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琳
古籍承載著歷史文化,展示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風俗人情與社會風貌,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公共圖書館是古籍文獻的主體保護單位。隨著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全面實施,國家和社會更加重視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因此,公共圖書館應樹立正確的古籍文獻保護意識,制定與落實各項保護管理措施,發揮出公共圖書館的最大價值。現對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管理的意義、保護管理現狀進行總結,并對保護管理的具體措施進行論述與分析,以期對公共圖書館今后的古籍保護工作起到參考作用,促進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持續開展。
古籍記載了各民族的發展歷程和風俗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遺留下來的重要產物,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中包含著很多中華民族光輝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基礎和前提,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在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密切配合下,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初見成效。即便如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的穩步提升。歲月更迭,滄海桑田,古籍的保護和管理仍然會受到風化、蟲蝕等的影響,且還面臨著一些管理方面的難題。因此,古籍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刻不容緩,必須及時推進。
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的意義
傳承發展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兒女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無數文化瑰寶。古籍是歷史文明的見證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許多人可以通過圖書館中的古籍了解千年之前,甚至是更久遠的時代和文明。所以,對古籍的保護和管理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是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做的基礎性工作,是對優秀傳統文化所做的貢獻,是對歷史和文化最大的尊重。
提升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水平
書籍保護管理是公共圖書館的日常工作。古籍的材質特殊,屬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相較于普通書籍,雖然對其的保護和管理給館員增加了工作難度,但也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的保護管理水平,為之后類似的工作積累經驗。此外,古籍是重要的館藏資源,內涵深刻,且在不斷更新。所以,館員只有對館藏古籍有足夠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實施相應的保護和管理策略,這樣不僅能推動館員提升自身文化素養,還有利于提高其典藏管理水平。公共圖書館古籍管理目前已形成體系,省、市、縣各級公共圖書館有機聯系,有利于管理經驗的互學互通,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發揮古籍的學術研究價值
古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一部分,歷經千百年,雖已百不一存,但其史料價值不可估量。古籍文獻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專家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所以公共圖書館的古籍館藏十分重要。我國古籍浩如煙海,按大類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體現了古人在不同領域的學術思考和哲學思想,是當代踐行和宣揚的主要思想,是價值理念、人文精神研究的主要脈絡和線索。除了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以外,古籍本身也是珍貴的稀有文物和藝術品,極具收藏價值。
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現狀
重視程度不夠
在古籍保護管理工作中,很多公共圖書館沒有充分認識到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相關政府部門對古籍保護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支持,導致其僅停留在傳統的收藏和保護上。古籍往往被束之高閣,對其的修復工作和其他現代化的保護管理工作更無從談起,古籍保護管理工作被動化、形式化。部分縣級公共圖書館由于古籍典藏少,對古籍管理工作的認識不足,古籍管理工作甚至沒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被列出。
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由于公共圖書館不夠重視古籍管理工作,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因此古籍管理工作不能順利地開展,古籍管理水平較低。又因為古籍沒有得到及時整理,所以人們在查閱古籍時非常不方便,這不僅不利于古籍的管理與利用,還可能使古籍失去其原有的價值。為了保護古籍,幾乎所有圖書館都對古籍閱覽對象和查閱方式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重藏輕用”現象十分普遍,這嚴重制約了古籍的開發和利用。中國傳統要普及,優秀文化要傳承,但圖書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使得古籍的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
缺乏古籍保護專業人才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人才,公共圖書館古籍管理與保護工作效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其缺乏專業人才。由于公共圖書館不能很好地進行古籍的管理與保護研究,尤其是在古籍的保護方面嚴重缺乏專業人才,使得古籍保護效果不佳。目前,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的專業人才較少,具備古籍修復技能的從業人員更是鳳毛麟角,這些因素嚴重限制了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由于開設古籍修復專業的高校少,加之圖書館待遇低,因此,古籍保護專業人才缺乏至今仍是公共圖書館面臨的主要難題。
古籍保護的環境和條件較差
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其需要良好的保存條件和嚴格的保護措施,如古籍書庫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恒溫恒濕,同時,其對防火、防水、防盜等設施設備也有較高的要求。但多數公共圖書館建館時間較長,設施陳舊,條件有限,無法達到國家規定的對圖書館古籍藏書庫的基本要求,而且古籍書庫的設施設備未能及時更新和完善,無法實現恒濕恒溫的效果。此外,防火、防水、防盜設施等也還停留在傳統保護層次。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水平較低,這明顯不利于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
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和管理策略
提高重視程度,增加資金投入
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相關工作人員應認真研讀黨中央、省、市相關部門關于加強古籍文獻保護的文件精神,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管理人員應提升對古籍文獻保護管理的重視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加強對古籍文獻的保護管理上,樹立正確的古籍文獻保護意識。總之,各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要提高對古籍保護管理的重視程度,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將古籍保護管理納入政策保護范疇,提高民眾對其的重視。
資金投入是新時代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保護管理開展的前提與基礎,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需要資金支持。首先,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給予本地區公共圖書館古籍普查、修復、出版及數字化等工作以必要的資金支持。其次,修復翻新圖書館或古籍收藏分館,建設現代化圖書館,為古籍的保護和保存創設良好的環境。再次,大力引進古籍保護人才,提高現有相關館員的待遇,激勵其深入鉆研學習。同時,可以邀請國內外專業的古籍保護人才到本地公共圖書館開展關于古籍保護修復的講座、專業指導等,也可以組織圖書館相關人員外出培訓學習。最后,還可以讓公共圖書館舉辦相應活動,如古籍展覽、古籍邀請等,以獲得古籍愛好者的資金支持。
完善古籍管理制度,提升古籍管理隊伍的能力
公共圖書館管理制度的設立,一是為了解決圖書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二是為了激發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圖書館古籍管理工作中,應制定管理目標,將薪酬績效和目標完成情況掛鉤,以激發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實行崗位責任制,責任到人,劃分工作內容;落實古籍管理追責制,強化問責制度,定期考核,對不作為、不負責、工作不積極的員工采取清退或換崗制度,以此激勵館員認真投入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中。
古籍管理工作較為復雜,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完成,這就對館員的思想品德和專業技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下公共圖書館古籍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員缺少,館員年紀偏大,且古籍修復和保護的專業人員缺少。鑒于此,圖書館應該注重館員的思想政治建設,培養館員的奉獻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態度。其次,多渠道、多方面對館員進行培訓,以提高館員古籍管理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養。再次,提高館員的信息化運用能力,加大對其的培訓力度,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只有管理制度完善,管理隊伍能力足夠,才能高效完成古籍管理工作,促進古籍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創建古籍保護專業隊伍,培養古籍保護專業人才
圖書館古籍的保護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古籍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管理能力,更要有古籍保護的相關專業知識。創建一支古籍保護專業隊伍對公共圖書館古籍的保護工作十分關鍵。專業隊伍可以是由館內人員、政府文旅部門相關人員、社會相關團體和社會古籍保護愛好者組成;也可以聯合有古籍保護和修復專業的高校,吸納高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古籍保護專業隊伍。專業隊伍應定期對本地區的古籍進行普查、開發和整理,周期性地對其進行修復,常態化開展相關活動,綜合各界力量保護公共圖書館古籍。
完善人才招聘流程,提升專業人才待遇,改善古籍保護管理人才的待遇與工作環境,豐富圖書館人才,讓更多的人才加入古籍文獻保護行列之中。通過招聘吸納專業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綜合人才,提升古籍文獻保護管理隊伍的整體能力。由政府牽頭,積極推進高校古籍保護專業的發展與優化,和相關高校共建戰略合作計劃,建設實習培養基地,共同培養后備力量,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該專業,為公共圖書館培養后備人才。鼓勵館員進行專業深造、外出學習,學習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保護能力;吸納國外優秀古籍保護人才為我所用。
改善古籍保管條件
古籍的珍貴之處在于其內涵與精神經久不衰,但對古籍的形態保護卻是在和時間賽跑,是在爭分奪秒中進行。古籍本身多是絲織品、紙張、獸甲等材質,很容易受到霉、蟲、水、火等的污染或損壞,因此,古籍保護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延長古籍的壽命。這對古籍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具備嚴格的保護措施和良好的保存條件。首先,要在古籍存放的空間中設置恒溫恒濕的溫度調節系統,以確保室內溫度適宜;其次,設置防盜、防水、防火等裝置,對古籍室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全天候監控;再次,重視古籍文獻入庫房前的潮霉處理、存儲期間的監測以及出現潮霉之后的隔離與處理工作,具體需根據霉菌種類的不同而制定與實施對應的防治措施;最后,改善古籍庫房條件,增加空調系統、溫濕度控制系統、火災自動監控滅火系統等設備設施,以有效保障古籍的保存環境。要想讓公共圖書館古籍管理與保護工作順利進行,有效保護古籍,就應改善古籍保護的條件,達到古籍保護標準,以有效地進行古籍保護。
各地公共圖書館可以在政府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積極吸納社會力量籌備資金,建設古籍分館。對于一些年代久遠的圖書館,應改善其古籍保護條件;對于一些保護條件不達標的圖書館,則可將古籍“借存”在當地條件較好的圖書館中。總之,要在不影響古籍利用的前提下改善古籍的保管條件。
實現古籍保護和管理數字化建設
所謂古籍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電子數據,從而制成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通過網絡等介質進行保存和傳播,以達到對古籍長期保護和有效利用的目的。數字化在古籍保護和管理中的投入和使用,讓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有了新的方向,給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春天”。目前,多地公共圖書館都建設了“線上圖書館”,專門用于陳列館藏古籍文獻,并專設了古籍書目數據庫。由此,讀者可以在線上通過相關軟件或小程序查詢館藏古籍,為古籍查找節約時間。形成古籍管理系統,古籍信息實現古籍書目數據庫聯網查詢,方便了更多專家、學者和讀者,縮短了人們“尋找”古籍的時間,為學術研究節省了更多人力和物力。
公共圖書館可以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創立“古籍館”,用于保存現存古籍數字文獻。順應時代發展,保護傳承文明。圖書館可以將所有古籍都制成電子版圖書,基本做到書中字字可檢,讓讀者和古文字的接觸只有手指輕點的距離。鑒于古籍中的文字晦澀難懂,尤其是某些地方志古籍,因此可在專家解析后將解析版本附于電子書中,從而讓古籍的閱讀和理解更加便捷。讀者在通過“古籍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線上做筆記,軟件的制作和創新為古籍閱讀提供了便利。
隨著電子媒體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媒體、電子書籍取代了紙媒和紙質書籍,電子碎片化的閱讀取代了紙質書籍的閱讀,圖書館在公眾視野中的“出鏡率”遠不及從前,古籍作為圖書館的館藏珍寶,更不為大眾所關注。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加大對公共圖書館古籍的宣傳,如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上進行古籍專業板塊宣傳設計,讓更多人知道古籍,了解古籍的重要性,提高對古籍的重視,從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五千年的存世古籍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文明的代表,凝聚了無窮的民族智慧,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龐大精神遺產。傳承文明是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古籍的保護和管理之路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共圖書館需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與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古籍管理制度,建設專業保護隊伍,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在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實現古籍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古籍保護和管理工作質量,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