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全 孫蘭香 卜曉靜 朱麗
摘要 小農戶家庭經營是當前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農業社會化服務已成為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發展的橋梁,也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本文介紹了界首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小農戶與社會化服務主體對接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合作模式、關鍵環節、農業基礎與配套設施和農業政策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增收;界首市
中圖分類號 F3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0-0166-03
近年來,圍繞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安徽省界首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切實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農業服務,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和小農戶增收。多樣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服務是提高小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不僅能解決農村留守“老婦幼”等弱勞動力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困境和土地資源散、生產成本過高、土地產出效率低及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等農業問題,也為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3]。
1 界首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情況
2022年,界首市在小麥、玉米、紅薯等作物上開展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耕、種、防、收、售”多環節的個性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充分發揮村集體組織在社會化服務中的組織作用,建立了小農戶按需接受的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的社會化服務不僅保障了小農戶產業的穩定發展,還幫助小農戶實現節本增收。
1.1 龍頭企業引領型
界首市充分利用農業龍頭企業綜合性行服務能力,發揮其行業內技術和市場的引領作用,創新企業帶動村集體和增加農戶收入的聯農帶農模式,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抓兩端,農戶(家庭農場)扛中間”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豐絮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圍繞紅薯、馬鈴薯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村集體組織+農戶(家庭農場)”產業發展模式,公司負責供應薯苗、土地耕翻、技術管理、機械收獲和產品回購,村集體組織負責土地流轉、組織務工、收益核算等,有勞動力的農戶參與農業務工。這種模式不僅幫助小農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關鍵性技術和市場問題,還降低了小農戶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效益,服務面積達666.67 hm2,合作村集體組織發展紅薯產業5個。金豐公社分公司界首市常興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圍繞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村集體組織和小農戶充分合作,創新了“541+8”的產業發展模式,小農戶以土地承包權入股,每年年底可獲得保底收益0.9~1.5 萬元/hm2,同時享受收益的50%,參加田間管理也可以掙工錢。項目采取土地網格化管理,每個行政村聘請1名小社長,負責本轄區內的生產資料存儲及發放、監工、管理、灌溉、排澇、看護、收儲,享受收益的40%。村集體股份聯合社負責協議簽訂、土地整合、測量,產量測產,利潤測算,農戶收入發放和公示公告,享受收益的10%。常興農業負責制定全程托管方案,協調政府部門金融支持,組織社長和農機手的選配、培訓和作業管理,整合其他社會農業資源,采購農業生產物質和農產品銷售,獲得一年兩季糧食總產出8%的糧食作為服務費。全市合作服務村集體組織13個,服務面積2 866.67 hm2,服務農戶8 000戶,實現農民增收800.0余萬元。
1.2 專業公司服務型
根據小農戶農業產業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大力推動農業專業公司開展專業性服務和綜合性服務,結合實際情況,推動從單一環節向綜合性全程服務發展,逐步開展一體化全程式服務。界首市鮑氏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訂單農業”模式,每年小農戶簽訂收購訂單和預先領取農作物種子,同時享受低于市場價的土地翻耕、作物播種、農藥噴防、農產品收獲和秸稈統收,并高于市場價10%回收小農戶農產品,充分保障了小農戶經營性收入,服務面積0.67 萬hm2。界首市糧友農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專注無人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承擔著界首市縣域內及周邊縣市區的飛防作業、無人機銷售、技術培訓和售后服務,年度飛防農作物面積2.00 萬hm2,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村集體參與服務型
界首市磚集鎮腰莊村和任寨鄉亮集村利用村集體產業發展資金購買植保無人機2臺,選用年輕村干部作為機手,進行技術培訓,就近在本鎮本村及周邊鄉鎮開展農作物飛防。每年飛防農作物面積達0.20萬~0.33 萬hm2,為村集體創收8萬~10萬元。村集體組織也可以承擔本轄區內農作物飛防任務,以購買無人機飛防服務完成任務,可獲得相應的村集體收入。王集鎮赫王村、磚集腰莊村、泉陽張樓村、胡集村村集體組織每年組織農村勞動力與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對接,年提供勞動力800多人次,為村集體和農戶獲得穩定收入。
2 界首市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措施
為進一步強化工作職能,切實做好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管理和指導,成立了界首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領導小組成員,由分管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加強社會化服務主體履約情況的監管,以小農戶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的標準,以小農戶實現增收為目標。
2.1 出臺政策文件,梳理社會化服務內容
界首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制定界首市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大托管”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主要任務、基本要求、主要模式、實施環節、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內容。界首市各鄉鎮農業業務部門根據社會化服務內容,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如小麥、玉米“一噴三防”社會化服務,明確了項目資金支持標準和申報流程,指導各類經營主體規范參與社會化服務。
2.2 確定項目流程,規范社會化服務實施
各鄉鎮街道農業服務部門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服務主體和農事服務中心,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則,申報社會化服務項目,選擇適合自己的托管服務模式和內容,進而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逐步與參與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小農戶通過產業實現增產增收。同時,界首市加強了“大托管”相關制度建設,統一制定托管服務標準,實時通過網絡平臺監控設備作業軌跡,鎮、村安排監管員一線監督社會服務的內容、數量、時間、地塊和實施過程,并記錄成冊,強化生產性服務業行業管理。建立服務信譽評價制度,定期對“大托管”服務主體開展服務信譽度評定,對存在弄虛作假的服務主體,追回項目資金并列入黑名單,3年內不得申請涉農項目,并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3 強化資金支持,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
各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按照服務合同約定,嚴格執行服務標準,按時按量完成社會服務,鎮、村核實確認后,按照項目申報時間提供規范的項目落實資料,市農業農村局審議公示后,撥付項目資金。界首市一直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的原則,緊緊圍繞實現“集中連片”的目標,聚焦小麥、玉米、紅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方面,以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農戶需求多的糧食作物為重點,根據小農戶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小麥和玉米農資供應、土地整理、種植、收獲、儲存、病蟲害防治、秸稈收集、打捆、水肥一體化等單一環節或多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效果。
2.4 融入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界首市堅持標準化的社會化服務,不僅規范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標準,也能夠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優質的社會化服務,提高肥料和農藥的施用效果,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更有利于向小農戶推廣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種養循環、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技術,推進耕地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提升。
3 啟示與建議
界首市以“兩強一增”為抓手,堅持實現農民增收為最終目標,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型社會化服務參與主體,創新社會化服務機制,探索社會化服務聯農帶農新模式,滿足多樣化的社會化服務需求。
3.1 充分尊重小農戶自主經營權利,探索創新社會化服務合作新模式
在充分保護小農戶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前提下,進一步發揮村集體在資源整合、提供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以村為單元與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訂單收購、二次返利、土地經營權入股等合作模式,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共贏共享利益聯結機制,既要保障小農戶在合作中的充分參與權,不被“邊緣化”,也要保障雙方農業生產利益[4-5]。
3.2 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主動性,重點解決農業產銷關鍵薄弱環節
按照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需求,積極培育多類型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多樣性社會化服務,因地制宜,按需開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的多種服務模式。以全產業鏈持續發展為目標,重點為小農戶提供優質種苗、機械耕種收、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和市場營銷等服務,解決小農戶勞動力弱化的問題。同時,要注重村集體組織的統籌作用,為小農戶多樣性需求順暢對接,提供多種形式中間服務[6]。
3.3 持續加大農業基礎和配套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社會化服務精準水平
全面落實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舉措,強化農業基礎條件保障。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實農田排水灌溉、生產道路、農田配電等設施,統籌復墾地的土壤改良和整治;加快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應用,滿足皖北平原地區糧食生產的大型智能農技裝備和特色產業需求的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業裝備,有序逐步建立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完善縣域內農機智能信息調度平臺建設;以蔬菜、水果等現鮮活農產品為重點,有序推進田間地頭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和運營。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強化科技特派員服務,加強科技特派員服務“到村、到戶、到主體、到項目”,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7]。
3.4 持續完善社會化服務扶持政策,引導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良性發展
完善和穩定農業支持政策,精準落實農業各類補貼項目,提升小農戶和主體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生產技能和生產設施。強化農業金融政策,持續開展“農擔貸”“直管直貸”貼息貸款項目服務,探索農業政策性保險、期貨、特色產業保險和商業保險等品種,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落實落細各類農業保險政策,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滿足農業生產資本合理需求。加強小農戶和經營主體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持續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加快培育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人才和農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8]。
參考文獻
[1] 劉賢強,朱紅丹,張利國,等.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研究——基于324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6(2):102?110.
[2] 楊群義,姜權.鹽城市探索發展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J].當代農村財經,2021(12):10-12.
[3] 郎春曉,馮科達,阮賢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對策研究——以上虞區為例[J].現代農機,2021(6):1-2.
[4] 陳湘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1(6):116-120.
[5] 李冬霞.釋放服務主體農業科技服務動能 助力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蔬菜,2022(2):1-12.
[6] 孔祥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J].農村經營管理,2018(4):17-18.
[7] 陳翔宇,李燕凌.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研究——基于湖南省衡陽縣的典型調研[J].農村經濟,2021(2):137-144.
[8] 劉益平.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小農戶的必然出路——基于湖南省4市8縣的調研[J].農村工作通訊,2018(11):39-4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