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工業現代化的發展,汽車出行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潮流,隨之帶來的弊端則是環境的惡化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為此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也受到了各國政府的支持。伴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電磁輻射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應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軟件,搭建了電動汽車DC/DC轉換器內變壓裝置的變壓系統,分析了汽車內的磁感應強度的分布,發現變壓器所在位置的磁感應強度明顯大于其他位置。
關鍵詞:電動汽車;電磁環境;磁感應強度
中圖分類號:U469 ?收稿日期:2023-05-22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07.027
1 前言
21世紀,內燃機汽車已經成為人類在陸地上使用最廣泛的交通工具,人們享受著汽車帶來的便利,但汽車排放出的尾氣對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但內燃機汽車所消耗的資源屬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資源。面臨這種嚴峻的挑戰,國內外的專家開始將精力投入電動汽車的研究。我國的第一輛“望遠號”電動汽車誕生于1995年,經過各種測試以及改進完善之后向大眾推廣,并在市面上普及[1-2]。與內燃機汽車不同,電動汽車的驅動方式為電力驅動。然而,電力驅動所產生的電磁暴露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2 電動汽車電磁暴露研究現狀
在大力普及電動汽車的同時,國內外的學者也對電動汽車內部的電磁環境進行了研究。文獻[3]主要研究了電動汽車駕駛工況下電動汽車的動力電纜的輻射問題,并表明汽車在加速過程中動力電纜產生的磁場最強。文獻[4]研究了電動汽車在進行無線充電時對成人及兒童的影響,并提出了關于兒童乘坐電動汽車時的防護建議。文獻[5]對電動汽車內的輻射源及輻射環境做了簡單介紹,并使用儀器測量車廂內部分位置磁感應強度與感應電場強度。文獻[6]分析了電動汽車底盤高壓分配箱的電磁輻射問題,并對某一款電動汽車高壓分配箱輻射超標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文獻[7]分析了無線遙控系統在車身周圍產生的電場分布情況。文獻[8]分析了電動汽車的電磁干擾途徑,并進行整車測試,總結歸納了電動汽車的電磁干擾特性。文獻[9]研究了電動汽車駕駛模式、充電模式和靜止模式的電場和磁場強度以及人體電磁暴露情況,并對電動汽車的電場、磁場特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發現,在駕駛模式下電磁暴露情況通常高于充電模式和靜止模式。文獻[10]提出了一種關于電機驅動系統級臺架測試的方法,之后針對部件與整車進行了測試對比,測試證明了該測試方法能較好的表征整車電磁干擾風險點。
本文對新能源電動汽車DC/DC變換器內部的變壓裝置產生的磁場進行仿真分析,來觀察車廂內磁感應強度分布,建立變壓器模型與汽車模型并在Comsol 軟件中的AC/DC模塊來搭建實驗平臺。
3 仿真計算
本實驗所選用的汽車為市面上普遍暢銷的一款車型,車廂內除司機之外可容納4名乘客。DC/DC轉換器的作用就是將汽車的高壓降至低壓,再進行整流濾波之后輸送給汽車的低壓系統。DC/DC變換器位于電動汽車的前備倉。DC/DC變換器內置的變壓器普遍為10 kHz及以上。車體的尺寸如圖1所示。
變壓器的工作原理遵循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原副邊線圈的電壓取決于線圈之間的匝數比[12]。圖2為變壓器的實物圖,變壓器主要由磁芯以及線圈組成。按照圖3的方式連接好簡化電路,對原邊線圈進行電壓激勵,再進行離散化處理,最后進行計算。相關公式如下:
V=N(d[?]/dt) ???????(1)
V1/V2=N1/N2 ???????(2)
式中,N表示線圈的匝數,V1和V2分別表示原邊線圈和副邊線圈的電壓。
4 車內磁場強度分布
對側視圖(YZ平面)作截面,研究變壓器在汽車內三個方向的磁感應強度分布。圖4為YZ截面上的車廂內磁感應強度二維分布,車廂內磁感應強度最大值位于變壓器的位置,最大值為24 680.3 [μ]T。圖5為YZ截面上的變壓器周圍磁感應強度二維分布,變壓器附近的磁感應強度明顯高于其他位置。
通過此截面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磁感應強度最大的位置是原邊線圈,因為其匝數多且電壓大,其次是副邊線圈,電壓低且匝數少。最中心的圓柱體為磁芯,磁芯的磁感應強度值低于原邊線圈和副邊線圈。
5 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DC/DC轉換期內變壓裝置工作時所產生的磁場在車內的分布。在仿真軟件內繪制三個方向的二維截面。通過觀察三個不同的截面可以發現:變壓器所在的位置磁感應強度最大,說明距離變壓器越遠,乘客所受到的電磁輻射越少;反之,靠近輻射源的乘客則受到的電磁輻射較多。
參考文獻:
[1]江浩瀚,鄭劍南.電動汽車技術與推廣應用淺析[J].電子制作,2013(17):86.
[2]龍九尊.孫逢春和他的電動汽車[J].中國科技獎勵,2009(1):51-53.
[3]代林剛,張良力,嚴運兵.駕駛工況下電動汽車動力線纜電磁輻射仿真[J].現代電子技術,2021,44(5):98-102.
[4]康海霞.電動汽車無線電力傳輸對兒童和成人電磁輻射的比較(英文)[J].測試科學與儀器,2022,13(2):242-252.
[5]李智,曹曄.電動汽車內部電磁輻射特性分析[J].電子世界,2019(20):181-182.
[6]楊杰,劉青松,覃延明,等.電動汽車智能高壓配電箱電磁兼容性能研究[J].汽車零部件,2018(7):66-69.
[7]Sato K,Nishikawa K,Kojima Y,et al.Analysis of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near car in radio remote control system for electric equipment installed in car[C]//IEEE Antennas &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9.
[8]孫鐵雷,林程,孫逢春.電動車輛電磁兼容性整車測量與分析[J].安全與電磁兼容,2010(2):15-18.
[9]Wang X ,Li H F ,Mei N , et al. The Research and Safety Discu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Electric Vehicles[C]// 2021 International Applie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ociety Symposium(ACES).2000.
[10]柳海明,王云,吳艷艷.電動汽車電機驅動系統電磁干擾測試方法改進研究[J].中國汽車,2021(9):42-46+57.
[11]馮慈璋,馬西奎.工程電磁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田麗鴻,許小軍,劉勤,等.電路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梁然波,男,1998年生,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電磁輻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