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盟不叫力盟的時候,叫古城臺市場。
古城臺的名字源于虎臺。虎臺的四周,還有六個小一點的土墩臺,眾星拱月一般,圍繞著虎臺,這是將近兩千年前南涼王國的城市格局。
因了這些小土臺,這一片地方就叫古城臺。只可惜,虎臺周邊的六個土墩臺在開荒造田的年代被鏟平了,變成了土地,古城臺只剩得一個名字。
后來,古城臺逐漸繁華起來,因為陸陸續續有了很多企事業單位。青海省第二人民醫院、西寧市歌舞劇團、青海省平弦劇團、古城臺小學,還有一家很大的國營煤場,專門出售從大通、窯街等地方拉運過來的煤。煤場里有很多工人,把篩選后剩下來的煤面子打成煤磚。古城臺周邊很大一片區域的居民,就在這家煤場購買生活用煤。
人煙興盛了,商業也必將發達起來。古城臺曾經有個很大的商業市場,就叫古城臺商場。地址就在現在的博納廣場。一個大院子,里面蓋了十幾排平房。每間平房就是一個門面。我的記憶中好像也沒有門頭招牌,每個門上都掛著厚厚的帆布門簾。但我們絕不會走錯。周邊十幾里就這么一個商場,而且,那會兒所有的商品都是憑票供應,我們唯一能買到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只有這家商場。
我常常拿著當月的供應票到古城臺商場買東西。哪一間門面是肉鋪,哪一間門面是菜鋪,還有哪一間門面里賣亮晶晶的水果糖和油汪汪的糕點,我都一清二楚。掀開門簾,直接走進去,遞上供應券和媽媽給的零錢,換回全家的份額。
買完東西,如果手里還有一分兩分的剩余,我都要到古城臺商場對面的商業巷轉一轉。商業巷就是現在力盟商業街的前身。當然,那會兒根本不是什么商業街,就是房屋之間的一條道路。只是,這條道路的位置卻是別的任何一條道路都無法比擬的。南頭是省二醫院、古城臺商場;北頭是人民公園。如果再稍微多走兩步,西頭有一個很大的蔬菜瓜果批發市場,就是今天的新寧廣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這里,進行著蔬菜交易。往東,則進入城區,到繁華的西門口、大十字逛一逛了。商業巷在城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在很早的時候,城中的水井巷和莫家街還未興起,商業巷就有了市場的雛形。
最早到商業巷出攤的,是一些生活無著落的城市貧民。他們炒一些葵花籽、大豆,爆一鍋米花,或者收集一些小人書,做個架子擺起來,吸引孩子們來讀,掙一點小錢以養家糊口。后來,就有一些進城的農民,販賣城市里見不到的東西:新摘的櫻桃啦、野草莓啦;捆扎成小把的山丹丹花、荊芥草、薄荷草啦;還有磨成粉的胡麻、香豆、草紅花啦。我手里一分兩分的零花錢不足以支撐我買這些東西。我就到租小人書的攤位前,花兩分錢租一本書,蹲在案子前安靜地翻著看。
但是,我常常看不下去。那會兒是計劃經濟年代,所有商品都是憑票供應,不允許小商小販私自倒賣。盡管爆米花小人書野山花也算不上商品,還是時常有套著紅袖箍的人突然出現,把蹲在馬路邊的小販趕得四處亂竄。每當這時,擺書攤的小販就會一把從我的手中奪過小人書,扛起書架一陣風逃走。我的兩分錢算是白瞎了。
商業巷是當之無愧的黃金地段,在這里隨便擺個小攤,就能掙到一家大小的生活費。所以,就是這樣的驅趕,也沒能阻擋住小販們在商業巷擺攤。后來,不但賣瓜子炒大豆的多了起來,還有一些賣涼面賣釀皮賣酸奶的也加入了進來。比起只挎一只籃子或拎一個蛇皮口袋,以備隨時逃走的小販,這些人的家當更多、規模更大。他們一般都推一輛小車,車上放著碗筷、菜刀和案板,還有一瓶一瓶的調料,還有一些面袋和包裹。那個年代還保留著以物換物的商業遺風,有些懷了孕的小媳婦,或者正在長身體的大姑娘,想吃一碗釀皮解饞,手里又沒有錢,只好拿家里的面粉、或穿舊的衣服去換。賣釀皮賣涼粉的心領神會,收下她們的面粉或衣物,仔細地裝進自己的袋子里,再操起菜刀,當當當切一碗釀皮,特意多放些調料。于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嘴邊汪著一圈紅紅的辣子油,吃得心滿意足。
還有一些進城的農村婦女,大多坐在涼面攤前,掏出藏在內衣深處,浸透著汗水,卷成卷兒的紙票,一毛兩毛地數給賣涼面的小販。先給自己要一碗,吃完后囑咐攤主再抓一碗,帶給家中的婆母和孩子。涼面是尋常之物,農村婦女自己也可以做。但這尋常之物也不是隨時可以吃的。涼面要用白面,還要用清油拌起來,那個年代白面和清油都是奢侈品,只有逢年過節、或家中來了重要客人才允許做一次。不過,要是進城的話,就可以花不多的錢吃一碗長面(農村人把一切細長的面條都叫長面,寓意著長久、富貴。吃一次長面相當于過一次節日)。在城市里吃一碗長面,才不枉起早貪黑走了幾十里的路進城,才算是在西寧城里享受了一回。
我常常替我媽到古城臺商場買東西,每次也能剩下幾分錢落到我的手里。我就拿著這點錢到馬路對面的商業巷。只是,我的這點私房錢怎么也不夠我買一碗釀皮或涼面,我只能望著這些勾人魂魄的食物咽咽口水,快步走過他們。我喜歡到賣零食的小販那里,兩分錢可以買一把甜豌豆,四分錢可以買一塊上海的天山牌泡泡糖。如果手里有五分錢,就可以買一茶盅炒熟的葵花籽,或者一大碗爆米花。還可以買一小碗黑棗或者沙棗。還可以買一條活潑美麗的小金魚。五分錢是那個年代的一個價值分水嶺,就像現在的一百塊錢也可以買許多價廉物美的東西一樣。到了夏秋季節,商業巷會變得更加香甜迷人,除了常規的吃食,鄉下的農民帶來了琳瑯滿目的山野美味。我的五分錢可以買一碗小櫻桃或者錕青稞。在水果攤那里,五分錢的價值更大,可以買一長串酥梅梨或者長把梨,還可以買一兜子花檎和楸子。不論是從貴德河陰來的,還是從民和享堂來的,那些身穿黑條絨棉襖,腰里扎著繡花腰帶的農民,一律趕著毛驢車,車上堆滿了他們從自家果樹上摘下來的果實。毛驢安靜地站在一邊,好奇地打量著與它生活的鄉村完全不一樣的景致。賣水果的農民如果不太忙,他們會用席芨草把水果一顆一顆串起來,方便買主。那會兒沒有塑料袋,人們買東西都是拿繩子捆扎一下,提在手里。遇上不能捆扎的貨物,基本上都是撩起衣襟兜在懷里。
我就用衣襟兜回來過很多美味香甜的果子,紅艷艷的花檎、黃澄澄的軟兒梨,還有個頭碩大、軟糯多汁的神不知梨子。我和弟弟們圍坐在一起,分吃這些水果。那是多么美好的記憶啊,我們的童年因這些美味的零食而變得生動多彩。
我唯一一次消費過五分錢以上的錢財,是花兩毛錢吃了一碗炒涼粉。不過這個錢不是我掏的,是我爸爸掏的。我記得那是某一年的春節前夕,爸爸帶著我到古城臺商場采購年貨。置辦完東西后,我又拉著爸爸的衣襟,把他拽到了商業巷。我知道,這里有比古城臺商場更神奇更誘人的美食。果然,我發現了一家賣涼粉的攤位。因是冬天,涼粉就放在鍋里炒熱。一個汽油桶改制的爐灶上,支著一口大鍋,鍋里的油煎涼粉滋滋作響,散發著迷人的香味。
平常我是不敢多看這些美味佳肴的,但今天有我爸爸在。我仗著爸爸對我的疼愛,直接對老板娘說:“搲給一碗!”
涼粉什么滋味早已忘記,那個場景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怎么都不可能忘記。我的爸爸一口沒吃,全讓給我吃了。我像那些進城的農村婦女,辣子調得紅紅的,嘴邊汪了一圈辣子油。
隨著時代的進步,商業巷變得越來越繁華。如果說城中的水井巷是以賣服裝為主的話,那么,商業巷就以它的小吃闖出了名聲,成了西寧城的標志性商業街,那條不算太長的樓叢馬路,也正式命名為商業巷市場。
還是最早賣涼面、釀皮、羊雜碎的那批人,把肩挑手提的小吃擔子變成了固定的攤位。扎一頂露天帳篷,支一臺鍋灶,再擺一兩張桌子,小吃攤就算開張了。那個年月沒有天然氣,更沒有電灶,一律用煤。就近從古城臺煤場拉幾口袋煤渣,和小吃攤的鍋碗瓢盆堆在一起,誰也沒覺得這不衛生。小吃攤的主人忙得不亦樂乎,一邊負責炒菜做飯一邊負責燒火。每一家的灶火口都安裝著一個小型鼓風機,大多用手搖。小吃攤的主人在鍋里翻炒幾下,又蹲下身子用力搖幾下鼓風機,灶火里的火星就會一串串地迸出來,火苗舔著鍋底,呼呼作響。主人又趕緊起身,照看鍋里的食物。商業巷里一排排都是這樣的小吃攤,生意都非常的火爆。食客們坐在矮桌前等候上菜,廚師忙得滿頭大汗,鍋底下的火苗呼呼亂躥。尤其是夜晚,火星子在半空中亂飛,火苗像禮花一樣綻放,夜空變得無比絢爛。那時候的商業巷市場,是西寧城里人間煙火最繁盛的地方。
后來,外地的小吃也來到了西寧城,最先出現的是陜西的肉夾饃、梗皮、搟面皮;后來,是河南的胡辣湯、水煎包;到四川的麻辣燙、上海的雞湯餛飩、湖南的肉醬米粉傳進來時,全國各地的小吃已經占據了西寧城的半壁江山。它們最早的落腳地,就是商業巷市場。我記得第一個賣米粉的小吃攤在商業巷擺出來后,食客的隊伍排得一眼望不到頭。而我也是一吃上癮,每天從城東坐公交車跑到城西,穿越大半個城市,就為吃一碗以前從沒見過的米粉。在好長一段時間里,我一個月的工資差不多有一半送給了這家小吃攤。不止是我,所有的女孩子都把到商業巷吃麻辣燙,吃搟面皮,吃手搟粉當成了生活中的常態。
當然,本地的小吃也并未因此衰落。它們以獨特的優勢依然牢牢地把控著本地人的味蕾。我記得又是一年的春節,一位賣釀皮的攤主無比自豪地問我:“你猜我三天里一共掙了多少?”我問:“多少?”他左右看了一下:“一百!”天哪,我那會兒一個月還掙不到一百,他三天就掙了一百,可見他的生意有多么的火爆。
其實本地小吃中最受歡迎的還不是釀皮兒,而是那會兒很流行的羊肉面。曾經是西寧城里風靡一時的快餐食品,類似于現在的牛肉面。只不過,羊肉面的湯底是用羊肉湯調制的,碗面上漂著一層油花,滋味要比現在的牛肉湯底醇厚鮮美好多。下到鍋里的面也沒有任何添加劑,當然也拉不出牛肉面那樣細長柔韌筋道的效果,但吃到嘴里有一股小麥面本真的香味,青海人叫“捋條兒”。澆到面條上的羊肉也很實惠,切成指頭蛋大小的肉粒,鋪在捋條上面,肥瘦相間。挑起面條來吃一口,再喝一口湯,那滋味兒啊,能香得靈魂飛揚起來。
只可惜,羊肉面不知啥原因沒有流傳開來,倒是那會兒不太出名的羊腸面,名聲一天天大起來,成了西寧的名小吃。
商業巷的名氣越來越大,小吃攤越來越多。有的小吃攤做大做強后,就近找一家鋪面,裝修一番,開起正兒八經的飯館,專門經營本地人喜歡的川菜、湘菜,還有以經營海鮮為主的小吃店。也因此涌出了一批人們津津樂道的小吃。每逢周末或假期,多是一家三口,兩三個閨蜜,三五成群的朋友,來到這里,他們都有各自心儀的小館兒,熟門熟路。點幾樣自己愛吃的小吃,喝酒聊天,度過一天中美好的時光。就連那些維持秩序的城管,白天一臉嚴肅地清理街道,下班后脫下制服,也要在小攤上買一點好吃的帶給老婆孩子。
再后來,城市改造,商業巷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取了一個十分高端的名字,叫“力盟商業巷步行街”。
力盟商業巷打造的是現代化大都市的商業步行街,就和成都的春熙路、長沙的太平街、南京的夫子廟一樣,它將成為西寧市的品牌商業步行街,成為高原古城的一張名片。改造后的力盟商業巷擴大了好多,不再是一條直直的街道,它像麗江古城的四方街一樣,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商業步行街。以商業巷不夜城廣場為中心,分別有兩條巷道、四個城門。兩條巷道又連接著八條不同的巷子。這八條巷道以高原古城的古老文化為元素,分別叫絲路巷、彩虹巷、大食巷、公主巷、踏歌巷、卡約巷、茶馬巷、文峰巷,古色古香,引人遐想。而每一條巷子里,隱藏著我們從童年時代就心心念念的各種美食。如今的小吃美食也與時俱進,變得愈加高端、愈加精細。就如麻辣燙,不再是大鍋里一鍋燙了,如今有了干鍋的、串串的、蘸汁的,還有旋轉小火鍋,幾乎照顧到了每個人的口味。
酸奶也不再是單一地點上菜籽油做奶皮,而是撒上各種果脯、各種香料、還有鮮花和抹茶,五顏六色地擺在柜臺里,非常受小姑娘的歡迎,幾乎人手一杯捧在手里,成了高原古城獨特的酸奶冰淇淋。
如今的力盟商業巷已是標志性的品牌步行街,是集吃、住、玩一條龍的旅游景點,國家4A級景區。有幾家大型購物商場,集中了中國著名品牌商標,還有國際品牌也在這里安家落戶,開店營銷。當西寧城里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在商業巷出現時,我幾乎就成了那里的常客。我經常早早地出發,背著電腦來到這里,點一杯咖啡,然后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默默地敲一天字。敲累了,就在店里的長椅上躺一躺。我非常喜歡這里靜謐溫馨的環境,聞著咖啡的香味敲字,靈感似乎比平日多一點。
有時候,我坐在窗前默默地望著外面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就不由得回想起,很多年以前那個夾在樓叢中的小巷道,以及馬路邊上挎著籃子,挑著擔子偷偷摸摸做生意的小販們。還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棉線頭巾鋪在地上,堆著亮晶晶的櫻桃,紅艷艷的野草莓(我們叫地瓢兒),還有脆生生的水蘿卜。就是他們,奠定了這條商業街的基礎,而這條街上的美味小吃,撫慰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城市美食在這里盛開,在這里流轉,在這里升華。弱柳青槐拂地,軟煙紅塵醉人,力盟商業街,但愿把一座城市的美食一直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賈文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八屆高研班學員。出版有小說集《銀簪子》。散文集《老西寧記憶》《望穿天路》。作品曾入選《21世紀年度散文選》《中國企業職工文化大系》等。作品散見于《雪蓮》 《文藝報》 《兒童文學》 《天涯》《飛天》《散文選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