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杰
(廣東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伴隨經濟全球一體化逐漸發展,高校師生對于建筑物的審美方面逐漸呈現出一致越來越高要求。建筑設計不但涵蓋了物質文明,還有精神文明,而且不同內容間融合將會對于社會營造關鍵作用。建筑為人類社會關鍵運行的載體,缺少建筑空間上的支持,社會將無法完成向上的良好發展。并且建筑設計中通常能夠反映出本地區一個時間階段中所獨有的建筑審美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態。而且伴隨時代持續的發展,建筑設計不僅僅是社會活動內容,活動的目標以及結果與社會外的天然環境是密切關聯的。現階段我國的不同地區中非常多的建筑物具有一定相似性,而且很多地方為了實現建筑物快速建造完成,在設計階段對于相應環境方面的設計開始出現松懈問題,從而導致大部分地區的建筑物更加單一化,對于我國建筑領域可持續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地域文化即在長時間的生產勞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產生具有一定獨特意義的習慣文化。而且不同地區之間對于文化積累程度和長時間積淀程度是無法相同的,并且和本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獨特環境條件具有緊密聯系。而且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本地歷史發展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所以現階段應當更加重視對于建筑設計地域文化的應用,保證將相應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當中,進而使得建筑物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1]。在某種意義上,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能折射出當代社會和文化的潮流。高校建筑如圖1 所示。

圖1 高校建筑
地域文化即一個地區在長時間的生產勞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具有一定獨特意義的習慣文化。而且不同地區之間對于文化積累程度和長時間積淀程度是無法相同的,并且和本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獨特環境條件具有緊密聯系。而且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本地歷史發展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所以,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和其長時間來的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類似的。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其關鍵特征可以體現在3 個方面:①地域文化的內容雖然是通過長時間的歷史發展而逐漸出現,但是其具體的內容也會存在一定變化。而不同時代區域的文化雖說存有明顯時代特征,不過只要形成,也能夠于一定程度之上與當時時代條件相脫離,有著相對穩定性。②一個地區其地域文化主要是依靠當地群眾在日常的生產以及生活中實際勞作產生,因此人民的思想就是本地區的地域文化中最深層次的載體。還有人類生存形態的多樣性會決定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③雖然地域文化是一個固定地理空間當中經過時間流逝產生的獨有的文化,不過形成需不同文化相互刺激,絕不是隔絕地區條件因素單獨造成的。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特征為地域間緊密往來下產生的,不但存在獨特性的特點同時還有廣泛性地域特點。在不同地區之間相互的合作以及溝通當中逐漸產生了地區獨特的文化,因此地區文化是群眾、地區溝通交流的智慧產物,并不是各個區域文化隔絕就能產生的[2]。
伴隨我國的建筑領域逐漸發展進步,地域文化對于建筑風格產生的作用逐漸顯現。
為了使得建筑行業中設計藝術多樣化發展能夠有效實現,相關工作者應當對于地域文化建筑設計做到積極高度重視,并且充分運用文化所獨有的特性來對于藝術性進行表達。不同地區地域文化能夠對于特定建筑帶來風格上促進作用,從而造成建筑設計的內容出現突出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將會產生不同建筑物的設計風格,而設計工作人員所設計的風格一般是參考之前所學習的內容,所以個人的生活軌跡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將會對于建筑起到關鍵作用。
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程度是最集中的表現形式,所以,地域文化是建筑設計的基礎,而文化的表現則是建筑設計的核心和源泉。建筑設計要充分重視地域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技手段完美地結合,以地域文化為根基,使整個建筑設計的內涵與靈魂得到升華。中國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個時期的文化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其價值觀和美學理念也各不相同。基本上,這對于建筑設計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地域的差異,即使是在同一時代,其所傳達的文化意蘊也不盡相同。
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是相應設計師開展建筑設計時最天然的資料和靈感出處,不過,伴隨建筑行業中出現盲目崇外的問題,我國大量建筑環境的設計內容未把地域文化相關內容融入進去,造成了建筑僅僅具有著現代性,但是缺乏相應的獨特意義。在這種條件下,我國眾多已建成建筑中失去了對于本區域所獨有文化的表現,而且地域文化的特點發生飛快流失情況,大量西方文化中,建筑風格逐漸將本地區文化特征于建筑設計當中原有的影響取而代之,群眾對于建筑的審美歸屬感進而持續缺失,導致建筑行業持續向好發展趨勢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為確保我國在建筑設計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相關設計師在進行具體設計工作時候需要積極主動地采取本區域的地域文化特色項目,積極將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設計結合起來,確保傳統和現代、民族以及主流文化間統一和諧[3]。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所高校的學生文化建設能夠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在推進高校文明建筑建設的同時,也在推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為了更好的將我國的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建筑的規劃設計中,應在高校選址前期進行規劃設計,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詳細、深入的調查,對周邊環境、綠化程度等進行詳細的調查,對其進行全面的評價,并依據有關的數據,對其周邊綠化的影響進行全面的評價。其次,對所選高校施工場地進行地質、交通、氣候、人文景觀的調查。只有細致全面的前期勘察工作,才能使高校項目的編制更加合理。
高校建筑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在高校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人性化設計有利于高校文化的良性健康發展,對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性化設計是在建筑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人體的生理、思維、行為習慣等特點,將其與人類的心理需要相融合,并將其融入建筑的設計之中,從而保證其功能和使用性能能夠滿足高校師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高校師生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對建筑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設計是一項集美學、構造學、物理學等學科于一身的綜合性設計工作,以人性化的建筑設計應在建筑外觀、結構、空間設計上充分體現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適度,滿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其生理需求。人性化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因此,人性化的建筑設計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4]。
高校校園建筑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建筑以其載體形象全面地體現了其文化和社會文化心理,并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態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高校多用途文娛活動是高校文化活動的基本物質文化形態,它所蘊涵的文化交流、體育精神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形式與社會文化心理,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復合文化屬性,并表現出多層面的品格特征。例如,廣東某科技高校體育館的建筑設計,在視覺上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飛行的內涵,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
高校建筑的文化具有普適性,高校的師生,無時無刻都與建筑有聯系,每天都能從建筑中汲取知識,所以,對于建筑的評價也各有不同,不過,不同的人對建筑的理解并不相同。要促進一個城市的文化,必須要提升建筑設計師、工程師、管理人員和使用者的文化素質,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建筑的內涵和特性,讓每一座建筑都充滿了不同的文化。總之,要把地域文化與高校建筑結合起來,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的重要載體。
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有助于建筑設計工作人員對于建筑物的設計思路進行拓展,指引設計方式的創新。而且相關設計工作者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的時候,所設計的具體內容可以和所建設地區本地歷史文化充分結合,進而使得所設計的建筑形態與本地區自然地理生態能夠更加貼切。建筑中與當地學生的生活習慣相適應的狀況下,應當對建筑物進行充分應用,進而使得建筑物對于地域文化中相關內容充分的保留獲得實現。在地域文化因素作用之下,優秀建筑環境的設計可以使得建筑應用人員和高校學生于生活上維持一定程度相似,這不但對當地特色文化的保護是有利的,而且對于建筑應用人員和當地生活良好的交融獲得實現是有利的。不同地域中文化的載體對于建筑設計所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以某市高校建筑作為例子,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對于當地的建筑設計工作提供了眾多有影響的參照。某大學新校區建筑群用石頭展現地域文化,如圖2 所示。

圖2 大學新校區建筑群用石頭展現地域文化
在進行高校校園建筑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周圍的人文環境,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設計。如禮堂、會堂、體育館、文體中心等,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去深刻理解。在人文和時代的大背景下,校園建筑體現了學校的特色和文化特色。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文脈、傳統、源頭、歷史、宗教、神話、民間、地方、風俗、紀念、名人、懷舊、原始藝術、人的生命力、文學、書法、詩詞、符號,以及其他,設計者也可以將他們獨特的思想和意圖運用到設計中。同時,“夜生活”在高校的校園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在高校建筑中,創造更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多功能的活動,同時也要為高校校園創造更多的空間[5]。體現某市地域文化的大學建筑如圖3 所示。

圖3 體現某市地域文化的大學建筑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建筑師,要明確其發展的規律和發展趨勢,從最基本的細節開始,逐步的充實和更新。在高校建筑設計這一新的進程中,我們要注意把地域文化融合到新的建筑中去。設計師也不能一蹴而就,因為文化的更新和進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時間來打磨和完善,如果一氣呵成的話,很有可能會失去現代文化的本質。高校建筑是一種為高校師生服務的體系,因此,在我國的高校建筑設計中,追求地域文化是一項重要的原則。
近年來,國內建筑風格受到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會給我們的建筑風格帶來很大的損害。因此,應積極吸收外國建筑的優點,并將其與我國優秀的文化思想相結合,實現人與建筑的協調統一。高校建筑因設計過程中應用了地域文化,故其具有多種不同的文化特點,已經成為大學校園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物,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高校校園建筑是伴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發展而得到空前的發展和重視,它的形態也在不斷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