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與建構:中國語文教育現代性研究》一書是金業文教授基于反思與建構的視角,對語文教育的現代性展開的多維度和前瞻性研究。全書以“理論基礎—歷史回眸一問題反思—前瞻建構”的框架展開,既厘清了現代性的基本原理以及作者言說的立場和維度,也分階段展現了不同時代語文教育現代性的演進路徑和歷史風貌;同時,從語文教育現代性的三個基本構成維度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其中問題予以揭示、剖析和歸因,提出加以完善的種種構想與策略。具體而言,該書從以下幾方面對語文教育的現代性進行反思與建構,并對當代語文課程改革有所啟發。
其一,強調語文教育現代性的三個基本構成維度。該書分別從歷史、文化和學科維度出發,幫助我們理解語文教育的內在邏輯和外在表現,把握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價值取向,明確語文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其中古今轉換之維啟示我們要在語文教育中保持歷史意識和民族意識,尊重語文教育的歷史性和特殊性,不斷尋求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平衡和統一;“文”“道”關系之維啟示我們要在語文教育中保持價值意識和人文意識,尊重語文教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不斷尋求功利與審美、理性與感性、工具與人文的協調和整合;學科自律之維啟示我們要在語文教育中保持學科意識和自主意識,尊重語文教育的規范性和創新性,不斷尋求他律與自律、內部與外部、知識與能力的互動和提升。
其二,通過對語文教育現代性問題的多維剖析與追問,揭示了語文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明確了語文教育現代性建構的歸因。該書立足語文教育現代性的三個基本構成維度,分別對其存在的問題予以揭示、剖析和歸因分析。在古今轉換之維,指出百年來語文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存在著歷史斷層、西化傾向、直線“進步”觀等問題,歸因于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過去與未來等關系認識上的偏頗或誤置。在“文”“道”關系之維,指出百年來“道”壓倒“文”的偏轉軌跡,并歸因于功利主義價值觀、工具論語言觀、工具理性主義等因素對“道”的擴張或對“文”的壓縮。在學科自律之維,指出百年來他律與自律在語文教育中相互糾結或相互排斥,并歸因于實體論思維、工具論語言觀、工具理性主義等因素對他律或自律的偏執或誤解。
其三,提出了完善語文教育現代性的構想與策略,厘清了語文教育現代性建構的理論基礎、原則和要處理好的關系,并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策略。該書認為,語文課程改革首先要置換理論基礎,從實體論思維到關系思維,從工具論語言觀到本體論語言觀,從工具理性到實踐理性。其次要遵循原則,在語言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堅持民族性原則;堅持學科自主原則。再其次要處理好關系,在功利與審美、理性與感性、工具與人文、現代與傳統等方面尋求兩相兼顧或協作互進。最后要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方法運用等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這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要求高度契合,有助于我們明確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同時能夠從中獲取諸多可資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張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