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在火星生活是什么感覺?由東方衛視推出的前沿科學思想秀《未來中國》第二季于7月7日起在東方衛視首播,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聯合播出。憑借對前沿科技的通俗化解讀和對熱門科學領域話題的持續挖掘,節目收獲大量關注。截至7月16日,微博主話題#未來中國#閱讀量4.9億,討論次數18.4萬次,“你會和AI談戀愛嗎”“行星撞地球可以避免嗎”等話題引發觀眾熱議。
本季節目制作人、科學引薦人陳辰表示,《未來中國》作為原創科學類節目,從首季至今不斷圍繞內容、模式展開創新嘗試,主創團隊希望找到更多觀眾喜愛的傳播方式,將大眾關注的新興科技話題融入其中,用觀眾看得懂、喜歡看的形式,解讀科技現象背后蘊含的社會價值,共同暢想未來中國。
探索科學節目新表達
《未來中國》第二季繼續聚焦前沿科學知識,邀請包信和院士、吳光輝院士、吳志強院士等進行科普,由學霸青年進行科學知識競演,讓硬核科學知識落地。相較首季,本季在內容和模式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
第二季以“長三角區域合作”為中心,集中宣傳報道各省市的國家科創項目和國家實驗室。除了陳辰,東方衛視主持人林海、百克力、王冠,江蘇衛視主持人郭曉敏、李好、李響,浙江衛視主持人華少、伊一、陳歡,安徽衛視主持人馬瀅、白羽也將擔任各地科學引薦人。
陳辰表示,《未來中國》是創新的節目樣態,主創團隊懷著忐忑的心情完成首季十期創作,積累了不少經驗。行至第二季,導演組和主創更為游刃有余,與青年團的默契程度,以及講演、外拍環節等都有升級。
從首期的深空探測到第二期的人工智能,第二季在節目主題的選擇上更注重前沿性。陳辰表示,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議題具有高關注度和討論度,能夠激發觀眾的探索欲;另一方面,它們和國計民生、人類未來發展息息相關,是值得討論和深入研究的內容。
依據每期的科學主題,節目組在科普分享環節融入脫口秀、現場實驗、外拍體驗等形式。陳辰表示,《未來中國》是一場思想秀,因此節目中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具體的內容呈現。“本季科普分享環節嘗試了更多視覺呈現形式,希望能夠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
科技背后的社會價值與人文思考
《未來中國》持續關注全球范圍內的尖端科技發展,上到宇宙探索,下至深海探測,宏大如人類進化,微觀至量子領域……觀眾可以通過兩季節目深入了解時常被權威媒體提及,或在社交媒體中被廣泛討論的熱點前沿科技知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陳辰表示,科技是《未來中國》的主題,但節目核心始終是“人文”。在她看來,科技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更自由,每項新技術和科學家提出的新理念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價值和人文思索。因此,《未來中國》注重展現技術如何為社會服務、能夠產生哪些人文價值。
在此創作理念下,《未來中國》第二季交織呈現硬核技術和應用故事。第二期節目中,青年團成員前往電子科技大學的機器人研究中心,在體驗人工智能外骨骼機器人測試的同時,了解到被譽為“中國鋼鐵俠”的外骨骼機器人,幫助17年前因意外導致高位截癱的女警黃曼重新行走的故事;青年團成員洪辰瑤展示的“智能男友”,則讓更多觀眾了解人工智能從醫療到衣食住行的廣泛應用前景。
“技術呈現和故事講述同樣重要。”陳辰認為,科技并非冰冷的技術說明,節目組將科學主題和日常生活關聯,讓技術部分更專業、讓故事內容更好看是本季主要的升級體現。
科學節目年輕化
年輕受眾是主創團隊關注的焦點之一。陳辰表示,《未來中國》關注人類未來發展,暢想未來生活,以及科技變革背后的邏輯——人們如何在變革中自處。這既是年輕觀眾更為關注的內容,也是節目組選擇前沿話題的原因所在。
節目組致力于“年輕化”,本季繼續選擇具有“學霸”背景的年輕藝人擔任科普宣傳員,如受邀參與節目錄制的新銳唱作人、說唱歌手劉彰是美國紐約大學數學與經濟專業畢業,男團ONER成員岳岳是英國格拉斯大學畢業。此外,胡歌、周深、李雪琴、張遠等為本季拍攝科普宣傳片。其中,胡歌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的相關內容,張遠與經人工智能訓練的“AI張遠”PK歌曲。
“實際上,受眾年齡更為多樣。”陳辰介紹,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很多家長會和小朋友一起收看《未來中國》。“這是因為所有年齡層對世界都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有一定教育基礎的個人和家庭。他們希望能夠通過一檔節目,解讀專業科技,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這也為節目組帶來更大挑戰——科學內容的通俗化表達。陳辰認為,科普的重要作用是從專業領域到通俗易懂的翻譯,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白。為此,節目組每期都會做很多話題的構建,然后拆分篩選,找到貼近觀眾并能夠可視化的內容。
本季首期“深空探測”主題下,節目組邀請到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揭秘深空探測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但節目內容并未限制在專業高深的探測器設計等方面,而是共同探討“人類何時能夠登上火星”“為什么要將月壤帶回地球”等觀眾感興趣的問題,以此為切入點解讀太空知識。
回顧兩季節目創作,陳辰表示,《未來中國》是一檔原創科學類節目,也是大眾媒體上較為稀缺的題材,節目內容設計和拍攝對于主創團隊而言是全新挑戰。“但團隊想堅持做下去,讓更多老百姓了解前沿科技,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