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的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十年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成果。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肩負起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和理想信念都決定著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為人民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奮斗。
回顧百余年黨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一直都在為人民謀幸福,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奮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發展教育事業、科學事業、文化事業和衛生體育事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奮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和完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經濟總量保持長期快速增長,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奮斗。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下大力氣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依然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奮斗。比如,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 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經過接續奮斗,我們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讓人民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步。又比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其后又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為人民的美好生活筑牢了安全防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深刻闡明了現代化建設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上了創造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明確了到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的目標,更加清晰地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藍圖,為人民繪就了美好生活的新圖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物質富足和精神富足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度統一的美好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創作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文化作品,讓人民享有更高質量且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經過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黨的二十大從九個方面明確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一條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時,黨的二十大還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奮斗目標,并從各方面作出具體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漸進式解決好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精力投入到民生領域,采取更多暖民心的惠民舉措,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其中,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于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是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我國社會發展客觀實際得出的科學結論,為解決當前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工作著力點。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領域各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經過40 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許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經濟短缺和物質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變得愈加強烈,人民群眾在新階段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并且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特點。從當前來看,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法治意識、安全意識顯著提升,對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增長較快。比如,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人民群眾就期盼擁有更穩定的工作,獲得更豐厚的收入;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制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群眾就期盼得到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機會,獲得更加便利的就近入學條件,享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就期盼有更高標準、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有更高水平、更多免費的醫療衛生服務;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就期盼在城市里的居住條件更加舒適、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空氣質量更加優良。我們要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踐要求,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切入點和主攻方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