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人們總是向往和追求安寧閑逸的日子,但在獲得這種生活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淺嘗輒止。
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無不在向人們揭示這樣的道理。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鉆探于2017年6月11日結束。在兩個月的時間里,航次鉆取了1 600余米海底巖芯。其巖芯被橫向剖開后,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一串串化石遺跡,它告訴人們:潛下心來,到深處去,才能擁有閑適優逸的生活。
在海底巖芯被橫向剖開后,人們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圖案:如線條樣的,有比較長的,也有1厘米長的;有的索性就是一個圓點……這些便是古代生物遺跡。這些化石遺跡分為停棲跡、爬行跡、覓食跡、居住跡等。有一種遺跡是垂直的直管型潛穴,這是生活在濱海淺水中的生物留下的。
由于濱海常常海浪洶涌,且覓食者眾多,天敵處處可見,動物就會掘出一個垂直的洞穴,躲在海水以下的沉積物內部。有的腹中饑餓了,則爬出洞外覓食;有的索性就在沉積物中艱難地一拱一拱向前,這樣獲取的食物極其有限。于是在小小的潛穴里,便有生物碎屑、石英粉砂、黃鐵礦,還有生物糞便,科學家稱之為“糞球粒”,這些跡象表明該遠古生物的吃喝拉撒都在潛穴中。
要是當年的沉積環境較差,在挖掘洞穴時,為了不讓洞穴坍塌,動物會一邊挖洞,一邊分泌黏液,以起到加固作用。科學家為這層黏液取了名字,叫“涂層”或者“襯里”。
有一種化石遺跡是在水平的沉積物表面呈現出一條溝,這是生活在深水區的動物開掘出來的。由于深水中的生物很少受到天敵的侵襲,所以它們不必挖掘出一個垂直的洞穴躲藏起來。沒有洞穴,當然就不用為洞穴“涂層”“襯里”,只需要在沉積物表面的溝中一邊爬行,一邊尋覓,就能享受泥巴里的食物大餐,氣定神閑地過好每一天。
在化石遺跡中還有一條條長長的、垂直的管道,這可是生活在淺水區沉積物下層的動物逃命時的“通道”。一天,突然涌來一股濁流,生活在沉積物下層的動物感覺到有更大的沉積物向它們壓來,危險即將來臨,它們會慌不擇路,拼命往上爬。這樣就出現了一條垂直向上的痕跡,科學家稱其為“逃逸構造”。
科學家說,有時沉積突然增強,危險激發了生物的無限能量,它們會“嗖”地從沉積物底下往上躥。逃逸構造能讓人想象出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逃亡,這也是生活在淺水中古代生物所要付出的代價。
淺處緊張忙碌,而且危機四伏,深處就要安全閑逸得多。而重要的是,人們要將苦吃在前頭,早早練就出一身在生活深處生存的強健體質與本領。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故而深沉、深厚便成了世上最優秀的秉性與潛質。
這就是化石遺跡給世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