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陽 程馭 余緒來 潘志軍 吳小文 周兵
摘要 結合安徽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創新團隊近年開展的機械有序行拋技術試驗、示范結果,本文從秧床準備、種子處理、播種與暗化出苗、苗床管理、適期拋栽等方面介紹了雙季稻旱育機械有序行拋關鍵技術,為雙季稻機械化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雙季稻;機械有序行拋;旱育;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0-0001-04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農業工作人口減少、老齡化比例加大等問題的日益凸顯,我國水稻機械化生產發展迅速[1-2]。我國幅員遼闊,生產條件差異大,稻作類型復雜,導致水稻種植環節機械化雖已取得了長足進步,至2020年全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率仍只有60%[3]。特別在南方雙季稻區,源自日本并經本土化改進的毯苗機插,由于育秧技術復雜、秧苗素質低、機插后植傷重、緩苗期長等問題,在南方雙季稻上未有大面積應用[4-6]。機直播在雙季稻上因生育期限制,特別是早稻播種易受低溫(倒春寒)危害,風險大、產量低且不穩定[7]。機械有序拋栽,通過拋栽機械進行水稻分行分穴(缽)有序拋栽的種植方式,克服了傳統人工拋秧無序生長的缺陷[8],涵蓋了機插秧的優點,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勞動強度、提升了作業效率,并且拋栽后緩苗期短、分蘗早生快發,有利于增產、提質,受到了農民的一致歡迎[9-13]。實際生產中,有序機拋秧育秧難的問題阻礙了機械有序拋栽技術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14-15]。
2019—2021年,安徽糧豐項目組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發團隊依托地區水稻綠色高質高效項目的實施,開展了有序機拋秧育秧技術試驗、示范。安徽沿江地處我國雙季稻生產的北緣區,雙季生產季節緊,溫光資源欠豐,加之氣象災害頻發,雙季早稻育秧既不能照搬本地單季稻或中稻育秧經驗,也不能完全照搬南方雙季稻主產區的生產模式[16]。為此,筆者在總結旱育拋秧栽培的育秧技術[17]和水稻缽苗機插育秧技術[18-19]的基礎上,摸索和形成了一套適宜沿江平原地區的早稻大棚旱育有序機拋秧技術。本文以硬床旱育育秧方式為對象,從秧床準備、種子處理、播種與暗化出苗、苗期管理以及適期拋秧等方面闡述了雙季稻旱育機械有序行拋關鍵技術,以期為沿江平原雙季水稻機械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1 秧床準備
1.1 秧床處理
選擇排灌分開、運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連棟大棚(溫室大棚)作為秧田,按照機拋秧水稻秧田與大田面積1∶40~1∶60安排秧田面積,對秧田進行耕翻平整、精細機械鎮壓。按1.9 m間距開溝作畦,溝寬25.0 cm,溝深15.0~18.0 cm,畦中間鋪設微噴灌水管,水管兩邊各擺1個秧盤。秧田四周開邊溝,保證秧床溝內不積水。秧床畦面要求鎮壓到位,不平整的地方可人工找平,擺盤前干硬可走人力,利于大規模擺盤操作。秧床旋耕整理前普施基肥,秧田可施用三元復合肥225~375 kg/hm2,肥力特別充足的可不施。
1.2 育秧缽土準備
冬前準備育秧所需的育秧缽土(營養土),應選擇肥沃、疏松、熟化的土壤作為缽土,避免硬質雜物、雜草摻入。選擇晴天粉碎過篩,過篩細土粒按要求應小于5 mm,且直徑2~4 mm的顆粒要占到60 %以上,做成的缽土要求手捏成團落地即散,并用農膜覆蓋堆悶,充分熟化,避免使用時燒苗。重黏土、重沙土和pH超出5.5~7.5的田塊土不宜作為缽土。一般大田備缽土900~1 200 kg/hm2。
2 種子處理
2.1 曬種與拌種
將種子晾曬1~2次,每次2~3 h(防暴曬)。用鹽水、泥水或風選選種,選好種后提倡干種子藥劑拌種。可選擇市面上防治惡苗病、葉瘟等效果理想的包衣劑,如24.1%肟菌·異噻胺、4.0 %精甲·噁霉靈等。用攪拌機或噴霧器進行處理,晾干24 h后方可浸種,防遇水褪色影響效果。
2.2 浸種
在干谷藥劑拌種基礎上,采用25 %咪鮮胺乳油2 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000倍液配常溫水浸種。早稻品種建議晝夜浸種3~4 d左右,雜交中秈品種建議采取“日浸夜露”方式2~3 d(根據水溫和效果確定),每天人工翻動3次以上,讓種子均勻吸足水分。種子吸水充足標準是谷殼顏色變深,呈現半透明狀,胚部膨大凸起,胚乳變軟,折斷無響聲。用藥劑浸種的,起水后不需清洗。為增加對惡苗病等苗期病害的防效,未采取干種子拌種的,也可采取芽后播前拌種措施。可于種子破胸露白后及時用4.23%甲霜·種菌唑、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等拌種,攤晾干燥后即可播種。
2.3 種谷破胸
根據種子生長萌發的過程和特點,催芽可以分為高溫破胸、適溫催芽和攤晾煉芽3個階段。為適合機械化播種流水線操作,機拋秧種子一般破胸至露白即可上機播種。種子起水后,用40~50 ℃溫水浸泡3~5 min,以提升種子整體谷溫,瀝干水分后進入催芽環節。采用簡易碼小堆催芽方法,為求保溫和瀝水,一般從底部至頂部依次采取“薄膜—稻草—種子—稻草—薄膜”的方法包裹保溫催芽,有條件的用溫室。雙膜大棚或催芽箱催芽最佳,及時關注種子小堆中心溫度。種子高溫破胸溫度控制在32~35 ℃,最高不超過38 ℃,嚴防燒芽,最好安放溫度計及時監測。催芽至種谷80 %左右破胸露白時,及時攤晾待播。注意防止攤堆和播種不及時,出現催芽過長,造成機械播種時傷芽傷種,影響出苗率。
3 播種與暗化出苗
3.1 鋪底土
機拋秧播種一般采用流水線播種,秧盤缽體底部鋪撒準備好的營養細土,厚度為1.0~1.5 cm,土面平整,厚薄均勻。
3.2 補水及消毒
在播種流水線上接噴水裝置,用65%敵克松配制成1∶1 000藥液,播后進行噴水消毒。水量不宜過多或過少,特別嚴防水分過多,一般以剛好潤濕整個育秧土為宜。
3.3 流水線播種
催芽至破胸后應攤晾2~4 h待播。播種前根據品種要求,調整好播種流水線的播種量、底土量、蓋籽土量和噴水量。使用有序機拋秧專用秧盤。在3月中下旬播種育秧的,早秈常規稻每穴5~7粒芽谷;早秈雜交稻和中秈常規稻每穴3~5粒芽谷;中秈雜交稻每穴2~4粒芽谷。播種應定量到穴,播種均勻。
3.4 錯位疊盤與暗化
暗化處理水分容易控制、育秧環境的溫度更容易實現,水稻種子出苗整齊、胚芽壯實,可解決水稻機插育秧中出苗慢、不整齊的問題。播種完成后須“錯位”堆疊暗化,一般堆疊高度不超過100 cm,暗化一般在溫室或棚室進行。秧盤堆碼間距10~15 cm,以促進堆間空氣流動,保持堆內堆外和上下層間的溫度基本接近,促使各秧盤的出苗速度盡量一致。碼堆時,每堆上層放置1個反扣的空盤;碼堆后,用薄膜或雨布覆蓋盤堆,進行保溫保濕,營造適宜的出苗溫、濕度環境。晴天堆內可快速升溫并保持較高水平,以使上下受熱均勻,迅速齊苗。暗化出苗長短取決于環境溫度的適宜程度,一般3~5 d,如果堆放環境溫度較低,暗化出苗時間過長,易造成出苗不整齊和出苗率降低,甚至出現悶種,因而應加增溫設備防悶種、爛芽。待堆內上層秧盤全部齊苗、下層秧盤90%以上出苗時即可擺盤。出苗不整齊不宜倉促擺盤,應重新理堆再進行暗化。有條件的可嘗試蒸汽法加溫加濕,以促整齊出苗。
3.5 擺盤
擺盤前秧床畦面鋪設“切根網”。采取拉線定位擺盤,將苗盤平整擺放至準備好的秧床上,橫排2行,依次平鋪,緊密貼齊,盤缽底與床面緊密貼合。擺盤操作完成后即開閥噴水1次,保持穴孔潮潤。
4 苗期管理
4.1 水肥管理
擺盤后10 d內是水分管理的關鍵時期,一是缽體較小,缽土量和含水量少,容易造成缺水;二是秧苗根系未能下扎入秧床土中,不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和養分。每天應安排專人看管,噴水次數以缽土濕潤狀態來定,以保持秧盤缽土濕潤為宜,陰雨天氣如不缺水則不需補水。采用微噴灌水管噴水后,如秧盤未能完全噴淋,應采用噴壺、噴霧器補水,做到所有秧盤均能夠及時補水,補水宜避開晴熱高溫,一般在11:00前或者下午15:00之后。待秧苗根系下扎入秧床土中,可適當減少噴水次數。秧床未施肥的,在秧苗2葉期葉面噴施尿素(濃度推薦0.2%,秧田尿素總量不超過15~60 kg/hm2)或含NPK液體肥料,噴施后噴水淋洗,后期根據苗情長勢補施肥料。栽前3~4 d,噴施送嫁肥、藥。水分管理應做到“四看”:一看缽土是否發白;二看早晚葉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間新葉是否卷曲;四看天氣情況。
4.2 溫濕度管理
3月底至4月上中旬溫度較低,溫差變幅大,需配合薄膜保溫措施育秧,一般于大棚內進行,大棚育秧重點做好溫濕度調控(見表1)。總體原則以保溫為主,嚴防溫度快速變化,長期高濕要注意通風降濕。擺盤至齊苗期最適溫度為25~28 ℃,溫度控制在35 ℃以內,該階段適度高溫可促進齊苗;齊苗至移栽前7 d:最適溫度為20~25 ℃,溫度控制在30 ℃以內,該階段晴天或陰雨后天氣轉晴應提前預判逐步開棚,使棚內溫度緩慢上升,預防生理性青枯,陰雨天氣棚內濕度會快速上升,可在中午相對高溫時段開棚降濕(表1)。
4.3 揭膜煉苗
蓋膜時間不宜過長,揭膜時間因當時的氣溫而定,一般于3葉1心期時開始揭膜煉苗。揭膜原則:晴天早上揭,陰天中午揭,小雨兩側揭,大雨兩頭揭,低溫推遲揭,并做到日揭夜蓋。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2 ℃以上時方可夜不閉棚。
4.4 病蟲害防控
早稻季育秧苗期以防治青枯病、惡苗病、立枯病、紋枯病和葉瘟病等病害為主。預防青枯病、立枯病、惡苗病等,可于1葉1心期噴施4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靈水劑;預防紋枯病、葉瘟病等,一般于2葉1心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25 g/hm2倍液噴施,移栽前4~5 d再預防1次,做到帶藥下田(送嫁藥)。若遇蟲害發生,及時對癥用藥防治。
5 適期拋秧
5.1 秧苗要求
秧苗要求如下:苗高適宜,均勻整齊,苗體粗壯,青秀無病,無黑根黃葉;缽土四周呈上大下小的圓錐形,不掉土塊,根系盤結好,提起不散,起秧時秧塊含水率為25%~30%。秧苗質量指標:秧齡12~25 d,葉片數2.5~3.5葉,苗高6.0~18.0 cm,莖基寬≥2.5 cm,根系≥10條。
5.2 起運秧
連盤帶秧一并起放置在拋秧架上,將裝入拋秧架上的秧苗運至拋秧現場,運秧過程中應保證秧苗不脫盤,秧盤不變形,秧不折斷,不傷苗,將拋秧架連同秧苗掛入拋秧機,準備拋秧。
5.3 拋栽規格
機械拋秧前1 d或當天大田施基肥旋耕整平,田面呈泥漿狀態即可機拋,與常規人工拋撒要求一致。根據早稻、再生稻品種的類型合理協調拋栽參數,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早秈常規稻穴數36.0~39.0 萬/hm2,基本苗162.0~178.5 萬/hm2,早雜穴數33.0~36.0 萬/hm2,基本苗117.0~127.5 萬/hm2;作再生的中秈雜穴數28.5~30.0 萬/hm2,基本苗69.0~72.0 萬/hm2;漏秧率低于5%,拋栽后淺水護苗,促秧苗早定根、返青。
參考文獻
[1]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
[2] 王志圣.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4,34(2):35.
[3] 羅錫文,王在滿.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裝備,2014(1):23-29.
[4] 韋銀蘭,羅友誼,唐啟源,等.機械種植方式對雙季稻生育期、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雜交水稻,2022,37(1):122-128.
[5] 周兵.不同栽培模式對雙季晚稻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 現代農業科技,2020(9):12-14.
[6] 郭月明,林偉.日本缽育擺栽機械超高產栽培試驗研究[J].價值工程,2010,29(6):59.
[7] 黎武生.水稻機直播技術推廣的關鍵問題[J].江西農業,2019(24):141,145.
[8] 汪友祥,彭洪巽.2ZP-13型水稻有序拋秧機的研發與推廣[J].農業機械,2018(11):87-90.
[9] 郭保衛,許軻,張洪程,等.有序擺拋栽超高產栽培對水稻根系形態生理特征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6,30(6):611-625.
[10] 郭保衛,張洪程,張春華,等.拋秧立苗對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質生產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2,26(3):311-319.
[11] 郭保衛,陳厚存,張春華,等.水稻拋栽秧苗立苗中的形態與生理變化[J].作物學報,2010,36(10):1715-1724.
[12] 閆鳳宇,于鳳閣.水稻拋秧應用現狀及技術要點[J].現代農業科技,2011(3):99,101.
[13] 校林.省時省工,節本增產,中聯有序拋秧機引領水稻種植新時代[J].當代農機,2021(10):12-13.
[14] 劉本忠,李瀾,李艷,等.水稻缽體育苗機械有序拋秧技術在通河縣的示范[J].農機科技推廣,2021(6):41-42.
[15] 巢英,王慰親,鄭華斌,等.蓋土方式和壯秧劑對水稻有序機拋育秧秧苗素質的影響[J].雜交水稻,2021,36(5):89-93.
[16] 劉團基,歐陽素琴,李才光.安福縣水稻有序拋秧試驗示范項目經濟效益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21(11):51-53.
[17] 王慰親,唐啟源,陳元偉,等.水稻機械精量有序拋秧栽培的產量形成和生長發育特征研究[J].作物學報,2021,47(5):942-951.
[18] 楊松,沈進松,王進友,等.缽苗機插水稻育秧關鍵技術[J].中國稻米,2016,22(5):74-77.
[19] 徐秀娟,吳文革,孔令聰,等.安徽省水稻機插秧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3):64-66,8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