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武


南北朝時期的劉勰曾經在他的《文心雕龍》中談到“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就是后世的“披文入情”,強調有“情”是寫“文”的基礎,而讀“文”是入“情”的前提,同學們作為文學作品的鑒賞者或者批評者要從作者如何形成文章、我們如何閱讀理解這樣的過程來看待文學作品。其實,大家在看待文學作品時,要從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如果貿然閱讀,只會知之皮毛(文本表面的情感、句子的表達效果),其他一無所知。比如,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初次閱讀很多同學可能覺得它單純地描寫月色、贊美月色,其實它還有深層含義——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展現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得出的結論。對于散文的閱讀更要如此——要有文學背景探索的自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作者筆下的“物”和作者的“我”是和諧統一的,我們不妨以當代作家郁達夫的作品《故都的秋》做簡單的分析。
一、《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
《故都的秋》在某種意義上是郁達夫的一次尋根之旅。該文的創作時間是1934年,當時國家正處于動蕩不安的危難之中,一方面,當時的中國處于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白色恐怖時期,有志氣、有抱負的文人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悲涼生活,作者也是其中一員;另一方面,此時是抗日戰爭時期,故都北平風雨飄搖,由于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消極抵抗政策,北平的淪陷只是時間問題。作者當時雖然遠在杭州,也一樣感受到國事的危急,這一年,他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雖然只停留四天,但是已經感受了這里的清冷和落寞。于是,在多重背景下,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天似乎也成了作者內心的“秋天”,充滿著重重悲涼和悲壯的色彩。
二、《故都的秋》的情景分析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清靜悲涼、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當中也蘊含著作者獨特的情感。
(一)南北對照秋悲意
作為一位曾在中國南北奔走的文人,對于中國之秋的意蘊理解,郁達夫有自己的見解。南國之秋是怎樣的呢?作者談到,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南國之秋固然有廿四橋的朗朗明月,但草未凋,說不上“悲”;當然也有錢塘江的秋潮,但氣勢太盛,場面太宏大,談不上“悲”;自然也有普陀山的涼霧,只是太神秘;至于荔枝灣的殘荷,實在太喧鬧。也就是說,南國之秋在作者看來是“半開、半醉”的狀態,而這樣的秋,對于觀賞秋景的人來講是“不合適的”。另外,南國之秋在生活其中的人眼中,是“混混沌沌”的,因為這里的人生活節奏太快,他們顧不得欣賞秋,秋已悄然逝去,沒有留下秋的氣息。而秋的本身應該是“清、靜、悲涼”的,而非南國之秋的喧囂。相反,北國之秋讓作者感受到的是細膩和清閑,仿佛一位“都市閑人”,自然、安適,這是作者特有的情感體驗,只有北國之秋才非同一般,這是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味,才是郁達夫向往的秋的悲涼之美。
(二)滿目秋景皆寂寥
既然郁達夫鐘情于北國的秋天,自然在其筆下,秋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文章緊扣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展現了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幾幅北國秋天特有的畫面,寓情于景,將自然的美麗景物(“物”)與郁達夫內心的情感(“我”)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讓人感嘆秋景中有情的依戀,共情中有秋的悲涼。首先,作者將“清、靜、悲涼”融化在秋園中,這里清且靜,“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是如此休閑,如此清靜,更顯悲涼意蘊。其次,作者將“清、靜、悲涼”化解在秋槐之中,腳踏落蕊,居然無聲無味,落寞深沉。至于秋蟬,在作者筆下更顯寂寥。它們的聲音是衰弱的,但“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秋蟬的“殘聲”“啼唱”,高一陣、低一陣,不絕于耳,將秋的“悲”渲染得淋漓盡致。最后,作者將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浸透在秋雨中,輕描淡寫地將秋的沉重和凄涼消融在“天灰、風涼、雨歇、云卷、天晴”等冷色調的景物和一個個“咬著煙管”的路人里,讓人即使心中無愁也生出愁來。最后,即使是“Golden Days”(黃金般的日子)的時光,縱使有棗子的收獲,但棗樹葉落,西北風也來了,便又是“塵沙灰土”的世界,故都之秋真是“悲壯”。
(三)談及秋意意蘊濃
關于“秋”,中國文化也好,中國文人也好,都有很多著意描畫。正如作者所說,“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悲秋是中國文人墨客揮之不去的情結。確實如此?!短接[》有言:“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比龂鴷r期的曹操在《觀滄海》中抒發自己對秋的理解:“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畫了一派壯麗的秋風波浪圖。杜甫在《登高》里面也談及“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抒發了自己的家國情懷。郁達夫特別強調:“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要理解這句話,務必要聯系作者的經歷。早年的郁達夫曾經留學日本,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屈辱,這使其形成自卑、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只有在中國,在故都北平,當時的衰敗與滄桑的秋景才配得上自己專屬的悲涼個性,這里將秋景與作者的悲意聯系在一起。大家不妨聯想一下,一位舊時代文人漫步于故都北平的街道上,面對秋涼的景色,秋風蕭瑟、秋葉落寞、秋雨悲涼、秋蟬聲碎,是不是也感覺“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氣氛迎面而來了?這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悲涼意境??!閱讀和鑒賞本文時,同學們不妨展開想象,從文本出發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同時熟讀優美的語言,自身的鑒賞能力也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家國情懷更深沉
如果說前面三個部分都是文本表面的東西,那么郁達夫對家國情懷的表達就需要我們的閱讀更加深入地進行了。夏衍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必勝的精神支柱?!比绾卫斫庥暨_夫的這種情懷呢?
首先,題目本身就表達了作者對北平深切的眷戀之情。本文通篇都是談論北國之秋的悲涼,而北平是古代中國的都城,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地方,但此時的它已然不是繁榮的皇城,而是破敗與不堪的代名詞。作者不遠千里來到相思十年的這里,只為看一眼、回味一下、感受一下故都的秋,體現了作者對故土的依戀,也是其心境的寄托,這本身就顯得悲情與凄涼,讓人唏噓和感動。
其次,最后一個段落的議論表達了作者對故都深切的愛戀:“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究竟是什么樣的情感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挽留?那只能是深藏其中的無限的愛戀。記得詩人艾青在他的代表作《我愛這土地》中這樣深情表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在郁達夫身上是最好的體現,此時的作者愿意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去換回一個太平的、繁榮的故都,更希望讓靈魂化為秋風去驅散冷秋的寒冷,化為秋雨滲透在自己深深愛著的土地上,這是一位赤子的拳拳愛國之情,此景此情,可與日月同輝。
《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的秋景、悲壯的情懷,這是專屬于郁達夫的故都、郁達夫的秋天,《故都的秋》最終實現了“物”“我”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