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親人,首先談到的,往往是母親的溫柔勤勞、外婆的慈愛和藹、奶奶的麻利堅強,甚至是姑姑、姨媽的愛護和照顧。而男性親人,往往是沉默的、可靠的、威嚴的,“父愛如山”。
《說文解字》有云:“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編者注:手)舉杖。”—“父”是以手舉杖的形象,表示行使責打教育權力的家長。后引申指父親,乃至男性長輩的通稱,如“祖父”“伯父”等。
所以,傳統文化中,父親代表著教導和威嚴;所以,有了“中國式父親”這個說法。他們“用最硬的方式,做最軟的事”“經歷了最多的風雨,卻得到最少的傳頌”……
其實,何止“中國式父親”如此,我們的男性親人,大多如此。
他們往往沉默,不擅長表達愛和溫柔,只是無聲地挑起責任和擔當;他們或許一生平凡,卻愿意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
我們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或尚是青年,或已步入中老年。他們人生中恣意灑脫的輕狂時節我們不得見,他們在工作中承擔的社會職責我們往往也只是一知半解。在我們眼中,“他們”只是他們,是我們的爺爺、父親……
而當我們走近他們—從一本本日歷中解讀他的愛與遺憾,從葡萄藤和杧果樹上看到他的辛勞和愛,從沉默中感受他的作為和無奈……我們也從中,看到并理解了更多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