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玲
摘要:本文以“教學做合一”理論為指導,探索基于項目式學習、大單元教學等方式的信息科技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尋找適合當下教學的有效路徑,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的魅力課堂。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項目式學習;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14-0042-03
課堂是教師成長的舞臺,更是學生能力發展的搖籃。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信息科技課堂備受關注,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要在“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基礎上,以項目的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大單元教學為抓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是由陶行知先生[1]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學”“做”三者擰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其中,做是核心,是根本。這個方法論,主張實踐活動怎么做,學生怎樣學;學生怎么學,教師就怎么教;教法與學法都是由做法決定的。這個教學理論的主體是學生,通過學習,學生要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是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
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解決與現實相關聯的問題的學習方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規劃者、協助者、引導者,為學生提供幫助。在編程教學中,項目式學習方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完整的項目,能讓編程教學更加“可視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更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這點與“教學做合一”理論不謀而合。
教師在設定項目之前,必須在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情的前提下,將學生要學的知識模塊化地分解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中,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主探究、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最終達到核心素養養成這個教學目標。
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時,筆者一般會采用六步法,即確定主題、選擇素材、分解項目、實踐探究、學習支架、評價反思。六步法以項目設計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等能力。
(1)確定主題。主題要貼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筆者設定的“猜拳游戲”項目,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具有趣味性,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挑戰的熱情。
(2)篩選素材。為學生提供實用的、真實的、可實施的多樣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究欲望。例如,在“猜拳游戲”項目中,筆者提供了機器人與人類兩種類型的圖片素材(突出比賽角色分配),增加了音視頻素材(渲染比賽的氛圍),提供了導學案和流程圖(半成品)(為便于學生理解選擇結構),錄制了微課(突破重難點,開展針對性學習),提供了可測試的安卓平板(便于學生展示作品)。
(3)分解項目。先將項目拆分成若干小任務(每個小任務都對應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或能力),再分析具體的單個任務,逐一擊破,化整為零。在“猜拳游戲”項目中,筆者首先把項目的制作分成需求分析、界面設計、代碼編寫、調試運行四個流程,這四個流程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4)實踐探究。在“猜拳游戲”項目中,學生體驗人機PK的游戲效果,并結合試玩的感受,對界面和算法進行分析,了解具體需求,然后完成界面的設計,并通過完善流程圖(半成品),進一步梳理算法,將復雜問題進行可視化呈現。學生根據已有的流程圖思路,自主探究完成代碼的編寫,再根據測試的情況,不斷調試、修改、迭代代碼,直至達到預期的效果。
(5)學習支架。筆者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根據知識的重難點,預設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準備微課、導學案、數字化平臺(易加學院)等資源,以引導、助力學生的實踐活動。
(6)評價反思。在編程教學中,筆者運用數字化工具的檢測與診斷功能,設定隨堂檢測環節,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將作品的APK程序安裝在平板上,再利用平板投屏到一體機上,實時開展自評、互評、師評等評價。師生通過對所學知識、項目的完成度進行反思,尋求可改進或優化的途徑。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
筆者多次將項目式學習用在手機編程教學中,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不斷優化代碼、迭代作品;通過體驗沉浸式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挖掘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的適應力和創新力。
大單元教學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將信息科技學科目標[2]從知識點了解、理解與記憶,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培育。新課標提出新目標,新目標催生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新的教學設計,這些改變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改變原有碎片化的知識點教學,從關注單一的知識點轉變為大單元教學,以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能力培養的有效銜接。
大單元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整體性的學習過程而展開,從讓學生知道“我要學會什么”出發,逆向設計“學生如何學會”。因此,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的相關知識內容,了解課程結構與學情,掌握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判斷知識內容可以分為哪幾個大單元;其次,研磨教學大綱,明晰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根據學科的核心素養,結合知識要點,設計大單元、大問題或大項目,其中應先將知識內容結構化,再綜合考量設定主題、目標、情境、活動、資源、評價等環節,最終梳理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
筆者在教學時,針對學科教材(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7年級信息科技教材),首先分析教材內容與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根據知識的關聯性,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第4章“應用文檔設計與制作”、第5章“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第6章“圖片加工與制作”、第7章“音視頻加工與制作”這四個章節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最終確定運用大單元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首先,確定大單元的目標—關注知識要點、核心素養等方面的融合(學生要學什么?)。其次,確定兩個項目的主題“我為學校來代言”“弘揚傳統文化 助力非遺傳承”的宣傳手冊的制作和匯報演講(學生自主選擇項目,二選一),明晰具體的任務(學生要做什么?)。最后是教學的核心—實踐活動。第4章主要是“報告內容編輯與美化工作”,學生通過合理加工、處理信息,并將研究報告清晰地呈現出來,形成規范的學校宣傳手冊、非遺文化的宣傳手冊。從內容上而言,第5章是第4章的延續,應用文檔與演示文稿的組成類似,一般包含封面、目錄、正文、封底等。通過宣傳手冊的制作,學生對主題文件內容和板塊結構等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在制作同一主題的演示文稿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學生通過制作生動、直觀的演示文稿,不斷地在“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思,思中悟”,對非遺文化和自己的學校都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為達到更高層次的演講效果,增強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在演示文稿中增添了圖片、采訪視頻、詩歌朗誦等多媒體元素,無縫對接第6、7章的圖片、音視頻制作知識的學習(學生要怎么做?)。以“我為學校來代言”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學設計流程如上圖所示。
總體而言,基于大單元教學,首先要明確知識的意義,建構知識體系,創設真實情境,規劃主題項目。其次要在研析學情的基礎上,制訂可執行的教學設計。在采取大單元教學時,應根據知識點,將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單元,每個單元根據需要設定隨堂檢測環節,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查漏補缺;同時,要不斷將知識內化、深化、系統化,設定拓展類的資料和任務,供有能力的學生再度提高。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精準把握本學科知識,還要具有將知識遷移到真實情境中進行應用的能力,通過“既能看到樹木也能見到森林”的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構建成一棵相對完整的知識樹,助力學生的成長。
結束語
課堂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只有將“教學做合一”理論落到實處,把學生放在學習的正中央,關注學生的成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高質量的課堂上,除了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應著眼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能有意識地根據需求優化解決方案,從而構建高效的魅力課堂。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將生活與教育融合,探尋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路徑,努力培養具有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程婷.教學做合一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2(03):58-60.
[2]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