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姍姍
皮卡丘是通過《精靈寶可夢》這部動畫片被人熟知的。從1997年4月1日開播至今,《精靈寶可夢》成為東京電視臺的熱播節目之一,但鮮少有人知道,這部好評如潮、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動畫片差點因為一次5秒的意外夭折。
1997年12月16日,本是平常的一天,卻因《精靈寶可夢》的更新顯得有點不同。調查顯示,日本有過半的少年兒童會每天準時等待這部動畫片更新。但這天,在播放第38集《電腦戰士3D龍》時,一場意外降臨。劇情中,主角團隊即將被導彈擊中,千鈞一發之際,皮卡丘使用十萬伏特技能提前引爆導彈才順利逃生。為了體現導彈爆炸時的“放電”效果,動畫制作者使用了紅色、藍色兩種顏色迅速交替的方式,在5秒的時間內,電視屏幕以每秒12幀的頻率閃爍。正是這短暫的5秒鐘,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后果,這一事件也被稱作“3D龍事件”。
當天晚上6時50分至7時30分之間,日本共有615人收看這集動畫片后,因為頭暈、視力模糊、惡心,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兒童。該事件一經新聞報道,導致更多的人去觀看那集動畫片。最后被送往醫院的患者共有685人,盡管多數人在送醫途中得以自行恢復,但還是有150人住院治療,其中兩人住院超過兩周,才得以康復。針對這個現象,專家學者開始尋找原因,影響較大的研究有兩個。
在1998年的《神經學年鑒》上,一個研究團隊在對山口縣兒童的調查中發現,12名沒有癲癇史的兒童出現了痙攣癥狀,其中11人為光敏性癲癇。在強烈的閃光刺激下,視神經的刺激引發腦部的神經痙攣,甚至會引發人昏迷。由此得出,顏色快速交替的閃光引發的癲癇,是導致近700人被送往醫院的原因。進一步的測試表明,高色差的紅色和藍色交替誘發的光響應程度遠超相同頻率的單一色調交替閃光,這一因素與閃光頻率、持續時長等因素共同造成了這次意外。這些調查結果都指向光敏性癲癇成為“3D龍事件”的標準解釋。
但美國作家本杰明·雷德福和澳大利亞詹姆士庫克大學的羅伯特·巴塞洛繆認為光敏性癲癇并非造成這次事件的唯一原因,大量出現的第二波患者產生的頭疼、頭暈、視力模糊等,并不是癲癇的典型癥狀,反而更像是得了群體性癔癥。癔癥是指由壓力、暗示等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這樣的精神因素在人們相互影響下會造成傳染,形成群體性癔癥。他們認為這才是造成第二波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
此外,雷德福質疑光敏性癲癇的另一個原因是,此前一項對英國人群的研究指出癲癇發病率為1%,但有3%的人屬于光敏性癲癇,這個數據讓他覺得不合理,卻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能夠證實。因為時間久遠,已經很難證實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可它對整個動畫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多國對動畫中可能出現的視覺刺激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
在經歷4個月停播后,1998年4月,《精靈寶可夢》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盡管人們已經開始逐漸淡忘皮卡丘“放電”的內容,但這5秒的鏡頭還是永久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