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李鵬 和耀威 劉忠玄 向準



摘要 [目的]以貴州省生物研究所保藏的黑皮雞樅“HP1號”菌株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營養物質對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影響。[方法]采用單因素試驗和響應曲面法試驗對黑皮雞樅的營養需求進行優化。[結果]黑皮雞樅最佳碳源為玉米粉,最佳氮源為酵母膏,維生素B1最適含量為10.0 mg/L。[結論]適宜黑皮雞樅液體培養的最佳配方為玉米粉24.0 g/L,酵母膏5.0 g/L,磷酸二氫鉀2.0 g/L,硫酸鎂1.0 g/L,維生素B1 10.0 mg/L。
關鍵詞 黑皮雞樅;生物量;響應曲面法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3-004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12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Liquid Formula of Oudemansiella Radicata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HUANG Jing, LI Peng,HE Yao-wei et al
(Guizhou Institute of Biology,Guiyang,Guizhou? 550009)
Abstract [Objective]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trients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O.radicata was studied with the strain ‘HP1 of O.radicata preserved in Guizhou Institute of Biology. [Method]The single factor tes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O.radicata.[Result]The optimum carbon source of O.radicata was corn meal, the optimum nitrogen source was yeast extract, and the optimum content of vitamin B1 was 10.0 mg/L. [Conclusion]The optimum formula suitable for the liquid culture of O.radicata was corn meal 24.0 g/L, yeast extract 5.0 g/L,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2.0 g/L, magnesium sulfate 1.0 g/L, vitamin B1 10.0 mg/L.
Key words O. radicata;Biomass;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基金項目 貴州省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GZCYTX2023-03)。
作者簡介 黃靜(1993—),女,貴州遵義人,研究實習員,碩士,從事食用菌栽培與病蟲害防控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員,碩士,從事食用菌栽培示范推廣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29
黑皮雞樅(O.radicata sensu Horak;Fide Segedin & P ennycook)屬于白蘑科小奧德蘑屬,又名長根奧德蘑、長根金錢菌、長根菇、長壽菇等[1-2],是新近商業化栽培的熱點食用菌之一。黑皮雞樅香味馥郁,肉質鮮美,富含氨基酸、多糖、礦物質元素及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3],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健脾益氣、降血壓、抑制腫瘤等功效[4-5],是一種珍稀食藥用菌。黑皮雞樅屬中高溫型真菌,主要分布在亞熱帶與北溫帶地區[6]。黑皮雞樅在2006年實現人工栽培[7],經過不斷優化菌種技術及栽培技術,已初步實現規模化栽培[8]。由于我國黑皮雞樅栽培歷史相對較短,菌種配方不穩定,菌種活力弱,導致規模化生產可重復性差、病蟲害嚴重、產量低等問題[9-10]。因此,筆者通過在前期對黑皮雞樅液體培養基單因素優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培養基中的碳源、氮源和維生素的含量;通過響應曲面優化設計試驗研究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最佳的液體培養基配方,旨在為黑皮雞樅的規模化生產提供優質菌種的同時,也為黑皮雞樅的品種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菌株黑皮雞樅“HP1號”由貴州省生物研究所提供。
馬鈴薯綜合培養基:去皮馬鈴薯200.0 g,葡萄糖20.0 g,蛋白胨3.0 g,KH2PO4 2.0 g,MgSO4·7H2O 1.0 g,維生素B1 10.0 mg,瓊脂粉20.0 g,水1 000 mL。
供試培養基:葡萄糖20.0 g,蛋白胨3.0 g,KH2PO4 2.0 g,MgSO4·7H2O 1.0 g,水1 000 mL。
1.2 試驗方法
1.2.1 培養條件。
1 000 mL搖瓶裝液量400 mL,振蕩培養箱轉速165 r/min,培養溫度25 ℃,培養周期8 d。
1.2.2 生物量測定。
選擇過濾網抽濾去掉培養液,用蒸餾水清洗菌絲體表面并濾掉洗液,重復4~6次,洗凈的菌絲體用烘箱60 ℃烘干至恒重,稱重[11]。
1.2.3 單因素試驗。
①碳源對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影響。選用玉米粉、蔗糖、紅糖、果糖、小麥粉、可溶性淀粉、D-木糖7種物質為碳源,按配比加入培養基,以葡萄糖為對照,制作液體培養基,在0.12 MPa、121 ℃下滅菌30 min。3次重復。②氮源對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影響。選用黃豆粉、麥麩、牛肉膏、谷氨酸、酵母膏、豆粕粉6種物質為氮源,按配比加入培養基,以蛋白胨為對照,制作液體培養基,在0.12 MPa、121 ℃下滅菌30 min。3次重復,測定菌絲生物量。③生長因子維生素B1對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影響。以葡萄糖20.0 g、蛋白胨3.0 g、KH2PO4 2.0 g、MgSO4·7H2O 1.0 g、水1 000 mL作為該試驗的基礎培養基,分別添加不同含量的維生素B1,測定其菌絲生物量。
1.2.4 響應曲面法優化。
利用響應曲面法優化[12-13](表1),在上述單因素試驗基礎上,分別選取碳源(A)、氮源(B)和維生素B1(C)3個因子為試驗對象,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以玉米粉作為碳源、酵母膏作為氮源、維生素B1作為生長因子,菌絲體干重為響應值,采用響應曲面法確定黑皮雞樅液體培養的最佳營養條件。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試驗數據均利用 SPSS Statistics 18和design-expert 8.0.6進行統計分析(P<0.05),并利用軟件進行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單因素試驗結果
2.1.1 不同碳源對黑皮雞樅菌絲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7種碳源中,黑皮雞樅菌絲對玉米粉的利用最好,菌絲干重達8.67 g/L,菌絲萌發最快,菌球直徑為3~5 mm,密度大且菌液澄清;其次是小麥粉和蔗糖,菌絲萌發較快,菌球直徑為4~8 mm、密度中等,以小麥粉為碳源時,菌液有點渾濁;對葡萄糖、蔗糖等其他碳源的利用相對較差。菌絲萌發時間稍長,菌球大、密度低。說明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玉米粉。
2.1.2 不同氮源對黑皮雞樅菌絲生物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所選氮源中,黑皮雞樅菌絲對酵母膏的利用率最高,菌絲干重達8.75 g/L,菌絲萌發最快,菌球直徑為4~6 mm,大小均勻,密度高;其次麥麩、豆粕粉、蛋白胨,菌球大小比較均勻、密度中等;對谷氨酸的利用最差,菌絲萌發需要時間最長,生成的菌球偏大、不均勻且密度低。綜上所述,黑皮雞樅菌絲生長的最適氮源為酵母膏。
2.1.3 不同維生素B1含量對黑皮雞樅菌絲生物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維生素B1對黑皮雞樅菌絲的生長沒有決定性的營養作用,但適當添加維生素B1,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菌絲的生長,當維生素B1在培養基中含量增加到10.0 mg/L時,菌絲干重達到最高為9.3 g/L;菌絲萌發較快,菌球中等,大小較均勻,菌液清澈,密度中等;當維生素B1在培養基中的含量增加到15.0 mg/L時,菌絲干重開始緩慢下降為8.63 g/L。因此,確定維生素B1的含量為10.0 mg/L。
2.2 響應面優化試驗結果
由表4可知,以A、B和C為響應變量,以Y值為響應值對表4數據進行處理,得到表5方差分析表,利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進行二次多項式擬合,得到預測模型:
R1=+11.31+0.88A+0.33B-0.25C+0.92AB-0.39AC+0.15BC-1.11A2-1.10B2+0.64C2
表5結果表明,A-A、B-B、AB、A2、C2和B2項差異極顯著,C-C和AC項差異顯著,BC項差異不顯著。模型P值<0.000 1,可信度水平大于99.99%,說明該模型有意義,所擬合的回歸方程合適。復相關系數R2=0.986 1,表明相關性好,該模型失擬值P值0.395 8>0.05,失擬值不顯著,說明試驗可信。另外從F值可以看出,3個因素對菌絲生物轉化率的影響順序為A>B>C,即玉米粉>酵母膏>維生素B1。
利用回歸方程分析黑皮雞樅菌絲的干重和各因素變化的響應曲面圖。由響應曲面圖可知,玉米粉、酵母膏和維生素B1各因素對菌絲干重的影響。每個響應面表示2個獨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另一個因素保持在0水平編碼。
玉米粉質量濃度與酵母膏質量濃度兩因素的交互作用極顯著,在酵母膏質量濃度較高時,隨著玉米粉質量濃度升高,黑皮雞樅菌絲干重迅速上升至平緩,隨后下降;在酵母膏質量濃度較低時,隨著玉米粉質量濃度升高,黑皮雞樅的菌絲干重緩慢上升至平穩,隨后下降;在玉米粉質量濃度較高時,隨著酵母膏質量濃度上升,黑皮雞樅菌絲干重緩慢上升至平穩,隨后下降;在玉米粉質量濃度較低時,黑皮雞樅菌絲干重緩慢上升至平穩,隨后略有下降(圖2)。
玉米粉質量濃度與維生素B1含量兩因素的交互作用極顯著,在維生素B1含量較低時,隨著玉米粉質量濃度升高,黑皮雞樅菌絲干重緩慢上升至平緩,隨后略有下降;在維生素B1含量較高時,隨著玉米粉質量濃度升高,黑皮雞樅菌絲干重緩慢上升至平緩,隨后迅速下降;在玉米粉質量濃度較低時,隨著維生素B1含量升高,黑皮雞樅菌絲干重均緩慢上升;在玉米粉質量濃度較高時,隨著維生素B1含量升高,黑皮雞樅菌絲干重呈緩慢下降趨勢(圖3)。
3 結論與討論
黑皮雞樅是一種含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食用菌,是近年來比較熱門、栽培前景廣的商業化栽培食用菌。在西南地區有小規模栽培,存在產量少、質量不穩定、人工成本高等問題,遠不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其中菌種是制約黑皮雞樅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該研究以菌株HP1為試驗材料,對其營養需求進行研究,將所得數據通過Design-Expert 8.0.6軟件分析得出,影響黑皮雞樅菌絲生長最佳碳源為玉米粉23.82 g/L,最佳氮源為酵母膏5.22 g/L,最佳維生素B1 10.46 mg/L,為方便試驗將優化后的配方調整,得出最優配方為玉米粉24.0 g/L,酵母膏5.0 g/L,維生素B1 10.0 mg/L。此營養條件下,黑皮雞樅菌絲體的干重(理論)為11.40 g/L。在此培養條件下進行3次平行重復試驗驗證,均值為11.39 g/L。與最優值相近,進而說明模型的可靠性良好,擬合度良好。相比現有報道,該研究所得黑皮雞樅菌絲生物轉化率較高,菌絲球小、密度大且大小均勻,同時生產工藝簡單且成本低、重復性強,非常適用于黑皮雞樅的栽培前期準備,提升菌種穩定性和增強抗逆性等,也為黑皮雞樅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玉,李泰輝,楊祝良,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
[2] 歐勝平,程顯好,高興喜,等.卵孢小奧德蘑固體培養特性及營養成分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7,36(5):52-59.
[3] 羅影,關永強,賈培松,等.黑皮雞樅的分子鑒定與營養需求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6):44-50.
[4] CAO Y R,ZHANG X Y,DENG J Y,et al.Lead and cadmium-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mpacting mycelial growth of Oudemansiella radicata in liquid medium alleviated by microbial siderophores[J].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12,28(8):1727-1737.
[5] LIU Q,ZHU M J,GENG X 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oxidant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ies from the edible mushroom Oudemansiella radicata[J].Molecules,2017,22(2):1-16.
[6] 李玉.菌物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7] 孫思國,劉宏偉.黑皮雞樅菌生產方法:CN200710115866.7[P].2008-07-16.
[8] 連靜.“菌中之侯”——黑皮雞樅菌在山東金鄉縣人工規模化周年栽培成功[J].食用菌,2013,35(4):71.
[9] 陳誠,李小林,劉定權,等.黑皮雞樅病蟲害防治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9(10):33-34.
[10] 葉雷,劉定權,趙建龍,等.黑皮雞樅菌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J].南方農業,2019,13(31):8-12.
[11] 張一帆,陳多揚,周振輝,等.草菇液體菌種培養過程的變化和培養終點的研究[J].種子,2012,31(12):9-13,20.
[12] 趙航軻,陳杭,馬薇,等.響應面法優化羊肚菌液體發酵營養條件[J].食用菌,2021,43(2):11-15.
[13] 張杰,侯潞丹,賀志斌.響應面試驗優化杏鮑菇液體發酵菌種培養條件[J].食品科學,2017,38(6):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