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幸福是什么?有人說幸福是物質上的享受,有人說幸福是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有人說幸福是心靈的愉悅,有人說幸福是功成名就,更有人說幸福是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其實,“幸福是什么?”這個問題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于幸福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古今中外的不少作家,就給出了各種有趣的解答。
印度靈性大師薩古魯在他的著作《幸福的三個真相》里講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天,國王問大臣們,他們生命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大臣們紛紛諂媚地說自己生命中最快樂的事就是輔佐國王,只有比巴爾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上廁所。國王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憤怒地命令比巴爾盡快驗證自己的答案,否則就殺了他。比巴爾向國王要了兩周時間,他說:“在兩周內我會證明自己所言非虛。”一天,國王參加了一次狩獵活動。酒足飯飽后,國王突感腹內一陣疼痛,然而周圍卻沒有一個廁所。國王肚子越來越痛,眼看快要憋不住了。就在這時,比巴爾派人給國王送來一頂廁所帳篷。國王跑進帳篷,沒過一會兒就如釋重負。比巴爾站在帳篷外問:“陛下,現在您同意我說的話了嗎?”國王由衷地說:“果然,上廁所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薩古魯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釋放內在無法承受的東西,就是最大的快樂。飲食、睡眠、生活習慣等,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讓身體保持覺知的狀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礎。
哈佛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是以色列人,從小就練習打壁球,他的理想是成為全以色列的壁球冠軍。他特別喜歡吃漢堡,但是為了實現冠軍目標,他要控制體重,尤其不能吃漢堡這類高卡路里食品。所以他立下一個志向:等得到壁球冠軍的時候,他就去買4個漢堡一口氣吃掉。之后,他開始瘋狂地訓練。16歲那年,他終于奪得了全以色列壁球冠軍。他沖到漢堡店買了4個漢堡。可當他看到4個大漢堡擺在自己面前時,又突然覺得索然無味。晚上回到家里,他看著放在床頭的獎杯,突然哭了起來——自己渴望成為壁球冠軍,但是成為冠軍了又怎么樣?它并沒有給自己帶來想象中的快樂。于是,泰勒轉而研究人們的幸福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并寫下《幸福的方法》一書。該書給飽受憂郁和心靈困惑折磨的人們帶來福祉,使他們輕松獲得了追求幸福并擁有持久滿足感的方法。
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幸福實驗室》重在關注婚姻、財富、教育、人性等社會話題,進而深度剖析“幸福”。這檔節目通過設置幾個不同的實驗,采用“實驗室+觀察室”雙重空間,設計有劇情的社會情境,引導被試者進入該情境,然后通過實驗裝置來觀察并記錄被試者的反應。實驗的整個過程充滿懸念和未知,引導觀眾獲得關于如何幸福這個問題的答案。隨后,節目組將直播的內容真實還原到同名書籍《幸福實驗室:愛是難題,愛是答案》中。書中有一段很經典的話:人需要追求快樂,但只有快樂的人生卻是痛苦的。如果沒有痛苦的襯托,沒有對比,即便把你放進蜜罐里,你也不會覺得甜。幸福也是如此,它就是個比較級,是比完之后的心理舒適度。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在他的新作《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里說,人們幸福感偏低是因為存在一些不良社會心態因素:第一是急。著急是一種常態,著急地趕路就看不到路上的風景,所以有了快餐、快遞、3秒加速到100碼的車子。第二是飄。覺得沒有底、沒有根,做事情心沉不下來,總是一山望著一山高。第三是比。很多媒體推波助瀾,把富豪的生活展示在大眾面前,增強了大眾的攀比心理。為此,他總結出幾點精髓:人生有它自己的節奏,生命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體驗無限的意義;一定要享受自己爬山的過程,不要忽視做事時那種物我兩忘、沉浸其中的體驗;別抱著“祝福你過得好,但不能比我過得好”的心態,否則幸福感很容易喪失。
快寫完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突然在內心里有一個打算:稍后去菜市場切兩片鮮牛肉回來,晚餐時做成牛排給兩個孩子解饞。這是我第二次做牛排。上一次買牛肉時,我特意買了兩種——原切牛肉和店老板腌制好的牛肉。記得將做好的牛排端到孩子面前時我有點忐忑,因為不確定自己腌制的牛排是否會被他們認可。我特地說明了兩種牛排的區別,然后試探性地問他們:“店老板腌制的牛肉和媽媽腌制的牛肉,哪個口味更好一點?”只見兒子很認真地品嘗了兩種牛排,然后說:“店老板腌制的牛肉要更好一點,但這不代表媽媽你做的牛排不好吃。”女兒咂咂嘴,也附和道:“是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媽媽的味道!”
兩個孩子所夸獎的“媽媽的味道”,讓我一下子也找到了專屬于我自己的“幸福是什么”這個哲學大難題的標準答案。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