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青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閱讀和背誦詩詞了,是母親引領我走上了讀詩和背詩的道路。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每個周末,母親都要捧著一本《宋詞三百首譯評》,帶我學習里面的詩詞,并要求我背誦其中一些名篇佳作。
我出生、成長在河南北部的一個農村,家中有一個寬敞的小園,這里種植著桃樹、杏樹、石榴樹、月季、迎春等花草樹木。每年春天,盛開的鮮花都會將這個小園打扮得姹紫嫣紅。
母親教我的第一首詩詞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背誦這首詩詞時的場景。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后,園里的桃花已經枯萎,粉紅的花瓣在春風的吹拂下舞動著身姿灑向地面,空中的燕子也在嘰嘰喳喳地抒發內心的歡暢。片片桃花如同紅雨,傳遞出落英繽紛時的浪漫。在如此美妙的景色里,我手捧著書本,口中一遍遍吟誦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那時的我并沒有很深的領悟力,無法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情感和所思所想,但我被語言本身的優美深深吸引住了。看著眼前的景色,念著晏殊的詞作,我突然感覺他所描寫的就是我眼前見到的場景,原來千百年前的詩詞離我們竟然如此近。從此以后,我深深地愛上了詩詞。
本科時,我機緣巧合進入了哲學專業學習。大二下學期,我有一門專業課是中國美學史,老師推薦的教材是北京大學葉朗老師編寫的《中國美學史大綱》。在這本書中,關于詩詞美學的討論,葉朗老師多次引用了葉嘉瑩老師的觀點,由此我認識了葉嘉瑩老師,并開始閱讀她的詩詞賞析著作。葉嘉瑩老師對詩詞的講解非常細致,她從語言符號學、接受美學等角度分析詩詞文本,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賦予詩詞詮釋以新意。而且,她會結合自身的經歷來理解詩詞,通過情感共鳴,深刻地感悟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波瀾。她將自己對詩詞的感悟和自身閱歷緊密結合,用“弱德之美”來面對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和考驗,用自己的崇高人格為我們樹立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光輝典范。
2017年冬天,我從網上得知葉嘉瑩老師將在南開大學舉辦一次公開的講座,當時就萌生了要去現場聆聽的想法。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我迫切地想要見到這位讓我領悟到詩詞之美的學術前輩。于是,我購買了前往天津的高鐵車票。見到葉嘉瑩老師的那一刻,我心中無比激動。她滿頭銀發,但頭發依然濃密。她戴著一副兩邊帶有鏡鏈的眼鏡,深邃的目光中傳達出對詩詞的熱愛和對后輩的殷殷期望。她身穿深紫色外套,還披有繡著花紋的淡紫色披巾,雅致得體,落落大方,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知識分子的優雅。
葉嘉瑩老師雖然已經90多歲了,但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她堅持站著講課,而且一站就是三個小時。她講自己的人生經歷,講自己的詩詞作品,也講自己對后輩的囑咐和希望。她說:“我之所以九十多歲了還要站在講臺上,是因為我真的熱愛詩詞。詩詞中有那么多美好的東西,我要是不把它講給學生,我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未來的學者。”她的心愿只有一個,就是讓詩詞文化代代相傳,“柔桑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本科畢業后,帶著對詩詞和書畫的熱愛,我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成為一名以中國古典美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碩士研究生。研一上學期,《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在全國范圍內開啟新一季節目的選手招募。帶著對詩詞的熱愛和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愿望,我報名參加了這次招募活動,并精心創作了41幅詩詞飛鳥圖。節目組選手導演對我的詩詞飛鳥繪系列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憑借著這套國畫作品和深厚的詩詞功底,我順利地通過了電話面試、筆試、面試等層層選拔,從40多萬個報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百人團中的一員。后來,我又憑借出色的表現,從預備團中進入現場青年團,在青年團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最終登上了節目的主舞臺,現場展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贏得了主持人和點評老師的稱贊。
碩士畢業后,我從事過一段時間考研培訓工作。剛開始,我對這份工作葆有激情,但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和時光的流逝,我越來越覺得這份工作是在重復知識,我還是希望能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能夠在學術上日益精進。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參加了2023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研究生考試,而所選的導師正是我童年時反復背誦的那本《宋詞三百首譯評》的作者朱良志老師。
后來,我順利通過了材料審核,進入了復試環節。面試時,我在自我介紹中講述了自己童年時閱讀朱良志老師著作和后來參加詩詞大會的經歷。題庫作答和研究計劃陳述環節結束后,進入自由提問環節。我對詩詞的喜愛和與詩詞相關的經歷引起了老師的注意。朱老師詢問我參加詩詞大會的經歷,另一位年輕老師與我探討詩詞創作的相關問題,還有一位老師為我推薦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些名師。我感受到老師們對我的欣賞,這得益于我長年累月在詩詞領域的研究和學習。
十天過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官網上公布了2023年博士研究生的錄取名單,我很幸運地名列其中,我想這要得益于詩詞給我帶來的幸運。同時我不由得感嘆命運的奇妙,或許母親在給我選擇詩詞背誦教材的時候,只是隨機選擇了一個譯評本,但年幼的我由此開啟了和這本書的作者的緣分。
那時候的我不會想到,本科時我會學習哲學,碩士時我會學習美學,之后會有機會參加《中國詩詞大會》,也不會知道我會順利地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更不會知道我的指導老師就是《宋詞三百首譯評》的作者朱良志老師。所以,這種種經歷真的讓人不得不感嘆命運的奇妙,而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經歷也和詩詞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未來,我還會葆有對詩詞的初心和熱情,也會不間斷地學習詩詞,感悟詩詞之美。我特別好奇未來我與詩詞之間還會發生什么樣的精彩故事,但無論怎樣,都要感謝自己堅持閱讀詩詞,才會有如此美妙的人生際遇。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2023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