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坤 管懌杭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雙循環”戰略的實施對職業教育提出較高要求,傳統職業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教育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勢在必行,應引起職業教育院校的重視。需明確“雙循環”視角下深化產教融合的價值,關注經濟發展現狀,以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為目標,調整職業教育的開展模式,擴展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將人才技能培養作為職業教育重點。
內循環包括生產、消費、流動、分配、交換等全部國內市場活動的大循環,為體現職業教育的價值,深化產教融合至關重要。第一,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有助于維護現有生產與消費水平,職業教育系統屬于社會事業部門,其本身具有較為穩定的消費能力,同時可開發生產與消費潛力,深化產教融合使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社會資源開發,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推動國內經濟市場高質量循環。第二,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效果,可為社會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快速適應職業工作環境,提升不同產業的生產效率,解決市場缺少技術型人才的問題,建設高水平技術型人才隊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三,協調國內經濟市場各環節的關系,使內循環始終處于暢通狀態,深化產教融合后職業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針對性更強,教育效果與企業人才需求相符,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產教資源的匯集,有效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縮小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清除阻礙內循環的因素。
外循環即國際大循環,經濟全球化是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雙循環”格局下,國內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市場關系緊密,職業教育對內循環的促進作用間接影響外循環,因此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在保證國際外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第一,深化產教融合可提升外循環的質量,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為經濟市場輸出大量高水平技術型人才,進入各行業促進行業生產模式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定位發生改變,體現“世界工廠”的經濟發展優勢。第二,拓展外循環的范圍,深化產教融合后的職業教育內容豐富,且教育形式多樣化,實現各行業知識的融合,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對經濟市場的認知更全面,通過產教融合關注行業國際發展趨勢,使學生掌握行業先進技術,按照國際化標準完成人才培養工作,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為充分體現深化產教融合在“雙循環”戰略實施中價值,教師應分析傳統職業教育特點,明確“雙循環”視角下在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挑戰,探索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方式[1]。
“雙循環”視角下,創新是促進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量增加,但現階段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型人才數量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據統計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人數超2 億,其中創新型技能人才總數不足6000 萬,因此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教育人員用應了解社會對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效果,為社會輸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不符是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困境之一,“雙循環”視角下,社會的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如職業教育未能及時了解人才需求變化,會導致采取的人才培養方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無法通過教育為社會培養符合需求的技術型人才。《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中預測,2025 高端制造業的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 萬,因此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時,需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實現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的接軌。
“雙循環”視角下,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增加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難度,職業教育原有人才培養模式效果受到影響,培養的技術型人才在社會中競爭力弱,難以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為此職業教育應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育重點,采取多種方式深化產教融合,通過職業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工作崗位后保持學習熱情,學習行業先進的技術與思想,使培養的技術型人才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增強技術型人才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教學資源少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阻礙,也是影響產教融合深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雙循環”視角下,職業教育人員應將開發教學資源作為工作重點,與國外職業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進更多教學資源用于職業教育改革,結合我國不同行業發展需要,深化產教融合,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效果。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的基礎保障,企業與院校應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調整原有人才培養體系,強化職業教育效果,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如下所述。第一,院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擴展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可用空間,并建立實訓基地,整合職業教育可用資源,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第二,企業需發揮自身優勢,依據“雙循環”戰略實施需求,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構建可供技術培訓工作開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實際運用技能的機會。第三,院校調整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針對行業發展遇到難點,創新職業教育方式,并將行業關鍵技術培訓作為教育重點,使學生掌握職業必備技術能力,同時鼓勵學生以職業教育內容為基礎進行創新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雙循環”視角下,廣西生態職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體系,為同一專業設置兩種培養方式,學生可依據自身職業發展需要,選擇不同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解決廣西急需技術型人才的問題,也降低了學生的升學難度,職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可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深化產教融合創造基礎條件,使院校采用的職業教育方式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有效協調學生就業與升學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攢豐富實踐經驗,其他職業教育院校也應結合專業特點與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完善豐富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職業教育效果。
“雙循環”視角下,職業教育應發揮協調內需的作用,解決現階段經濟體系人力供給矛盾,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人才供給體系,為各行業輸出高質量技術型人才。第一,教育部門需在職業教育中發揮自身作用,協調產業與院校之間的關系,實現對產業與院校發展的同步規劃,協助院校整合可用教育資源,為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創造基礎條件。第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表明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并在職業教育中推行“學徒制”,協助院校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完成人才培養工作,提高職業教育的效果,為行業輸出符合標準的高水平人才。第三,院校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優化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了解職業的工作環境與工作內容,學生學習知識的空間擴大,職業教育效果滿足行業的人才需求。某院校為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效果,實行“學徒制”育人模式,企業與教師在職業教育中各司其職,學生在校內學習知識,企業實習跟隨經驗豐富的行業前輩學習運用崗位技能的方式,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培養人才更符合行業發展需求。其他院校也應借鑒該院校人才供給體系構建經驗,了解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優勢與企業合作,依據企業人才需求調整職業教育方式,為企業培養高質量人才,既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又能夠降低學生的就業難度[2]。
“雙循環”視角下,原有產教融合理論適用性下降,為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院校需結合新經濟背景,分析產教融合的概念與內涵特征,加強產教融合理論研究,以指導在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工作開展。第一,在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建立聯系,以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為基礎,明確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確定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的目標與落實計劃,并獲取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第二,政府發揮指導作用,搭建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匯總地區可用于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第三,院校需重視地區產業群發展特點研究,依據研究結果確定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方式,高質量完成職業宣傳工作,通過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并邀請企業員工參與技能培訓,及時發現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廣西生態職院為提升職業教育效果,順應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需要,打造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品牌,立足林業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分析產業人才需求,充分利用自身條件打造優勢專業,已設立重點建設專業10 個,特色專業10 個,構建特色專業體系,彰顯生態特色。培養的人才更符合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職業教育在“雙循環”戰略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加強理論研究是提升職業教育效果的關鍵,經濟市場發展迅速,產教融合的概念與特征隨時發生變化,院校應將理論研究作為長期工作內容,關注地區經濟、產業發展與產教融合之間關系,構建動態化人才培養模式[3]。
“雙循環”視角下,職業教育應擴大作用范圍,通過職業教育引導人才形成終身職業學習意識,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重視學習意識的提升,構建更完整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系,為不同年齡、學歷的技能人才創造學習機會,營造終身職業學習的社會環境氛圍。第一,政府增加用于職業教育的經費,為院校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教師水平。第二,企業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在職員工主動參與職業學習活動,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為學習態度積極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提供晉升機會,以此激發在職員工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職業學習習慣。第三,將先進的信息技術用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系構建,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并借助信息平臺共享職業教育資源,提升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智慧化程度。廣西生態職院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體系構建過程中,重視學生職業學習意識的培養,豐富學生的升學渠道,拓展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提升,解決職業院校學生難認可、升學難等系列問題,學生的學習意愿強烈,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意識。
“雙循環”視角下,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目標不應局限于內循環,也需關注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創新深化產教融合的方式,實現職業教育與國際市場的銜接。首先,政府應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降低技能人才進入國際企業實習的限制,通過產教融合學習國際化技術,大幅度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其次,完善技能人才引進機制,與國外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增進國際間交流合作,開創國際職業教育班,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不再受地區的限制。最后,建立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相互分享深化產教融合的經驗,將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用于職業教育模式優化。廣西生態職院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在共同搭建“一平臺兩基地”基礎上,推動中馬兩國院校在林業技術專業共建、林業技術人才共培、林業教育資源共享、智慧林業等方面開展合作,輸出優質林業職業教育資源和模式,共同打造林業職業教育合作共贏的共同體。實現課程共享、學分互認,學生可前往馬來西亞相關企業實習,了解國外行業發展現狀,學習其使用生產技術,達到支持外循環的目標[4]。同時,該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東盟小語種班,打通學生前往東盟國家留學的通道,學生升學渠道增加,職業教學效果顯著提升。由此可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是提升職業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學生可進入國際企業實習,將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入職業教育。
教師的教研能力影響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的效果,為體現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職業院校應重視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第一,在職業院校建立職業教育教研組,專注于“雙循環”視角下深化產教融合的理論研究,促進教師合作交流,整合院校可用教育資源,探索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方式。第二,開展校本教研,實現教研與教學的結合,深入院校組織教育活動,分析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體現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第三,職業院校教師可用教研資源分散,不利于教研工作開展,阻礙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的效果,院校應重視該問題,匯總院校教研資源,為教師開展教研工作提供支持,以便教師采取更有效的產教融合措施。廣西生態職院將提升教師教研能力作為目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重視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教研活動,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效果明顯,培養的學生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由此可見教師教研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職業院校應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增強教師的教研能力,確保教師制定的職業教育策略可充分利用院校教學資源,深化產教融合以提升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高水平技術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更符合“雙循環”戰略實施對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動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教師應認識到產教融合的重要性,結合人才培養需求,不斷探索在職業教育中深化產教融合的策略,彌補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加強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