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摘要:科技統計工作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提升我國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為更宏觀地了解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研究現狀,文章利用Citespace(引文空間)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科技統計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和可視化分,通過對論文數量的分析,梳理出我國科技統計發展的3個階段,分別為探索期、發展期和穩定期。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分析,了解當前科技統計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掌握我國科技統計研究的關鍵問題,分別是完善指標體系,實現國際接軌;加強統計管理工作,保障統計質量;完善平臺建設,提高統計效率以及注重數據分析運用能力,為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統計;citespace;指標體系;管理;信息化;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3-0010-04
0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科技統計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做實科技統計工作能夠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進而提升我國的整體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達到523.5萬人,R&D經費支出達到24 393.11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4%,增幅分別高達9%、10.2%和7.1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在2022年的創新能力綜合排名榜中位居全球第11位,說明我國的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都處于飛速發展時期。
在此關鍵階段,進一步加強對科技統計工作的研究,不斷改善科技統計體系至關重要。已有文獻多從科技統計管理工作、科技統計數據分析運用等方面進行研究,例如陶幸光等[1]分析了我國科技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劉樹梅[2]梳理了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發展概況;焦凌佳[3]通過對科技統計數據的分析,對各地區的科技創新實力進行評價。然而,目前還沒有學者從文獻計量的角度對科技統計工作進行分析研究。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收錄的有關科技統計的研究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并進行可視化,梳理了我國科技統計研究的發展歷程、剖析了當下研究熱點并對進一步做好科技統計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以CNKI為檢索數據庫。檢索條件為AND(和),檢索日期為2022年10月14日。檢索范圍選擇“學術期刊”,共檢索得到973篇文獻。經過逐篇檢查,剔除主題不相關文獻及會議通知、報道等非論文文獻,最后共得到608篇有效文獻。將有效文獻的題錄導出作為本文的分析數據。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它能對科學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CNKI等多種中英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本文采用的是Citespace 5.5.R2版本軟件,分析的數據是在CNKI上檢索整理得到的中文文獻,利用Citespace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并對結果進行可視化。在Citespace里,根據論文發表時間將時間跨度設置為1981—2022年,單個時間分區設置為1 年,閾值設置為50,聚類節點根據需要選擇。通過分析論文發表數量變化趨勢,揭示發展歷程;通過關鍵詞分析,了解研究熱點;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剖析科技統計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2 結果分析
2.1 發文數量分析
以科技統計為主題的發文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我國逐步開展科技統計工作。如圖1所示,根據發文數量,可以將我國科技統計研究分為3個發展階段:①1981—1994年,每年發文數量從1篇逐步增至8篇,科技統計研究從無到有,稱為研究探索期。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時,國家統計局首次在全國范圍內調查統計科技人員的數量。1985年,我國首次進行全國性的科技普查,這一舉動為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990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首次對我國R&D活動的范圍和口徑進行規范。1991年,國家統計局建立了全國科技綜合統計報表制度,進一步完善統計指標,公布國際可比的R&D數據,我國科技統計工作實現國際化。經過這一階段,科技統計工作漸入正軌。②1995—2018年,每年發文數量為12~36篇不等,科技統計研究成果迅速增長,稱為研究發展期。在此階段,我國進一步統一科技統計的指標口徑、分類標準和計算方法,在逐步實現與國家標準接軌的同時,也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系統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和相關制度。此時,科技統計的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③2019年至今,每年發文數量逐漸減少至5~10篇,進入研究穩定期。2018年,科學技術部印發了《科學技術部科技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等文件,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國科技統計工作體系。2019 年,國家統計局出臺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規范相關文件,對R&D各方面做出進一步的規范。此后,科技統計研究工作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2.2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高低反映其是否為當時的研究熱點。運用Citespace(一款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分析可知,“科技統計”出現的頻次最高,除此之外的高頻關鍵詞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統計數據”“科技統計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等,將出現頻次≥5的關鍵詞列于表1中,將頻次標注在關鍵詞后面的括號內。“科技統計”(269次)出現的頻次最高,“高校”(52次)、“科研管理”(33次)、“高校科研管理”(6次)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說明高校對科技統計工作的研究比較深入。“統計數據”(25次)、“科技統計指標體系”(23次)、“指標體系”(20次)、“統計指標”(19次)、“統計調查”(19次)、“統計報表”(14次)、“統計分析”(12次)、“科技統計年報”(6次)、“科技體制改革”(5次)、“統計與分析”(5次)等關鍵詞反映了對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以及統計制度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熱點。“科技管理”(18次)、“對策”(9次)、“創新”(8次)、“管理”(6次)、“問題”(6次)、“分析”(6次)等關鍵詞說明學者對我國科技統計管理工作的問題及改善對策有一定的研究。“科技投入”(9次)、“科技活動”(5次)、“科技”(5次)、“科技人力資源”(5次)、“科技產出”(5次)等關鍵詞表明了R&D活動也是研究熱點。
2.3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可以從整體上反映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的主要研究主題分布情況。利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采用對數似然率(LLR)檢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取前4個最大的聚類#0~#3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
#0號主題標簽為“指標體系”,主要是對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具體可分為2個方面:①對國際及發達國家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先后發布《弗拉斯卡蒂手冊》和《奧斯陸手冊》,發達國家逐漸建立了科技統計領域的國際規范體系。我國科技統計要實現國際接軌,對國際及發達國家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王子琛[4]和徐婉漪[5]分別詳細闡述了《弗拉斯卡蒂手冊》和《奧斯陸手冊》對科技活動和創新活動的界定、測度和調查等。陳芳[6]等對國際創新統計體系演化進行詳細闡述,認為這些國際經驗對我國完善創新統計規范具有參考價值。侯小維[7]早在1998年就對德國的科技統計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德國R&D的統計渠道和方法,為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提供借鑒。②對我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歷程、國際差異及完善策略的研究。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既要借鑒國際經驗,對標國際規范,實現與國際接軌,也要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特點,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指標體系。因此,對我國科技統計工作發展歷程進行研究,不斷總結反思,并且及時與國際規范進行比較,找到差距,對建立合理完整的指標體系至關重要。例如,陳芳[6]等將我國創新統計體系演化發展分為孕育期、探索期、發展期和新時期4個階段,并據此提出完善我國創新統計體系的基本思路與建議。劉靜頤[8]等對比了國內外的相關指標體系的發展情況,為實現數據的國際可比提供參考。張越[9]等結合湖南省科技統計工作實際,探討了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方法,使科技統計工作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號主題標簽為“管理”,主要是對我國科技統計管理工作的研究,揭示對高校、企業等不同行業以及不同區域科技統計管理工作的問題。當前,主要面臨三大難題:①組織和制度不完善。科技統計包括多部門數據。例如,企業R&D統計涉及統計、稅收、財務等內容和部門,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可是大部分企業沒有相關的制度,更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導致科技統計工作難以進行。②科技統計隊伍不穩定。科技統計人員是科技數據的直接統計者,統計人員是否專業會影響統計數據的正確性,進而影響整個科技統計工作的開展。然而,當前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對科技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科技統計人員大多缺乏專業背景,對科技統計分類、指標含義等理解不透,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再者,這些人員的流動性非常大,科技統計涉及整個年度的數據,是一個連續性的工作,科技人員隊伍的不穩定也導致了數據的不準確。③科技統計數據質量難以保證。R&D活動指標非常多、非常雜,統計人員對相關概念和統計指標缺乏準確的認識,在填報和計算時容易產生誤差[10]。當前,我國還未實現對統計數據的質量監測,質量參差不齊,難以保障。
#2號主題標簽為“信息化”,主要是對科技統計工作信息化建設的研究。當前科技發展極其迅速,隨之產生的科技數據龐大復雜,只有依靠云計算、大數據等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來搭建科技統計網絡平臺,才能真正提升科技統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實現數據的開放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統計數據的作用[11]。例如,高校可以建設一個高效的科技統計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收集學科、項目、成果、產學研、學術交流等多方信息,滿足科研管理部門、 二級學院、 教師等多個層面的使用需求。同時這些數據客觀反映了科研創新能力, 可以為高校科研資源利用效益提供客觀合理的評價依據[12]。
#3號主題標簽為“統計分析”,主要是對統計數據的分析運用。數據收集只是科技統計的基礎工作,其最終目的是深入挖掘科技統計數據這一寶貴的資源,對這份系統完整的數據進行開發運用,為科技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為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例如,省級科技部門可以通過對本省科技統計數據的分析對本省的科技水平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從而制定合理的科學發展規劃[13]。企業的科技統計數據可以客觀反映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14]。高校可以通過對科研統計數據的分析,掌握學校科研發展動向,為調整科研激勵機制、健全考核體制提供數據支持[15]。
3 展望
經過40余年的努力,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的發展有目共睹,但仍需對統計指標、組織管理、信息化建設和統計數據分析等進行不斷改善,使科技統計有效助推科技發展。
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實現其國際可比,是科技統計工作的關鍵。目前,國際上已形成科技統計的規范體系和國際標準。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想要實現與國際接軌,必須在尊重我國特色的基礎上著重向國際規范看齊,盡可能消除差異,實現數據可比性。我國應當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明確R&D活動的內涵和外延,并且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區別進行差異化動態化調整,做好各行業內的指標解釋工作,規范統計調查方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加強組織管理工作,提升數據質量,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有力保障。各單位要從制度上進行規范,設立專崗專人負責科技統計工作。并且,聯絡行業協會或者地區科技部門定期參加業務培訓,提升專業知識,提升道德水平,杜絕數據造假行為。同時,積極參加行業科技統計研討會,及時掌握科技統計各項指標的內涵。此外,還要逐步設立專門的科技統計數據質量監測部門,對各單位上報的數據進行把關,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工作奠定基礎。
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系統功能,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有效途徑。科學的系統能提高統計工作質量。在不斷完善系統建設的同時,還要注意網絡安全問題。要注意信息網絡安全建設,使信息技術成為科技統計的有力工具。
增強數據分析能力,提供決策支撐,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最終目的。建立完整的科技統計分析體系,各級部門都要形成科技統計年度分析報告,挖掘數據價值。搭建相關數據庫,有效保存和利用數據,為科技決策和管理提供高質量的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
4 結論
科技統計工作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統計的研究意義重大。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收錄的科技統計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并據此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對科技統計的研究工作處于穩定發展階段;研究熱點主要聚焦于高校領域科技統計工作、指標體系的完善及管理工作等方面;當前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在統計指標、組織管理、信息化建設和統計數據分析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據此,本文對我國科技統計工作提出展望: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實現國際可比,是科技統計工作的關鍵所在;加強組織管理工作,提升數據質量,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有力保障;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系統功能,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有效途徑;增強數據分析能力,提供決策支撐,是科技統計工作的最終目的。
5 參考文獻
[1]陶幸光,季春.科技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經濟,2009,22(1):78-80.
[2]劉樹梅.我國科技統計發展概況[J].科技管理研究,2007,168(2):1-3.
[3]焦凌佳.我國各地區科技創新實力的統計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5):59-61.
[4]王子琛.科技統計的基本規范《弗拉斯卡蒂手冊》簡介[J].中國統計,2013(2):31-32.
[5]徐婉漪.創新統計的基本規范——《奧斯陸手冊》簡介[J].中國統計,2013(3):25-26.
[6]陳芳,甄峰.國際創新統計體系演化與國內發展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3):353-362.
[7]侯小維.科技統計在德國[J].北京統計,1998(9):38-39.
[8]劉靜頤,周衍琪,朱桂玲,等.國內外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現狀研究[J].商,2015(5):120-121.
[9]張越,符洋,謝華,等.試論經濟高質量發展下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以湖南省為例[J].企業技術開發,2018,37(8):18-21.
[10]黃寶中.加強企業R&D統計調查的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3):13-18.
[11]張淵,張同建.我國科技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策略[J].統計與決策,2017(24):2,189.
[12]蘇婧.高校科技統計信息化建設探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5,34(9):102-105.
[13]祝愛民,于麗娟,侯佳妮,等.遼寧省科技創新現狀比較分析與能力提升[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4(3):268-274.
[14]孫艷姣.淺析遼寧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1):287.
[15]于勝杰,趙云云,李娟.科技統計數據在科研決策中的作用[J].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S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