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相對于中國在《詩經》那個年代里,就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那樣對甜味的記載,歐洲對于人工制造甜味的開發要晚許多,渴望度也更高。
400多年前的某位英國女君王,畫像每幅均含不露齒。背后有個秘密:此王極為嗜甜且衛生不佳以致滿口黑牙,從未有露齒像出現。這恰是歐洲宮廷當年黑牙遍地的生動寫照,因為不產糖的歐洲只有貴族才吃得起糖,黑牙就成了貴族的特征。當時普通工人一年最多賺2英鎊,而一瓶蜂蜜貴達3英鎊,海外進口的蔗糖甜度更高價格更貴,以至后人寫《拉丁美洲史稿》時說:“蔗糖在18世紀經濟中所占據的地位,就如鋼鐵在19世紀,石油在20世紀所占據的地位一樣。”嗜甜,成了歐美影響到今天的習俗,西餐最后那道甜點總是甜得發膩。
吃糖可以瞬間增加能量令人振奮,當然也就容易熱量過剩帶來肥胖以及種種不利,于是“代糖”出現了。最著名的,就是阿斯巴甜。
1965年12月,某位美國科學家在合成化合物時,有水狀中間體濺到手上后,他舔了一下,發現是與蔗糖接近的甜味,阿斯巴甜就這樣被發現了。阿斯巴甜清爽適口,甜感類似蔗糖,甜度大約是蔗糖的180—220倍,熱量極低,溶解度高,不會帶來齲齒,常溫下為白色粉末狀,這就讓它很容易成為食糖的替代物。
從1981年起,阿斯巴甜迅速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有90多個國家先后批準可以使用,這得益于它很好的相容性。阿斯巴甜與碳水化合物型甜味劑比如蔗糖、果糖或葡萄糖混合時,熱量大幅下降而甜味卻沒有變化,很受當代人歡迎。當阿斯巴甜與強力甜味劑比如糖精、甜蜜素、安賽蜜或甜菊糖混合使用時,產品有時略帶苦澀味,這可以通過加大阿斯巴甜的比例來改善,比例越大口感越好。
在飲料巨頭相繼推出無糖可樂(人工甜味劑為阿斯巴甜和安賽蜜)的引領下,食品飲料行業的減糖化趨勢風靡全球。根據我國現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的規定,甜蜜素、麥芽糖醇和阿斯巴甜等作為甜味劑,可以用于面包、糕點、餅干、飲料、調味品等食品中。
伴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化合物增多,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同樣越來越多受到關注,阿斯巴甜也不例外。對阿斯巴甜的疑問,主要側重于阿斯巴甜的代謝產物之一苯丙氨酸,在通過血—腦屏障時可能與其他大分子的中性氨基酸競爭,改變腦部原有氨基酸比值,進而干擾神經遞質的傳遞,以及過高的攝入對機體的影響。但許多數據都是在超乎常用量極高的狀態下可能出現的情況,不具有明顯指向性意義,這與很多食物攝入超過一定量后均會產生不利影響情況類似。
最新質疑來自于6月29日的一則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有媒介引用某著名通訊社消息說,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或于今年7月被世衛組織下屬研究機構首次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世衛組織回應媒體詢問時則稱,將于7月14日就這一話題發表相關內容,但未透露具體內容是什么。這使得疑問久久不愿散去。
國際飲料協會理事會6月29日隨即發布《泄露的阿斯巴甜意見具有誤導性,正在進行更全面的審查》文件,提到該會執行主任表示,泄露的有關阿斯巴甜消息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可能誤導消費者。國際飲料協會理事會仍然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滿信心,期待對阿斯巴甜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隨著阿斯巴甜最新消息的發酵,一些飲料公司紛紛表態稱自己產品不含阿斯巴甜,當然更多廠商則說明使用阿斯巴甜均合乎規定。不少廠商特意說明,安賽蜜、阿斯巴甜等高倍人工甜味劑的甜度約為蔗糖的200倍,甜價比更具優勢,且與蔗糖比較,相同甜度下提供的熱量非常低。
有關食品添加劑的討論一直會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也始終在進行,新的發現推測層出不窮,一切當然以科學結論為準。且看7月14日會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