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劉晶 師靜
摘要 本研究通過調查寧夏地區2022年蕎麥栽培現狀,了解寧夏地區蕎麥的栽培品種、熟性、種植面積、單位產量,以及蕎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為寧夏地區蕎麥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蕎麥;栽培現狀;病蟲害防治;寧夏
中圖分類號 S5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0-0020-03
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育期短、耐干旱、耐瘠薄、能適應旱區及高海拔氣候環境等特點,在寧夏地區被廣泛栽培,其在出口創匯、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及發展鄉村經濟、農民增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蕎麥是寧夏地區主栽的小雜糧作物之一[1],可分為甜蕎和苦蕎2類。寧夏地區主栽品種為寧蕎1號、寧蕎2號、西農9920、北海道等。甜蕎喜冷涼、濕潤氣候,既不耐寒也不耐熱,在固原、吳忠及中衛地區均有種植,主產區比較集中,干旱和高寒陰濕地區正茬種植,揚黃灌區和冬麥區可復種。苦蕎一般種植在寧夏南部的彭陽、西吉等土地瘠薄、氣候冷涼、生產條件差的地區。寧夏是蕎麥的生產區也是優勢區。本研究通過調查寧夏地區2022年蕎麥栽培的現狀,旨在調查寧夏地區蕎麥的栽培品種、熟性、面積、單位產量、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為寧夏地區蕎麥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土壤利用率及蕎麥品種更新、病蟲害防治等提供依據和參考,對加速優質品種在當地的推廣、提高蕎麥商品的競爭力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
1 調查方案
本研究于2022年1月開始進行,至2022年12月結束。通過實地調查、咨詢等方式,對寧夏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的種植基地、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蕎麥種植區域、栽培種類及品種、栽培面積、栽培品種、熟性、生育期、千粒重、產量、栽培期內主要發生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等。
2 調查結果
2.1 寧夏地區蕎麥主栽品種及其特性
寧夏地區栽培的蕎麥分為甜蕎和苦蕎,甜蕎主栽品種為寧蕎1號、美國甜蕎、榆蕎1號、榆蕎2號。其中,美國甜蕎為早熟品種,生育期最短,僅需65~70 d;寧蕎1號、榆蕎1號、榆蕎2號為中晚熟品種,生育期在80~90 d。此外,寧蕎1號、美國甜蕎、榆蕎1號、榆蕎2號4個主栽品種在寧夏地區主茬栽培時均為6月下旬播種,根據其生育期的不同,收獲期為9月上旬至9月下旬??嗍w的主栽品種為西農9940、寧蕎2號、黔黑蕎1號(威4-4)、晉蕎麥2號(9279-21),均為中熟品種,生育期為90~100 d。4個主栽品種在寧夏地區主茬栽培時均為6月中下旬播種,根據其生育期的不同,收獲期為9月上旬至9月下旬。
由表1可知,寧夏地區甜蕎的千粒重普遍高于苦蕎。甜蕎適種品種榆蕎1號的千粒重最高,達48.5 g;美國甜蕎的千粒重最低,僅為27.2 g。寧夏地區種植的苦蕎品種中西農9940的千粒重最高,為21.8 g;寧蕎2號、黔黑蕎1號(威4-4)的千粒重表現最低,僅為18.0 g。
2.2 寧夏地區蕎麥主要栽培區域及栽培面積
根據調研得知,受氣候環境及生產力條件的限制,寧夏地區蕎麥主栽區為吳忠市的紅寺堡、鹽池縣、同心縣,固原市的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中衛市的海原縣。吳忠市蕎麥栽培面積最大,為4.3×104 hm?,其中鹽池縣栽培面積最大,紅寺堡區栽培面積最小。中衛市蕎麥的主栽區為海原縣,栽培面積為1.0×104 hm?。固原市栽培面積最小,僅為4.9×103 hm?,且栽培區域分散在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其中,隆德縣栽培面積最小,僅為1.3×102 hm?,西吉縣栽培面積最大,為2.6×103 hm?。
由表2可知,吳忠市紅寺堡栽培區的蕎麥單位產量最高,為673.5 kg/hm?,鹽池縣的單位產量最低,僅為297.0 kg/hm?。綜合計算,吳忠市蕎麥平均單位產量為528.0 kg/hm?,總產量為1.8×107 kg。固原市栽培區內,西吉縣和隆德縣的產最高,分別達到1 287.0、1 267.5 kg/hm?;原州區產最低,僅為823.5 kg/hm?。綜合計算,固原市蕎麥平均單位產量為1 068.0 kg/hm?,總產量為6.8×106 kg。中衛市蕎麥單位產量為676.5 kg/hm?,總產量為5.6×106 kg。
綜上可知,吳忠市栽培面積最大,達4.3×104 hm?;固原市栽培面積最小,僅為4.9×103 hm?。單位產量以固原市表現最好,單位產量最高達1 287.0 kg/hm2。從總產量來看,吳忠市栽培區的總產最高,達1.8×107 kg。
2.3 寧夏地區蕎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2.3.1 常見病蟲害及癥狀識別。寧夏地區蕎麥主栽區域內的主要病害包括輪紋病、褐斑病、立枯病、霜霉病等,主要蟲害包括西伯利亞龜象、蚜蟲及其他蛀莖害蟲等[2]。
2.3.1.1 輪紋病。主要發生部位為蕎麥的葉片、莖干,發病時葉片或莖部產生圓形或近圓形的紅褐色病斑,病斑上有明顯輪紋。葉鞘部位發病時,病斑呈紅褐色的橢圓形或梭形,有黑褐色顆粒產生[3]。
2.3.1.2 褐斑病。發生部位為葉片,發生時期為蕎麥成熟期。發生初期,蕎麥葉片表層出現圓形、橢圓形的紅褐色病斑,隨著病菌侵染,病斑內部逐漸變為灰色;當濕度大時,葉片背面出現灰黑色霉層[3]。
2.3.1.3 立枯病。苗期病害發病時,幼苗莖基部出現灰褐色病斑,隨后擴展至莖部凹陷,最終造成幼苗枯萎、死亡[4]。
2.3.1.4 霜霉病。在蕎麥生育期內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蕎麥的葉片。發病初期,蕎麥葉片出現明顯界限的失綠病斑,且病斑背面生有白色霜狀霉層,發病嚴重時導致葉片卷曲、枯萎、脫落,嚴重影響蕎麥的產量[4]。
2.3.1.5 西伯利亞龜象。常表現為西伯利亞龜象幼蟲蛀莖蕎麥幼苗,成蟲啃食幼苗,導致蕎麥減產、絕收。
2.3.1.6 蚜蟲。常以成蟲形態聚集在植株嫩葉上吸食汁液,造成植株葉片枯黃、萎蔫、死亡。
2.3.2 防治措施。根據調研,根據寧夏地區蕎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發生規律,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5]。
2.3.2.1 農業防治。在蕎麥栽培前清潔田園、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的農家肥,選用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以保證蕎麥營養供應并提高植株抗性,合理輪作倒茬、密植,在蕎麥生長過程中,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適當中耕、除草,以降低發病率。
2.3.2.2 化學防治。播種前,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選用恰當的藥劑進行拌種,選用藥劑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敵克松粉劑、五氯硝基苯等。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選用藥劑進行噴霧,病害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等藥劑防治,蟲害用啶蟲咪乳油、8%丁硫啶蟲脒等藥劑防治。按用藥說明間隔7 d后再用藥1~2次,防治效果良好[4]。
2.3.2.3 物理防治。利用害蟲的趨性,實施燈光誘捕、懸掛粘蟲板等措施。
2.3.2.4 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學農藥,保護田間瓢蟲、食蚜蜂等益蟲,以蟲治蟲。
3 小結
根據調研得知,目前寧夏地區蕎麥栽培面積已初具規模,但種植區域分散,且產量偏低[6],大部分蕎麥種植在較為貧瘠、干旱的地區,受限于生產力的影響,蕎麥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且優質、抗逆性強、高產的種質資源較為欠缺。
4 對策建議
4.1 改良品種,篩選優種
根據寧夏固原市、中衛市、吳忠市的地理環境,有針對性地引進適宜當地栽培的蕎麥品類、品種,逐步豐富蕎麥的種質資源。對當地表現良好的農家品種及時提純,加速品種繁育。在種植模式、栽培技術方面,加強地區間蕎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的聯系與溝通,積極探索節水豐產方法,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
4.2 提升加工品質,創建地域品牌
針對寧夏地區蕎麥產量偏低的現狀,加強對蕎麥的深加工。目前,隨著專業合作社的興起,蕎麥及蕎麥制品也在不斷地創新。根據蕎麥獨有的保健功能,可將蕎麥制成食品、飲品等產品,形成產業鏈,打造地域蕎麥產品品牌,從而帶動蕎麥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瑋瑋,劉敦華.寧夏蕎麥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保鮮與加工,2009,9(1):1-4.
[2] 張麗娟,慕晶,李峰,等.小雜糧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18):66-67.
[3] 孔德章,韋啟迪.蕎麥病蟲害及防治的研究進展[J].農技服務,2020,37(7):27-31.
[4] 周莉.蕎麥主要病害的癥狀以及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6,24(12):63
[5]李旭霞.寧夏地區冷涼蔬菜栽培現狀調查研究[J].蔬菜,2022,383(11):54-57.
[6]李愛君.寧夏小雜糧發展現狀與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09,334(2):71,70.
(責編:何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