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桂華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廣西總隊,廣西 桂林 541000)
我國各個區域內的自然環境有所差異性,特別是地質條件的區別相對較大,在工程建設中容易出現地質災害,不僅導致工程進度受到限制,而且嚴重時會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是實現災害有效預防和控制的基礎與前提,需要了解地質災害的基本信息,結合工程建設的實際需求分析具體危險性,為實踐工作提供可靠依據。由于工程地質存在較大的復雜性特點,因此在評估工作中也會遇到較大的困難,需要嚴格遵循相關流程和技術標準,確保評估結果的精確性與可靠性,降低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指導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地質災害評估主要是針對其危險性實施評估,在工作前應該確定具體的評估目標和任務內容,了解相關技術規范中的具體要求,保障評估過程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防止對評估結果造成較大的干擾。為了能夠確定工程建設中采取的技術工藝和方法,需要明確地質災害的具體類型和級別,不同災害的影響范圍也存在差異,需要準確體現在評估報告當中。實地勘察可以獲得更多的地質信息,同時對區域內的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等實施評估,做好巖土體的穩定性監測工作,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變化情況,以便在工作中采取可靠的措施。工程建設也是導致地質災害危險性加劇的主要原因,因此應該對工程建設活動實施科學評估,了解對地質狀況的影響特點。在了解上述要素的基礎上,對區域內的地質狀況是否能夠滿足建設要求實施科學評估,結合工程的具體建設要求編制方案,得到詳細、全面、精確的評估報告。
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是決定最終評估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試驗模擬的方式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評估工作人員需要針對該區域的相關歷史資料和數據實施分析,對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實施試驗模擬,得到具體的規律和趨勢信息。相較于其他評估方法而言,試驗模擬的方式能夠降低外部因素的干擾,能夠幫助相關工作人員全面了解各類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展特點等,而且能夠更加清晰地劃分具體類別,為未來地質災害的變化特點進行預測,具有前瞻性的優勢。資料分析的方式也可以滿足地質災害評估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員獲取自然界記載資料和文獻,通過理論分析的方式掌握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數字模型的方式則可以借助于相關數據構建三維立體模型,滿足可視化分析和評估的要求,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程度,主要包括了動力學模型、神經網絡、模糊數字模型等等。此外,還應該確定災害損失及其相關指標體系,通過量化的方式確定具體“災度”。
首先,對于地質災害的認知程度不高。在當前工程建設中,沒有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因此在評估工作中缺乏系統化的評估機制和規范化的評估模式,難以準確判斷建設區域當中的工程地質問題,導致在后續建設中遇到較多的阻礙。只關注眼前經濟利益,以提高工程質量、進度和降低成本投入為主要目標,忽視了對工程地質的全面監測和評估,尤其是在地質災害評估中存在費時費力的問題,導致很多單位都不按照相關標準要求開展評估工作,評估報告中無法體現實際的地質信息,因此加大了工程建設的風險[1]。其次,當前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缺乏先進性。在當前評估工作中采用的技術設備無法滿足實際工作要求,容易造成數據的偏差增大,無法真正反映地質災害的等級和影響程度,因此在制定防治措施時也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部分單位在地質災害評估中仍舊處于理論階段,實踐操作水平不高,難以達到預期評估目標。
在地質災害評估的前期工作中,需要了解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從宏觀角度對自然環境條件實施分析。工作人員不僅要了解項目的具體規模和用途,而且要對建成后的建筑物情況進行分析,包括了占地面積和落地面積等。獲取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了解高程信息和形體特征,這對于工程地質的分析十分關鍵,各要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業的關系。如果工程建設中存在特殊要求,也應該體現在評估報告當中,了解區域內已存的建筑物或者構筑物情況,從環境、工程和水文等方面詳細分析地質信息[2]。在我國工程建設規模逐步擴大的趨勢下,建設用地資源也更加緊缺,在工程地質評估時也會受到其他項目已建成設施的影響,尤其是地下管線的類型和數量較大,而且空間分布呈現出復雜性特點,要針對評估區域內的采空區和深井、人防工程等進行全面核查,防止對工程建設和地質災害評估、防治造成負面影響。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應該做好現狀評估工作,了解在此期間的工程地質問題,對于預防重大地質災害也十分關鍵。為此,評估工作人員需要獲取項目相關的文件和資料,包括了立項文件等等,也要對建設范圍內和周圍區域內的地質信息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了解地質的變化歷程和變化特點。除了要做好數據資料的全面分析外,還應該通過野外實地調查的方式對各項數據進行檢查,分析資料數據是否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符。在此過程中可以對區域現狀進行深入研究,除了能夠了解地質災害的基本信息外,還可以對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變化規律、地層結構和巖土體分布特點等實施評估,了解工程地質受到自身條件狀況和水文條件的影響特點,以便在實踐工作中加以預防,避免人類活動造成嚴重危害。項目建設的適宜性與否,是現狀評估階段需要思考的關鍵性問題,應該以上述資料信息和數據成果為依托進行確定,為實踐工作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指導,降低對工程地質的負面影響[3]。
宏觀定性分析和微觀定量分析,是在現狀評估中應用的主要方法。從宏觀角度來看,不僅要明確工程項目建設區域中的地質災害狀況,更要嚴格遵循相關規程和標準要求,確定外跨區域中的工程地質狀況,比如自然工程地質條件的現狀和地層條件現狀等等。在工程建設中可能對工程地質造成的影響特點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質變化情況,也屬于宏觀分析的范疇。從微觀角度來看,需要工作人員對地層的結構特點進行準確評估,而且要確定具體的承載力特征值,明確最大值和最小值,了解第四系土體分布特征狀況。在評估范圍內存在建筑物時,需要了解其地下基礎的深度值,分析建筑對地層的影響情況,確定具體的影響范圍、深度及巖土體的具體顆粒特征和力學性質等等。在區域內存在較多的特殊巖土體時,也應該對其具體分布特征進行記錄,從物理力學性質方面實施評估,確定具體參數[4]。此外,裸露巖土體和地下水、地表水狀況也是實踐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這也是影響地質結構穩定性的關鍵要素。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應該通過預測評估的方式分析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狀況,了解實際危險性程度。評估人員不僅要了解當前工程的具體情況,而且要通過野外調查的方式獲取詳細而真實的數據,進一步開展資料分析工作,以建設區域內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狀況為依托,得到更加準確的預測結果。通過預測評估,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潛在威脅,以便結合建設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預案,避免造成嚴重危害。如果工程項目和周圍的水域相距較近且處于下游地區,則在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水害的威脅,隨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狀況的改變,工程地質也會發生很大程度的變化,導致地質災害出現的幾率升高。因此,需要對可能出現的水流沖擊和淹沒等情況進行預測,而且要對后期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質變化規律加以科學評估,在工程建設中及時做好預防工作。工程建設區域內的邊坡通常較多,由于延遲切割等問題的存在,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失穩情況,在預測工作中也應該加以重點關注,了解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危害程度[5]。建設場地中的不穩定土體也是預測評估中需要關注的內容,要做好實時化監測工作,分析穩定性變化特點,分析該類土體對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時結合實際參數計算影響規模。在建設區域內的地形地貌狀況,也會由于工程建設和人類活動而發生改變,在預測評估工作中需要分析上述工作是否會導致地質災害出現的幾率增大,同時劃定具體的危害等級。建筑體也是建設區域內的關鍵要素,不僅要在建設過程中預測影響情況,在竣工后也應該做好長期預測,防止對其造成嚴重破壞[6]。對于工程地質的影響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引發,而是綜合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因此在預測評估中需要采取綜合分析的方式,避免預測結果中存在較大的偏差。
綜合評估是地質災害評估的最終環節,同時要分析具體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減少工程建設中的地質問題。評估工作人員要全面獲取預測結果的內容,在了解工程地質條件的前提下分析各個區域內可能存在的隱患問題,同時以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的方式,明確工程地質問題的具體類型、等級和危害性特征等,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確保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準確性。在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同時,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等實施科學劃分,了解各個地質災害類型應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方案及其可行性,在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還要了解可能取得成效及造成的負面影響。工作人員還要了解建設區域的適宜性情況,如果不適宜工程項目的建設,則應該確定工程地質的具體問題,明確地質災害會引發的嚴重后果,評估各項防治措施的實際應用成效[7]。如果該建設區域屬于基本適宜等級,則應該明確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改善的地質問題,而對于適宜等級的建設區域,則要確定工程地質處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
區域地質差異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包括了改造狀況、經緯度、地質地貌和自然高差等等,在了解上述要素的基礎上,需要對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類,包括了邊坡失穩、水土融陷、可溶巖、濕陷性黃土、采空區等等,也要了解工程建設中地基受到地下水的影響特點,在分析上述問題的同時,要對當前治理方案進行不斷優化和調整,確保各項治理措施的可行性[8]。不僅要評估建設區域內的工程地質問題,還要對周邊的地質情況進行分析,了解重大地質災害的間接危害和直接危害,包括了泥石流、滑坡、地裂縫和崩塌等等,在確定具體等級的基礎上實施科學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是危害工程建設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應該提高重視程度,積極做好地質災害的科學化評估工作,了解不同災害的發生規律及特點,以便對預防和控制方案進行調整,為工程項目的有序推進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各部門工作人員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及其與自身生命安全的關系,積極參與到地質災害評估中,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中實施全面監管,確保在發現工程地質問題后能夠及時上報[9]。通過案例講解的方式,分析不同地質災害可能引發的事故問題,建立標準化的地質災害評估制度,明確不同崗位人員的職責,防止在評估工作中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先進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夠得到更加可靠的評估結果,避免人為主觀因素對評估工作的可靠性造成影響。為此,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入更加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輔助工作,提高信息數據的質量。其中,GPS-RTK技術在實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原理圖如圖1所示,借助于流動站和基準站能夠快速獲取相關數據信息,不僅能夠加快數據傳輸和共享的速度,而且自動化程度更高[10]。該技術能夠實現地質災害問題的精確化定位,幫助工作人員確定具體的評估范圍,詳細了解建設區域內的地質信息和地形地貌等狀況。

圖1 GPS-RTK技術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因此在工作中應該確保相關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這也是決定評估結果是否可靠的關鍵因素。對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工作,使其對地質災害評估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進行深入學習,了解地質學、計算機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相關設備開展評估和分析工作。為了提高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評估中的積極性,還應該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督促工作人員在評估過程中保持嚴謹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獲得更高質量的評估結果。
地質災害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建設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對人員安全形成威脅,主要涉及地質災害級別、地形地貌、災害特征和危險程度等內容。在實踐工作中,可以采用試驗模擬、資料分析和數字模型等方式獲得可靠的評估結果,了解實際工程地質狀況。在實踐作業中,應該確定前期工作、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等環節中的主要地質問題及發生規律,為后續預防和控制方案編制提供依據。此外,還應該通過提高重視程度、引入先進技術和提高人員素養等方式,提升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整體水平。