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經過漫長等待,《封神第一部》于7月20日全國公映。“9年前,也就是2014年6月,我的大兒子剛剛出生,《封神三部曲》開了第一次劇本研討會。等到影片公映,我的大兒子已經9歲了。”
烏爾善日前在他的導演工作室接受《綜藝報》采訪,他用“砥礪前行”來形容《封神三部曲》的創作經歷。近兩個小時里,他向記者分享了自己對封神故事情有獨鐘、耗費近十年時間將其搬上大銀幕的歷程,暢聊如何用當代視角改編家喻戶曉的神話IP。
源起:多年前埋下“封神”的種子
作為《封神三部曲》的序幕,《封神第一部》講述紂王殷壽與狐妖妲己勾結,暴虐無道引發災禍;昆侖仙人姜子牙攜“封神榜”下山,尋找天下共主以救蒼生;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逐漸發現殷壽本來面目,反出朝歌。各方勢力暗流涌動,風云變幻端倪初顯。影片由費翔、李雪健、黃渤、于適、陳牧馳、此沙、武亞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黃曦彥、李昀銳、楊玏及陳坤出演。
早在當導演前,烏爾善心里就埋下了“封神”的種子。“2002年看《指環王》,我深受觸動。學藝術出身的我,從小喜歡歷史、宗教、神話,對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特別感興趣。中國有豐沛的文化資源,也能拍神話史詩題材電影。”烏爾善說。
彼時,烏爾善是當代藝術家、廣告導演。在他的暢想中,拍攝一部恢宏、壯麗、充滿想象力和古典文化的中國神話史詩電影,改編《封神演義》最合適。“它擁有神、妖、人的神話世界觀設定,既有宏觀歷史、宗教背景,又有天馬行空的民間想象。封神故事經過千百年流傳,深具國民性,同時觸及時代變革、善惡斗爭、英雄成長等神話史詩的重要母題。”
2007年,烏爾善開啟大眾電影制作。他試水奇幻、動作類型,交出了《畫皮Ⅱ》《尋龍訣》等商業類型片。“我覺得可以嘗試啟動《封神三部曲》了,于是帶著題材去尋找投資,直到2014年找到了投資方。”
電影采用三部曲連拍的方式,制作難度可想而知。烏爾善十分感謝劇組眾多幕后工作人員,“團隊有8000位籌備及拍攝期在組人員,還有1565位后期制作人員。如果沒有大家通力合作,我無法完成這部超級復雜、超級艱難的神話史詩電影。”
改編:父子親情貫穿全片
諸多影視版本珠玉在前,如何重新講述經典故事?
烏爾善介紹,《封神三部曲》改編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與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編劇團隊討論、梳理歷時近五年,邀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小說作家等專業人士參與劇本策劃,先后修改打磨十多稿劇本,帶來許多創新改編。
“原著雖有豐富宗教、神話元素,但電影最終要回到故事本身。打動觀眾的一定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情感力量。”烏爾善告訴記者,原著中有兩個情節特別動人,一是“文王食子”,一是殷壽與殷郊的父子關系,兩個情節都關于父子親情。
據古籍《帝王世紀》記載,西伯侯姬昌的長子伯邑考,被當作質子,在殷壽身邊長大。導演烏爾善和編劇團隊由此獲得靈感,創新引入封神故事中的質子設定,把質子身份放在姬發身上,年輕質子把殷壽當作“精神父親”來崇拜。“兩組父子關系貫穿整個故事,也構成《封神第一部》的核心主線——姬發究竟是追隨‘精神父親殷壽,不惜一切獲得權力;還是回到他倫理上的父親姬昌身邊,回歸良知和故鄉。”
烏爾善表示,影片主題關乎善與惡的選擇。正如姬昌在片中的臺詞,“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在烏爾善看來,“人物經歷不同事件,做出不同選擇,走向不同人生。這樣的故事是跨越時代的,對當下觀眾來說也很有意義。”
另一處創新是,影片不再以姜子牙為核心講述“武王伐紂”,而是通過年輕時期“周武王”姬發的第一視角,重述封神故事,展現英雄的成長,以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永恒主題。“如此設定更符合史詩電影的劇作結構。”烏爾善談到,希望通過年輕人的視角,充分挖掘封神故事中的當代意義,講述主人公經歷鑒別真偽、抉擇善惡的過程,最終獲得心靈成長。
選角:“紂王”形象依據史書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盡量貼合歷史文本。殷壽并非沉溺于享樂,只會聽信妖女讒言的昏君形象,而是強大的、有層次感的反派角色。談及為何選擇費翔來演殷壽?烏爾善解釋,《荀子·非相篇》中形容紂王:“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描寫紂王:“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不管是荀子描寫的長相,還是司馬遷眼中的雄辯之才,費翔的形象都完美符合。”
黃渤飾演的姜子牙并非想象中的道骨仙風,而更貼近《封神演義》所描述的“白首牢騷類野人”,他還在片中承擔了喜劇戲份。“姜子牙是智者和導師,引導少年姬發走出困境和迷茫。同時,他要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探究誰是天下共主、誰能打開封神榜、誰能拯救蒼生。”烏爾善表示,姜子牙的角色年齡跨度從40歲到70歲,需要演員具備強大塑造力,黃渤是不二人選。
妲己是封神故事中的經典人物。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女媧派遣狐妖加速殷商覆滅,經過后世多種藝術形式的不斷演繹,妲己美艷妖嬈但禍國殃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封神第一部》中,主創在保留核心要素基礎上,給予狐妖妲己更多的動物性,其行為動機也出于動物的生存本能。
妲己由新人演員娜然出演。烏爾善介紹,“角色年紀約20歲,演員進組前封閉訓練,需掌握馬術、武術等多種技能;拍攝周期長達一年半,幾乎不適合已經成名的演員。”因此,劇組啟動全球海選,從15000人中甄選出1400余人,再由導演面試,最終選出20余位新人進入封神演藝訓練營,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培訓。烏爾善透露,“前后四輪篩選,娜然都堅持下來。”
飾演姬發的于適、飾演殷郊的陳牧馳等年輕演員也出自封神演藝訓練營,他們以“禮、樂、射、御、書、數”的“君子六藝”為基礎,學習表演、武術、馬術、弓箭、鼓樂、中國文化史等課程,塑造了符合古代戰士身材的肌肉線條,并在片中奉獻多場精彩打斗戲。
美學:融合元明水陸畫、
商周青銅器和宋人山水
封神故事從商周到明朝《封神演義》成書,時間跨度2500年。為從歷史周期里選擇視覺美學的依據,烏爾善與美術團隊進行了漫長而嚴謹的考察研究。“電影的視覺構建,最初有兩個方向。一是按照明代《封神演義》中對商周時期的想象;二是遵循商周時期真實歷史風貌。”
主創團隊走訪山西運城芮城縣元代永樂宮等歷史名勝;考察元明時期的道教壁畫、泥塑;參觀安陽殷墟博物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等地,考察殷商時期文物古跡。最終,烏爾善決定以《封神演義》對古代神話世界的想象為基礎,建構封神世界的美學體系。“如果按照殷商真實歷史來拍,很多劇情根本就不成立。比如,作為故事背景的道教當時并未誕生,宮殿等建筑也不可能如小說中那般宏偉。”
主創團隊基于此,設計了以元明水陸畫系統作為依據、融合商周青銅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封神世界,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人界、妖界、仙界世界觀。片中,昆侖仙境的視覺基礎來自宋代王希孟的青綠山水大成之作《千里江山圖》;人物服裝造型來自元明水陸畫和唐代《八十七神仙卷》等古畫作品;裝飾圖案和紋路,源于商代青銅器和玉器。由于影片是虛構的神話史詩題材而非歷史題材,服裝、建筑等道具均為劇組原創設計,“道具的美學標準力求達到文物級別,但不可以像文物,主創團隊制作耗費了大量時間。”烏爾善說。
特效:為《封神三部曲》
成立特效公司
在《封神第一部》里,觀眾可以見到記憶里熟悉的名場面,姬昌收養雷震子、狐妖附身妲己、申公豹飛頭術、姜王后以死進諫、楊戩和哪吒出戰、伯邑考救父、比干掏心……片中不乏氣勢恢宏的朝歌城、華麗壯觀的登基大典、戰火中倒塌的冀州城寨、與殷郊搏斗的九尾白狐、振翅沖天的雷震子等特效場景。
烏爾善介紹,《封神第一部》有超過1700個特效鏡頭,難度最高的是雷震子的數字角色塑造,以及千軍萬馬戰爭場面、萬人修建祭天臺等集群動畫制作。“團隊去美國、新西蘭等地考察知名視效公司,但由于周期長、成本高而無法合作。”最后,烏爾善決定為《封神三部曲》成立特效公司——魅思映像,“公司集結全球各地藝術家和數字視覺制片人。其中,概念藝術家來自中國,電腦工程師來自美國等地。《封神第一部》中雷震子、墨麒麟均由這家公司制作。另外,魅思還分包全球8家視效公司完成不同層級的視效制作,監督全流程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