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天 高云芳



摘要 農業碩士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為我國農業領域輸送復合型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升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意義更為重大。通過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問題、培養策略及與鄉村振興戰略貫徹關系等方面進行梳理與歸納,總結目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特征及存在的不足,在簡要評價基礎上,結合當前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初步探索未來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趨向及建議。
關鍵詞 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評價;改革趨向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3-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62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Training in China
ZHANG Rong-tian1,2,GAO Yun-fang2
(1.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griculture master is a professional degree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qualifications. The agriculture master culti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vey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fie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more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ster cultivation. By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raining mode, problems, path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mode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main trend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reform on the basis of brief evalu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master;Postgraduate cultivation;Status evaluation;Reform direction
基金項目 全國農業教指委研究課題(2021-NYYB-07)。
作者簡介 張榮天(1987—),男,江蘇溧水人,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區域農業與鄉村發展。
收稿日期 2022-07-16;修回日期 2022-08-18
1999年為了滿足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正式設置了農業推廣碩士(簡稱MAE)[1];2015年頒布的《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有關事宜通知》中將“農業推廣碩士”更名為“農業碩士”[2];2016年頒布的《全國農業碩士教指委關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置調整通知》中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從原來的15個領域調整為農業管理和農村發展等在內的8個領域[3]。農業專業碩士自21世紀初開始招生,經過20余年實踐與探索,我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得到了不斷優化和調整,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的農業專業人才。筆者以近幾十年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文獻作為對象,試圖通過較系統地梳理國內農業碩士培養相關研究文獻,總結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現狀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重新審視,嘗試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方向及對策建議。
1 我國農業碩士培養現狀情況
1.1 農業碩士培養模式 農業的快速發展決定了對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不斷深化和更新過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突破原有僅在高校培養農業碩士,實現校企、校地、校院協同,讓社會參與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種新模式。如李茜等[4]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應豐富教師隊伍的實踐經驗、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強化實踐環節、完善管理制度;桑冬平[5]提出引入并正確運用TQM 理論,構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的協作協同機制、任職教師遴選培訓機制、實習實踐機制、監督保障機制的培養模式;王勇等[6]構建了基于“政用產學研”五位一體的農業碩士實踐育人新模式。國內學者重點對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院校農業碩士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7-16](表1)。還有學者探索了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業碩士培養[17],提出從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的需求特性出發,構建社會導向型培養模式;亦有學者對農業碩士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如杜鳳國等[18]從生源選拔優質化、培養方案實踐化、基地實踐全程化、師資隊伍“雙師化”、考核評價制度化、論文督導全程化等方面構建了以職業能力提升為核心、重視實踐與應用“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業碩士培養模式上已取得了較豐富成果,越來越多學者關注到農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具體選擇,為我國農業碩士培養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提供有益參考;但同時目前關于我國農業碩士培養模式還處于初步描述階段,仍需對不同類型院校農業碩士的培養模式進行總結提煉,提出不同院校農業碩士培養模式與精準路徑。
1.2 農業碩士培養問題 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學校層面上,主要有招生方面[19-20]、培養目標[21-23]、培養模式[24]、培養方案[25]、教學管理[26-28]、課程設置[29-31]、課程教學環節[32]、實踐教學環節[27]、指導老師[5]、人才培養評價等方面的問題[25](表2);國內學者提到了培養目標不明確[21-23]、課程設置不合理[19-21]、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5,19,27]的問題。學生層面上,國內學者研究指出學生個人在培養過程中也出現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科研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思想觀念存在偏差[32]等問題。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學生就業,制約著該領域的發展。因此,探索解決培養問題的精準路徑,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也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
1.3 農業碩士培養策略 針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優化建議(表3),其中在“加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強化實踐基地建設”“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最多;由此可見,在我國農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前期的規劃與培養過程中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關注的重點。吳孟玲[33]認為政府應成為培養模式優化強有力的推動者,為基于可雇傭性能力培養的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提供支撐;也有學者提到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如美國培養農業碩士的經驗,通過打通本科和碩士課程,便于非本領域、學歷層次沒有達到本科或者工作多年的研究生補修相關本科課程[34]。還有學者提出農業碩士人才培養應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要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的全過程要直接參與“用產學研”合作,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進而促進農業、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結合,最終助力我國實現鄉村振興[35]。
1.4 農業碩士培養與鄉村振興戰略貫徹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國家重大戰略之一,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因此如何培養鄉村發展高層次人才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業碩士的培養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如鄭世忠等[36]提到農業碩士是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不可或缺的高層次人才,在農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助力脫貧攻堅對于鄉村各級政府、自治組織、企業、農業碩士、培養單位等各方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沈曼曼等[37]研究提出農業院校的農業碩士人才輸送能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黃泰良[38]指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多方之間的協同作用,構建和完善協同創新培養平臺,完成農業碩士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就業及學科建設等環節的工作,切實提高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為鄉村振興戰略不斷輸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一懂兩愛”的建設人才,適應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大批農業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靳亞忠等[39]認為將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融入到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激發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農、知農、愛農、興農和服務于農業的情懷和愛國情懷,能夠促進涉農高校培養創新性專業碩士研究生以及為鞏固鄉村振興事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如何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完善碩士培養模式及路徑策略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重點方向。
2 我國農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
目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研究主要涉及培養模式、培養問題、培養策略及與鄉村振興戰略貫徹等多方面,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開設院校仍以我國涉農類科研院所為主。因此,筆者在系統梳理國內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進行初步地評價:
一是當前基于鄉村振興戰略需求視角上探索我國農業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還相對較少,如何提出更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是需要重點思考的方向和領域,需進一步拓寬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視角,精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二是我國農業碩士培養研究從起初關注培養模式、培養過程中出現問題等,逐漸到對培養模式的路徑優化、對策建議進行總結,這為進行新時代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路徑優化打下了堅實基礎,但目前關于農業碩士的實際應用與創新能力提升探索相對較少。
三是國內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主要以農業院校的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為主,而綜合類院校、非農院校以及非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相對較少,需進一步豐富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類型和方式。
3 我國農業碩士培養改革初探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我國實施的國家重大戰略之一,也是未來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方向和總指引,如何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之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的問題。結合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以及我國農業碩士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初步判斷未來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的趨向:
一是完善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農業碩士旨在培養具有一定農業技術基礎,熟悉農村發展情況,并能運用相關理論指導農村發展,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等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因此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應是其培養的重要方面。完善我國農業碩士培養中的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豐富農業碩士培養的理論體系。
二是豐富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式。通過對我國農業院校與非農業院校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比較分析,以及全日制與非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對比研究,系統梳理總結不同條件下我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聯系及區別,進一步深化完善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踐內容建設。
三是探索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分類路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人才振興是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立足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問題,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碩士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與啟示,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創新及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探索我國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科學路徑設計,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進而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 高翔,劉申.設置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高層次農技推廣專門人才[J].中國農技推廣,2000(2):6-8.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有關事宜通知:學位辦〔2015〕 5號[EB/OL].(2015-03-20)[2022-03-17].https://nyzy.hlju.edu.cn/info/1044/1178.htm.
[3] 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全國農業碩士教指委關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置調整的通知:農業教指委〔2016〕 3號[EB/OL].(2016-11-01)[2022-03-17].http://yjs.jmu.edu.cn/info/1093/1131.htm.
[4] 李茜,張暉,張大勇,等.“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再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6):45-49.
[5] 桑冬平.基于TQM理論的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3(11):105-107.
[6] 王勇,徐國峰,賈寶霞,等.新農科背景下實踐育人機制研究:以農業碩士培養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9(S1):65-66.
[7] 張宏彥,王沖,李曉林,等.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2):1-5.
[8] 林桂娟,於朝梅,宮佳,等.養殖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討:以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推廣養殖領域研究生培養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72-74.
[9] 尚巧霞,吳春霞,陸家蘭,等.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北京農學院種業領域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7):272-273.
[10] 曾雄旺,賀建華,李阿利,等.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背景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四雙制”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9):22-25.
[11] 江芳妍. 地方院校農業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以G大學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12] 楊平,龐全海,張敏,等.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實踐探索: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23):234-237.
[13] 于海秋,周宇飛,趙新華,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作物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以沈陽農業大學作物學學科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1(4):119-122.
[14] 陳敬平. 職業能力導向下全日制農業碩士協同培養模式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7.
[15] 陳勇,周發明,彭健民.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三雙四模塊七學段”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37-43.
[16] 劉一伯,廖靜,劉金平,等.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園藝,2021,44(23):176-177,179.
[17] 鄧須軍,李玉鳳,韋明.欠發達地區農業碩士“社會導向型”培養模式研究:以海南省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7(1):90-93.
[18] 杜鳳國,郭忠玲,李慶春,等.農業推廣專業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4,32(1):27-29.
[19] 繆愛英,高智謀.全日制農林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35(6):106-109.
[20] 汪普慶,祁華清.探析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51-52.
[21] 龔舒,劉光華,黃雪,等.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與改革方向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31):3-4.
[22] 戚亞梅.關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5):70-73.
[23] 李立芹,王西瑤,楊世民,等.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4):1-2,9.
[24] 牛磊,黃慶華,陳誠.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C]//第5屆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重慶:全國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工程組委會,2012:346-349.
[25] 林建華,沈月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2):52-54.
[26] 孟成民,劉零,魏旭嬌,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J].廣東農業科學,2008,35(6):138-140.
[27] 高彩婷,畢兆明,寶力高,等.地方高校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探討[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5(5):457-460.
[28] 李俏,王建華.全日制農業碩士課程建設問題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6(4):51-55.
[29] 孫懷林,肖鵬.基于實踐能力提升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8):95-98.
[30] 唐仁華.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7-120.
[31] 鄭龍章,謝志忠.加快發展福建省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徑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2):380-384.
[32] 周劍鋒,孫偉,陳晗,等.高等農業院校農科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2):101-104.
[33] 吳孟玲.面向新農科的地方高校農業碩士培養模式優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1.
[34] 唐仁華,胡承孝,汪華.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優化原則與途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44-47.
[35] 梁德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4):125-128.
[36] 鄭世忠,趙前程,郭建.農業碩士培養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1):280-282.
[37] 沈曼曼,吳萍,侯啟瑞.脫貧攻堅目標下農業碩士培養的策略研究: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8):5-6.
[38] 黃泰良.產業需求視域下農科研究生培養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1.
[39] 靳亞忠,盛云燕,劉芳,等.鄉村振興戰略融合農家科技小院助推農藝與種業專業園藝方向碩士培養效果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5):153-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