和聲曲式與西方戲曲的大小調式有所不同,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其中宮調式、角調式、羽調式的花鼓戲是眾多花鼓戲中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湖南傳統戲劇的獨特魅力⑨。湖南花鼓戲的音調唱腔多種多樣,根據其演唱特點與曲式結構可以大致分為川調、牌子、打鑼腔和各地民間小調⑩。前三種有其固定的演唱章法,而第四種則以保留當地民歌原汁原味的特點為首要任務。本文重點提及的花鼓戲鋼琴曲《湖南花鼓》就是一首由湖南花鼓戲元素為藝術靈感所造就的花鼓戲鋼琴曲中的典范。盡管花鼓戲的音調唱腔多種多樣,唱法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但從湖南花鼓戲在鋼琴曲中編寫和創作的運用頻率來看,由花鼓戲改編的鋼琴曲主要取材于川調和打鑼腔。
2.川調和打鑼腔在花鼓鋼琴曲中的具體運用
川調又別稱為弦子腔,具有很強的歌唱性,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最受聽眾歡迎的花鼓戲聲腔?。以花鼓戲川調改編而來的鋼琴曲為數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汪立三所創作的鋼琴套曲《他山集——序曲與賦格》中的第二首《圖案》。《圖案》采用前奏曲與賦格相結合的曲式模式,以A羽調式為全曲的主調式,隨著樂思的不斷發展進行了多次轉調。該曲呈現的是湖南土家族的獨特蠟染工藝所繪制出來的圖案在光與影不斷交織中所映射出來的縹緲的影像。旋律在左右手間交織進行,時斷時續,用類似拉威爾的抽象寫作技法引起人們對民間圖案的不斷思考與探索。該曲模仿了川調演奏樂器“大筒”、嗩吶的音響效果,在保留湖南原汁原味的花鼓戲風味的同時與現代作曲技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整體風格既具抽象性又糅合了湖南地方特色,堪稱由花鼓戲改編而來的鋼琴曲中的精品。
除川調外,打鑼腔也被廣泛運用于具有花鼓戲特色的鋼琴作品的創作之中,打鑼腔由勞動號子演化而來,采用曲牌的形式。音調高亢有力,特點是一唱眾和,即由一人主唱大家在一旁幫唱,多反映艱苦的勞動生活?,其代表作有鋼琴曲《看戲》。《看戲》以采用打鑼腔的經典花鼓戲劇目《劉海砍樵》為創作原型,整首樂曲熱情洋溢,飽含了對生活的憧憬與熱情。該曲節奏輕快,音樂色彩明亮,描繪了在湖南鄉村大家圍坐一桌閑聊看戲的場景,是將湖南花鼓戲的打鑼腔運用在鋼琴作品中的典范。
花鼓特色的鋼琴曲既保留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和聲曲式等創作手法又開創性的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花鼓戲音樂文化,成為了一種中西結合的新的藝術形式?。花鼓戲鋼琴曲使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花鼓戲藝術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走出了國門,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知,從而使花鼓戲以一種被全世界所熟知的方式進行表演與廣泛傳播。
偉大的文豪魯迅先生曾說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這個強調藝術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民族音樂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尋找新的傳播途徑。花鼓戲鋼琴曲的產生不僅擴大了花鼓戲藝術的傳播渠道,促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用更直觀的方式了解到我國花鼓藝術的獨特性,這類藝術作品的興起也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延續。與此同時,花鼓戲鋼琴曲的流行將促使更多地作曲家將目光投向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創作上,扎根于我國本土的民族音樂藝術研究,更加注重中西方音樂藝術的結合,從而創作出更多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增加我國傳統音樂的受眾,使我國獨有的民族音樂文化能走出地方,聞名國際,在世界的音樂大舞臺上大放異彩。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最為重要的基地,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研究生的價值觀起著巨大的引領作用。為更好推廣花鼓戲鋼琴曲,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我們可以開展以下活動來加強學生對花鼓戲鋼琴曲的了解?。
首先是由高校老師組織學生去民間進行采風,近距離了解花鼓戲文化,與傳統花鼓戲藝人進行深入交流,增加對花鼓文化的領會。其次是學校定期舉辦以花鼓戲鋼琴曲為主題的講座,介紹花鼓戲鋼琴曲的作者、創作源流等,并設立學生提問環節,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的發言,激起學生對花鼓戲鋼琴曲的興趣。再次是開展花鼓戲鋼琴曲系列音樂會,選擇《湖南花鼓》《花鼓》《看戲》等經典的花鼓戲鋼琴曲曲目進行演奏,通過現場的鋼琴演奏將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的魅力傳達給每位在場同學。最后是播放花鼓戲鋼琴曲的視頻與花鼓文化相關的紀錄片,通過現代音頻使學生能接觸到這些流傳于民間的音樂文化,擴展自己的眼界,從而樹立強烈的民族意識。
花鼓戲鋼琴曲是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學不僅需要教授來自西方的音樂理論知識、作曲技法等等,也應當將目光轉移至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上,注重中西音樂文化的結合,培養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將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代代延續下去。
本文以花鼓戲鋼琴曲《湖南花鼓》為例,著重介紹了花鼓戲鋼琴曲的發展歷史、創作背景等,普及了湖南花鼓戲的相關知識,提供了一系列推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相關方法。通過對花鼓戲鋼琴曲的深入研究,從中可知要創新出優秀的花鼓戲鋼琴作品,我們必須深入民間,切身了解花鼓戲的演唱特點,體會花鼓戲的傳統意蘊,掌握花鼓戲根基資料。
注釋:
①宋瑾.訴說音樂故事的三種聲音——聽奚其明作曲的歌劇《燕子之歌》隨想[J].人民音樂,2014(11):3.
②楊勁松.花鼓文化視野下鋼琴曲《花鼓》與《湖南花鼓》的比較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5.
③肖倩.淺析儲望華鋼琴改編曲《劉海砍樵》中的湖南花鼓戲元素[J].戲劇之家,2019(6):2.
④黃磊.鋼琴伴奏在湖南花鼓小調中的應用分析及思考[D].貴州師范大學.
⑤朱芳.湖南花鼓的特征與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8):2.
⑥李瓊琳.湖南民間音樂鋼琴改編曲的創作特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
⑦竇端端.四首鋼琴改編曲《花鼓》的比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
⑧楊暢.湖南花鼓戲音樂歷史沿革及其發展的思考[J].歌海,2009,(6):3.
⑨王芙娜,隆婷風.湖南風格鋼琴作品淺析[J].2021.
⑩曾比翼.論花鼓戲唱腔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特征[D].云南藝術學院,2013.
? 賀軍玲.長沙花鼓戲川調唱腔調式特色探析[J].藝海,2014(8):3.
? 趙輝.淺析湖南花鼓戲打鑼腔系“八同牌子”[J].音樂教育與創作,2017(6):3.
? 吳婷.湖南花鼓風格鋼琴曲的創作元素及其教學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
? 李思敏.湘樂之韻:湖南花鼓戲改編鋼琴作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