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峰 尹柏雙 李國江


摘要 新農科建設對涉農高校實用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畜牧獸醫類專業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模式為視角,以畜牧獸醫類人才就業基地的基本作用、校企合作模式為出發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中心,提出在新農科背景下培養應用型畜牧獸醫類人才的多種校企合作模式。通過開展訂單培養、專業共建、校企互動、頂崗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出“一體、兩翼、三模式、四結合”的研究成果。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綜合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實踐能力與崗位需求更加吻合,符合企業用人需要,實現校企共贏。
關鍵詞 新農科;涉農高校;實踐基地;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8.4;S8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0-0162-04
2018年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布文件提出了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即“四新”。2019年教育部成立了新農科建設工作組,明確新農科建設的內涵、目標和舉措,涉農高校對新農科的建設達到了廣泛共識。隨后,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北大倉行動工作研討會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先后召開,對新農科建設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整體部署。教育部先后發文,明確指出:“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和完善校內、校外實習基地,切實做好高校學生的教學實習工作”[1]。同時,后續文件中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實踐育人平臺的建設,綜合運用校內外資源,在校內建設實驗實習實踐平臺的同時,與行業部門、企業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切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的實踐育人機制[2-3]。因此,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管理改革,推動涉農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實踐能力,成為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研究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畜牧獸醫類專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情況為出發點,對涉農高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管理和運行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以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中心,開展訂單培養、專業共建、校企互動、頂崗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出“一體、兩翼、三模式、四結合”的研究成果。
1 畜牧獸醫類專業實踐基地的作用
實踐教學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的供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場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農業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辦出農業高校教育教學特色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農業人才的重要保障。
1.1 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目標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我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對于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適應當前形勢作出改變,人才培養理念要從“供給本位”向“需求本位”轉變,要建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契合的人才培養方式[4]。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突破口。所謂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指高等院校與生產企業在各自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形成供求對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共同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5]。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實現轉型發展,必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校外相關行業、領域的一線企業開展合作,設立學校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地、校政、校企合作的方式落實產教融合,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1.2 實現培養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任務
當前,新農科建設已成為農業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標。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更好地發揮基地的人才培養功能,對于提高畜牧獸醫類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適應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可以促使專業教學由理論向實踐擴展,由校內向校外延伸[6]。在校外基地的合作運營中,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符合教學實際和崗位需求的校外實踐教學方案,共同參與校外實踐教學過程,共同評價校外實踐教學質量[4],對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十分有益。
1.3 完善高校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
實踐基地是校企聯合的研發試驗基地。高校和基地本著“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原則開展專業聯合研發,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提升學校影響力,解決企業急需,提高企業的競爭力[7]。對于畜牧獸醫類專業而言,除了重視校內理論教學之外,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尤為重要[8-10]。
2 畜牧獸醫類專業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和實踐
校內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更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11-12]。目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畜牧獸醫類專業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向:家畜生產(豬、牛)、家禽生產(雞、鵝)、經濟動物生產(鹿、兔、蜂、珍禽)、寵物養護(犬、貓)和疾病診療中心(動物醫院、疫病檢測中心)。改造和完善了原有校內基地的軟硬件設施,增加了動物養殖規模和品種數量,建成了適用于學生實踐操作、接合緊密、技術先進的校內基地9個。利用校內實踐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圖1)。
2.1 學生實踐項目
結合學院校內實踐基地條件和特點,每年春、秋季開學時,由學院雙師型教師申報,學院初評后由學校組織專家進行終評,確定后由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帶領學生深入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項目。
2.2 學生專業協會
學院利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生豬、牛羊、家禽”等專業協會活動。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學期,吸納感興趣的新生加入協會,定期開展各類活動,如到校內基地開展專業實踐,邀請專業教師現場指導,參加附近鄉鎮送科技下鄉等活動。
2.3 學生創新創業活動
學院教師帶領學生申報國家、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活動,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活動的場所和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2.4 興趣小組活動
基地管理人員根據每屆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成立興趣小組,結合基地生產實際,不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如豬的人工授精、雞的免疫接種、牛的接產等活動。
2.5 技能大賽訓練
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各級技能大賽,開展賽前培訓和操作訓練,提高實戰技能。近五年,先后取得全國“生泰爾杯”動物醫學技能大賽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全國“雄鷹杯”小動物技能大賽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3 利用校外基地,構建了“一體、兩翼、三模式、四結合”的基地建設及校企合作模式
校外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建設是培養畜牧獸醫類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規定要求的重要依托載體,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校企科研合作的重要載體[13-14]。學院現有合作密切的校外基地80余家,主要包括溫氏集團(豬、雞)、牧原集團(生豬)、正大集團(雞)、吉林黑毛牛實業集團(牛)等畜禽養殖企業;正大集團、大北農集團、禾豐集團等飼料生產企業;吉林正業、吉林益格豐等獸藥生產企業業;新瑞鵬、派美特等寵物診療企業。學校在原有數十家校外基地的基礎上,分類篩選出6~8家合作密切、發展前景良好、就業成功率高的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保證在豬、雞、牛、寵物等主要就業方向上,有1~2家規模企業參與。
3.1 一體
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設計注重學生成長通專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課程體系,既要培養有能力的學生,又要培養有靈性的學生。
3.2 兩翼
學校和企業協同育人。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出口”方,是協同育人的重要主體,負責整合校企雙方教育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企業作為人才“進口”單位,是協同育人的重要參與主體,積極參與專業調整與建設、課程開發與內容調整、推進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深度融合,參與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實現平臺的功能集約、開放充分,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3.3 三模式
通過采用訂單培養、專業共建、校企互動、頂崗實踐,先后建立了“正大班”“博瑞班”“大北農班”等訂單班,學生畢業后優先進入企業工作。學校與禾豐派美特公司共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可以隨時無償開展教學活動。與吉林中新正大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申報“豬重大疫病預警與防控吉林省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寒暑假和畢業實習期間,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讓學生提早適應未來工作環境和正確選擇就業方向。
3.3.1 高校主導型“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主導作用,學生學習過程分為在校學習和企業實踐2個交替進行的過程,分為“職業規劃、學習致用、個性培養、能力拓展”4個階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采用“2.5+0.5+0.5+0.5”的人才培養方案,即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這種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盡早了解專業就業情況,掌握自己的短板和不足,根據個人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興趣愛好,明確自己的未來就業方向,學生返回到學校后,有目的的學習。最后一學期,到企業開展畢業實習,最終完成就業。
3.3.2 校企聯動型“企業班”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每隔2~4年,需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了更好地掌握企業的用人需求方向,聘請多位企業負責人任學院專業理事會理事,聽取企業對學校專業建設的建議,讓企業參與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完善過程中[15-16]。對相關崗位的人才培養提出需求,制定適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實習實踐項目。學校與企業合作成立企業冠名的“特色班”,企業每年不定期選派行業精英來學校給學生授課,利用假期進行輪崗實習。近些年,在畜牧獸醫類專業中成立了“大北農班”“博瑞班”“皓月班”等,這類企業班有很多是訂單班,學生入校后,通過選拔后組班,并經過雙向選擇最終確定人員,企業提供相關的獎助學金,并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深入校外基地進行為期3周的頂崗實習和實踐。
3.3.3 企業主導型“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近些年,一些涉農企業面臨招生困難情況,導致企業人才青黃不接,為了更好地加強與學校合作,更多的企業開始實質性地與學校聯合辦學。以企業為主體,利用學校智力和教育資源,向學校投資,促進教學和實驗實習設備的改進。如豬重大疫病預警與防控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禾豐派美特動物醫院等。
3.4 四結合
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相結合、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就業方向與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相結合、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相結合,見圖2。通過分析企業需求和院校發展狀況,以職業崗位為引領、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素質為導向、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依據,開展“四結合”,讓學生盡早做好人生規劃,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4 實施效果
從2018年開始“一體、兩翼、三模式、四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分別在合作企業和本科院校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開展合作的企業有80多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吉林派美特寵物醫院、吉林同濟牧業有限公司、吉林德翔牧業有限公司、吉林金源牧業有限公司等。同時,該校企合作模式分別在長春科技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和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醫學院動物醫學專業中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在動物醫學專業2015、2016兩屆畢業生中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受益學生達400多人,并在其他專業學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層次顯著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連續4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5 結語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現有校內實踐基地條件,開展多形式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同時,要深入開展校外基地建設,根據學校特色、學科特點和專業需求,積極探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合作模式,推進產教融合,進行多元化校企合作,實現畜牧獸醫類專業學生的招生、教學、就業各個環節無縫銜接,培養更多能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1-08-28)[2022-11-30].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s5664/moe_1623/ 201001/t20100129_88633.html.
[2]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08)[2022-11-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 017_351887.html.
[3] 談一真,黃新,孔榮,等.應用型大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管理的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20(34):123-126.
[4] 張海峰,曹昌偉.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路徑探討[J].滁州學院學報,2021,23(3):107-111.
[5] 參潔丹,鄧樺,何永明,等.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創業一體化共創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協同育人長效機制[J].教育現代化,2019(57):25.
[6] 呂亮雪.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2):112-114.
[7] 李憶華,馬潔.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進程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9(1):21-25.
[8] 任吉君,黃基傳,呂慧,等.地方高校園林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10):33-35.
[9] 黃小燕,張力,盧集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文教資料,2014(22):135-136,151.
[10] 汪俊輝,胡燁.理工科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27):81-82.
[11] 劉軍山,王成剛,王文,等.“雙師+科研”型實驗教學隊伍培養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0):240-243.
[12] 謝曉東,張藝,鄧存良.西部省屬醫學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7):56-57.
[13] 胥振國,蔡玉華,蔣斌,等.高職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及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為例[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82-85.
[14]鄭翔,畢文杰.基礎醫學實習基地實驗教輔隊伍建設的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7,9(10):795-797.
[15]李艷葉.新升本科院校實習基地項目管理研究[J].納稅,2017(14):59-62.
[16]李長生,孫學釗,趙世文,等.新時代畜牧獸醫專科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當代畜牧,2019(10):31-34.
(責編:何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