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鵬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實驗室,它就是廚房。在這里,人們用剁、斬、片、切等刀法處理食材,再用煎、炒、烹、炸等技法,讓各種食材相互融合,繼而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成為美味佳肴,來滿足味蕾。
這和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發新材料的流程頗為相似。科學家研制新材料時,需要先將化學原料進行分解,再把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一起,通過各種方法促使它們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得到理想中的材料。事實上,科學家已經運用“廚藝”,成功地研發出許多新材料。
二維晶體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完美的二維晶體無法在非絕對零度的環境中獨立存在。2004年,兩位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制作石墨烯為例,用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打破了人們原有的認知。石墨是碳的一種同素異形體,它的結構是平面層狀的,每一層都由碳原子以正六邊形緊密聚集形成蜂巢結構。1毫米厚的石墨大約包含300萬層石墨烯。
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先從石墨上剝離下石墨片,再將石墨片的兩面粘在特制膠帶上,撕開膠帶,將石墨片分為兩層,如此反復,石墨片越分越薄,最終可以得到僅由一層碳原子組成的薄片,這就是石墨烯。石墨烯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在已知的材料中,它是最薄的,導電性、導熱性最好,強度最大,應用前景廣闊。這兩位科學家打破了舊認知,制作出新材料,由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盡管用“撕膠帶法”費時費力,但這種方法在實驗室中頗受科學家的歡迎,因為它很實用。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運用這種方法還獲得了二硫化鉬、二硫化鎢等二維材料。“撕膠帶法”的學名叫“機械剝離法”,它是不是讓你聯想到切土豆片、切文思豆腐的刀法?
固相合成法是科學家研制新材料時常用的方法,其使用的原料大多呈粉末狀,這種形狀使得不同物質的分子與分子之間有機會充分接觸。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是原料,還是成品都呈固態,猶如將不同的食材切碎混在一起做成拼盤。
科學家先在容器中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兩種以上的原料,然后注入適量的無水乙醇或去離子水,通過機械球磨的方式使它們混合均勻,再將其壓縮成片狀加熱,讓不同物質的分子與分子產生化學反應。為了加快顆粒表層分子之間的離子擴散速度,科學家要將片狀物球磨混合,之后再次將其壓縮成片進行加熱,從而促使分子與分子不斷地發生反應,生成新物質。新物質越來越多,就會堆積形成晶核,最終形成晶體,這就是科學家想要的新物質。這個生產過程和制作豆腐干的過程是否有些相似?
在菜肴出鍋前,人們會撒上調料,淋些明油,讓菜肴更加美味可口。在新材料成型前,科學家也會使用一些手段讓它更加適用。比如一些晶體中含有鐵,鐵離子可能存在于晶體層的間隙,從而改變晶體的磁性,影響其品質;又如在燒結過程中,一些晶體可能由于供氧不足,導致其內部出現缺陷,影響使用效果。科學家會采取退火這一熱處理工藝來解決類似問題,先將新材料加熱到一定的程度,保持足夠的時間,再將其放置在低溫環境中讓它迅速冷卻,這樣就可以細化晶體,減少晶體內部的缺陷。這種工藝既可以應用于金屬,比如合金材料,又可以應用于非金屬,如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材料。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運用科學的方法就可以做到。科學不僅存在于設施先進的實驗室內和科學家研制的新材料中,也在千家萬戶的廚房里,在每日相伴的人間煙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