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y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謝旭平
江南五月稻抽芒,想見含花帶露香。華容縣農業(yè)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吳建軍踏著露珠,循香而來,在基層農業(yè)技術研究與推廣耕耘30載。一年365天,他有200天行走在田間地頭;一年52個周末,他有30個周末站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課堂上。他用自己的勤奮與執(zhí)著,書寫著他對農技推廣的熱愛。
1968年,吳建軍出生在華容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心里種下了一顆知農愛農的種子。1992年,他從湖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華容縣土壤肥料工作站工作。上班伊始,吳建軍堅持每天下鄉(xiāng),帶回大包小包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同事不解,而他卻笑著說,搞農業(yè)的,不到田間地頭去,就只能紙上談兵。一年下來,他對全縣的土壤性質和不同地區(qū)的土壤營養(yǎng)成分了然于胸。
1994年的棉花育苗時節(jié),他眼見鄉(xiāng)親們肩挑背扛大包小包的肥料往田里趕,累得滿頭大汗,卻對肥料的用時用量拿不定主意,便配制了“棉花苗床專用肥”,深受農民歡迎。當年推廣約700公頃。老百姓看他年紀小,模樣像書生,于是親切地稱他為小吳老師。
華容縣北枕長江,南倚洞庭。每到春夏之交,綠壟青荇,連綿成海。1998年,吳建軍將“戰(zhàn)場”前移,主動要求調到了新建鄉(xiāng)(現梅田湖鎮(zhèn)),擔任農技站站長,為農戶排憂解難。
一天,該縣東山鎮(zhèn)佛寺村的種糧大戶艾傳威發(fā)現,自己的早稻秧苗部分心葉卷成筒狀,嚴重的整株萎蔫。一籌莫展之際,他趕緊給吳建軍打電話。吳建軍當天就趕到了現場。經過仔細察看和對比,他發(fā)現是田間水分管理不當造成的,要及時灌“跑馬水”,并施用蕓苔素內酯,秧苗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同時,吳建軍借助華容縣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課堂,為全縣農技人員、水稻種植合作社成員及種糧大戶傳經送寶。他還組織他們到田間“實訓”。為做好農業(yè)技術科普,他堅持每年組織編寫《華容農業(yè)報》,免費贈送給農戶。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把吳建軍比作他們的“護航員”。
“以前種田望天收,現在種田靠科技。”這是吳建軍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讓科技種田深入人心,吳建軍在農技推廣上下足了功夫。
2016年,為了推廣水稻密室疊盤快速催芽齊苗新技術,吳建軍帶著同事,連日加班加點,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和200平方米智能育秧密室。為獲取第一手育秧數據,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都親力親為,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為推廣機插秧,吳建軍多次組織縣內部分種糧大戶到湖北考察,并在華容的家庭農場進行示范推廣。通過不懈努力,當年華容縣水稻機械化水平提升了2%。
這些年來,為了農民增收,吳建軍甘做創(chuàng)新推廣的追夢人,推廣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10項以上,農業(yè)科技入戶率達到95%。他開發(fā)的“精制有機肥”產品,獲湖南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登記證書;實施的科技項目“超級雜交稻高產栽培綜合配套技術推廣”獲湖南省農業(yè)豐收獎一等獎;撰寫的多篇論文在《湖南農業(yè)科學》《中國稻米》《湖南農業(yè)》等刊物上發(fā)表。
“我是農民的孩子,我的一生都在與農民打交道,為了他們臉上綻放豐收的喜悅,苦點,累點,值得。”吳建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